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楚璧
拼音:
注音:ㄔㄨˇ ㄅㄧˋ
解釋:即和氏璧。
詳細釋義
典源
《韓非子》卷四〈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典源譯文
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工鑑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鑑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乾就繼續流著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
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釋義
春秋楚人
卞和 得
璞玉,獻之
厲王 ,王以為誑,刖其左足;復獻 武王 ,又刖其右足;後獻
文王 ,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和氏璧。後以“楚璧 ”指卞和之玉,即和氏璧
同源典故
三刖 三獻 三獻三刖 三獻玉 三獻荊山 再獻甘滅趾 刖人哭 刖足 卞和 卞和三獻 卞和不斲 卞和刖 卞和恥 卞和泣 卞和玉 卞和脛 卞子抱玉 卞山璞 卞泣 卞玉 卞璞 卞疑
運用示例
明 何景明 《贈張合之秀才》詩之二:“ 卞生懷楚璧, 郭隗待燕金。”
唐 張說 《岳州別姚司馬》詩:“和玉悲無已, 長沙 宦不成。”
明 張煌言 《黎大行瀕行》詩:“殿上未歸 和氏 璧,橐中誰賜 陸生 金。”
《漢書·鄒陽傳》:“故無因而至前,雖出 隨 珠、 和 璧,祇怨結而不見德。”
南朝 梁 沉約《詠帳》:“甲帳垂 和 璧,螭雲張桂宮。”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 賀方回 作 王子開 《輓詞》:‘ 和 璧終歸 趙 , 干將 不葬 吳 。’”
清 姚鼐 《詠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悅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