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楚雄州民眾藝術館始建於1962年10月,原名楚雄州文化館,1982年4月改名為民眾藝術館。現實有職工17人,其中副高職3人,中職7人,助理館員4人,管理員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雄州民眾藝術館
- 建於:1962年10月
- 原名:楚雄州文化館
- 職工:17人
簡介,領導,職能,成就,
簡介
楚雄州民眾藝術館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民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進行思想宣傳教育、組織指導、輔導民眾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而設立的國家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是提高人民科學文化綜合素質,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和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是基層文化活動的載體,是弘揚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是楚雄州民眾文化工作的龍頭,是楚雄城區民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場地。通過開展各種社會文化活動,體現社會文化工作娛樂審美、宣傳教育、文化承傳、繁榮藝術創作的社會功能。
領導
現任館長朱照琨,中國戲劇家協作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二級作曲,主要從事彝族音樂研究和彝劇音樂寫作。
現任書記何少春,副研究館員,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州音樂家協會秘書長,主要從事彝族音樂的寫作與研究。
現任副館長楊銳森,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彝族舞蹈的創作和少兒舞蹈的創作研究。州群藝館內設館辦、調研室、文藝輔導部、美術攝影工作室、馬櫻花編輯部。
職能
1、民眾文化輔導:
文藝輔導工作是民眾藝術館的主要工作,輔導內容包括戲劇、戲曲、小品、曲藝的創作和表演、舞蹈、美術、攝影、書畫創作及教學培訓。少兒藝術團的節目生產及教學,老年民眾文化活動的輔導和組織,開展社區科普文化宣傳及教育,農村業餘文藝隊的表演業務輔導,縣市文化館舉辦各類文藝骨幹培訓班的專業指導輔導工作。
2、民眾文藝創作
組織文藝創作,參加兩年一屆省文化廳舉辦的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每年一屆的全國“群星獎”比賽。為全州每兩年舉辦的州級文藝調演,進行劇節目創作和輔導。並組織作品參加每四年一屆的美術、攝影、書法類全國“群星獎”比賽及雲南省“彩雲獎”比賽。
3、舉辦各類藝術展覽
民眾藝術館每年舉辦美術、攝影、書畫、民族民間工藝品和當地歷史文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為內容的展覽2次。4、舉辦各種類型大型文化活動
民眾藝術館每年舉辦有一定藝術水平,一定規模檔次,在當地具有示範作用的大型文化活動5—6次。
5、開展傳統文化保護工作
民眾藝術館在本地區開展民族民間文化的理論研究及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工作。開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品的收集整理、保護工作,建立藝術檔案,將所有收集到的影像音響圖片、文字資料保存下來,開展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
6、基層文化骨幹培訓工作
民眾藝術館定期對全州所有農村文化站在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農村基層文化站在職人員的業務水平,輔導農村文化站開展農村文化工作,定期檢查督促農村文化站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開展活動的情況,促進鄉鎮文化站的鞏固發展。
7、館辦刊物
民眾藝術館每年自辦一至兩期民眾文化刊物《馬櫻花》,通過刊物聯繫作者和讀者,聯繫各基層文化站,促進農村文學藝術創作的開展。
8、文化經營活動
民眾藝術館積極開展文化產業,按國家有關政策規定,進行各項文化經營活動,以解決政府撥款經費的不足,通過以文補文增加對文化活動的投入,對外文化經營活動的收入全部用於開展民眾文化活動,以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增強自身的活力。
成就
近幾年州群藝館成功地承辦了參加省州演出的各種大型民眾文化活動。其中《喜迎香港回歸大型文藝晚會》、《紀念三中全會二十周年大型文藝晚會》、《九九世博園民族藝術展演》,首屆、第二、第三屆中國昆明國際旅遊節開幕文藝式演出、國際旅遊節昆明大型巡遊方隊游演,三省八地區《中國彝族服飾展演》,彝族服飾展《七彩彝山》、祿豐縣第三屆、第四屆恐龍文化節民眾文化表演、《中國名模彝族服飾與賽裝節》、建黨八十周年《黨旗頌》以及今年全省第十一屆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體表演《雲嶺聖火》,都展示了我州民眾文化的活動規模和藝術檔次。所承辦的這些大型民眾文藝演出,都以恢宏的氣勢,絢麗的服飾,獨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深遂的民族文化內涵,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準,大型演出都充滿了現代感、時代感和民族地方特色。充分展現了彝州改革開放的發展變化和民族的精神風貌,這些大型民眾文藝演出得到省州領導、專家及觀眾的高度讚譽,同時也擴大了彝州的對外宣傳,促進彝州民眾文化事業的發展。
州群藝館始終把藝術創作作為全館的重要工作,五年來,圍繞我州的創作規劃,組織創作的大批優秀節目參加了國家級、省級、楚雄地區的演出和賽事。九六年少兒舞蹈《彝山娃娃跳雞樂》獲國家文化部第六屆“群星獎”優秀獎,九七年花燈小戲《三開井蓋》獲七屆全國“群星獎”銀獎,小彝劇《醉審》獲優秀劇目獎。二OO一年彝劇《真假鄉長》獲十一屆全國“群星獎”金獎及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本創作“孔雀獎”銅獎,彝族曲藝說唱《蕎花養雞》獲全國“群星獎”優秀獎。歌曲《吹起蘆笙跳起腳》獲第二屆全國少兒藝術“蒲公英”銅獎。在雲南省第四屆殘疾人及全國第五屆殘疾人調演中,舞蹈《火火的歌》、彝族說唱《唱唱我們的人才庫》分別獲一等獎二等獎。《彝族民歌聯唱》獲評審會特別獎。在雲南省文化廳組織的歌舞樂展演中,舞蹈《火紅的馬櫻花》獲“彩雲獎”金獎,舞蹈《熾熱的大三弦》獲銅獎。2001年參加全省少兒舞蹈比賽的三個節目分別獲金、銀、銅獎。2002年在全省“好醫生杯”少兒聲樂比賽中榮獲金獎、銅獎、表演獎各一枚。在全省“不讓黃賭毒進我家”電視晚會上《哀牢禁毒人人夸》獲省級二等獎。特別是彝劇《真假鄉長》,今年十一月被國家文化部調到北京,參加了慶祝十六大召開的祝賀演出,並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實現了彝劇首次以一個完整劇目進京演出的光榮歷史使命。州群藝館十分重視我州民族民間藝術的發掘整理工作。在研究工作中不斷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始終以突出彝州特色文化為重點開展藝術研究。專業人員通過深入生活和不斷的藝術創作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撰寫和發表了一批有一定質量的論文,其中《楚雄洞經音樂初探》、《彝劇音樂小議》、《彝劇音樂再議》、《十一屆運動會“雲嶺聖火”工作紀實》、《淺談雙柏彝劇音樂》、《雙柏民間歌曲的簡介及分布》、《樹立精品意識參加全國群星獎綜述》、《姚安花燈曲調結構淺評》、《論攝影藝術的民族性和時代感的統一》、《靜態人物攝影的美學探索》、《彝族少兒舞蹈排練體會》等理論文章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並組織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書籍和刊物,其中有記載武定縣抗震救災的畫冊《彝山的脊樑》,苗族畫家王建才個人作品畫冊《七彩苗嶺》,記錄我州民間美術藝人情況的《楚雄民間美術藝人資料本》等。
從九七年開始,州群藝館在省州文化部門、省州民委的領導下,在全州範圍內開展了民族民間美術、歌舞樂民間藝人調查工作,在各縣市共同努力和配合下,至2002年底,普查了400多位民間藝人,收集了151位民間藝人的基本情況,進行了錄音、攝像、拍照、文字和音樂資料整理。推薦給省上命名為省民間藝人有45人(高級舞蹈師一人,音樂師8人,藝術師1人,民間藝人35人)。由於我州上報資料完整,調查情況詳實,調查工作面廣量大,州群藝館在98年、2002年兩次被省文化廳、省民委評為省先進集體。農村文化是民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州群藝館一直努力加強對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業務指導和輔導。通過五年來對全州縣級10個文化館、128個農村文化站的深入調查,基本查清了各文化館站的基礎設施情況和人員組成情況,為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基本業務能力,舉辦全州文化站在職幹部培訓班,先後培訓了在職幹部176人,並建立了五個少兒藝術基地,舉辦少兒美術舞蹈培訓班24期,培訓少兒藝術人才達2100多人次。通過館辦刊物《馬櫻花》雜誌,扶持農村業餘作者,農民作者昝方才創作的花燈小戲《三開井蓋》參加了全國“群星獎”比賽榮獲銀獎。通過對農村文化的指導和輔導,繁榮了彝州業餘文化創作,同時培養了一大批農村業餘文藝創作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