位於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七洞溝的飛泉寺因主體全部由楠木構成,因此被稱為楠木古寺,也叫楠木老屋。古寺始建於東漢,比洛陽白馬寺稍晚,為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在漢代,因寺廟背後的來龍山上有一條清泉飛流而下,故名飛泉寺。寺院占地200多畝,整體為楠木結構,被稱為楠木古寺,除了建築、石刻、碑文外,莊園四周濃蔭覆蓋,全是上百年的楠木,有楠木基因庫之稱。鄰近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個洞崖墓群、雲海玻璃橋等景點。 基本介紹 中文名:楠木老屋位置:四川七洞溝 飛泉寺,位於七洞溝旅遊景區綿溪河大峽谷的谷口山麓,四周被近百株百年楠木環繞,在漢代,因寺廟背後的來龍山上有一條清泉飛流而下,故名飛泉寺。寺院主體全部由楠木建成,根據寺內歷代石碑和長寧、江安縣誌記載,該寺始建於漢代,鼎盛於南北朝,至今已有1700餘年。飛泉寺前殿以四根巨大的石柱為主體,石柱上原本有石刻楹聯,因時代久遠,如今只能看到隱隱約約的痕跡了,屋頂脊槫上的楹聯則完好如初,而脊槫正中間的精美部件則已散失。正殿主要由四根直徑約70CM的巨大楠木為主要支撐,其餘柱、梁、檁也均為楠木所造。解放後,這裡曾作為長寧縣古河區飛泉鄉政府的辦公場地,這使飛泉寺擺脫了像其他寺院一樣被毀的命運,從而得以完整保留至今,成為為數不多非近代重建的寺院。文化大革命期間,為了保護寺內石碑不受“破四舊”破壞,鄉政府和當地民眾通過在石碑表面用糯米和石灰混合物粘接一層石板的方法,將石碑掩藏起來,從而使之免遭破壞,在今天,人們還能清楚地看到石碑粘接的痕跡。除此之外,寺內還保存著漢代石燈籠、漢代花卉石刻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