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學

楚文化是具有歷史意義和國際影響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在國內外引人關注。楚學研究的對象,以周代的楚國歷史文化為主體,包括楚文化的淵源和流變,還涉及與其並世共存的一些地域的乃至國家的文化之關係。楚學研究的任務,即對楚文化及其源流、與其他地域或國域的文化之關係作廣視角、多層面、全方位的探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學
  • 外文名:Chu culture
  • 學術帶頭人:張正明、蔡靖泉、顧久幸
文化風貌,影響,楚學研究所,

文化風貌

楚國,是周代創建於今日湖北、進而發展成為囊括了長江中下游以及支流眾多的淮水流域的南方泱泱大國。楚文化,是周代發祥並興盛於今日湖北、進而覆蓋於東周南土半天下和傳播於先秦海內外的區域文化。因此,楚學研究,小而言之,是周代的楚文化研究;大而言之,則是以先秦楚文化或南方長江文化為主體的中國上古歷史文化乃至世界上古歷史文化的研究。
人們對老子莊子屈原宋玉這些楚文化代表人物的了解和研究,已有兩千多年。人們對考古學及歷史學上的楚文化的發現和研究,卻時間不長。楚文化的概念、內涵、成就、地位和影響,都是近六十多年來、主要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大量楚文物絡繹不絕的出土而逐漸被人們提出並加深認識的。由楚文化研究初辟草萊到楚學研究蔚成氣象,僅有半個多世紀。

影響

半個多世紀的楚文化出土遺存和研究成果表明:楚文化,在周代區域文化中後來居上且獨領風騷,可謂楚人汲取中原文化精華而發展的南方華夏文化,堪稱楚人融冶南北文化而創造的東周文化翹楚;楚文化,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諸多方面成就輝煌,形成了以青銅冶鑄工藝、絲織刺繡工藝、髹漆工藝、道家哲學、“莊騷”文學、美術和樂舞為六大要素的完備體系,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和豐富多彩的表現,顯示出鮮明的特色、成熟的形態和奇偉的氣派,令中原列國文化無與倫比,與西方古希臘文化競輝齊光。誠如張正明先生所說:“楚文化是銅器時代晚期和鐵器時代早期世界的第一流文化”,“從文化的總體成就來看,楚與希臘難分軒輊。它們從不同的方向出發,都登上了上古文明的峰頂”。
秦漢以來,自成體系的楚文化雖然轉型而融入漢文化中不復存在,但楚文化的流風餘韻卻從未消歇。尤其是楚文化精神,對兩千多年來的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物質成果就已遠輸今俄羅斯的烏拉乾河流域以及南亞、西亞乃至希臘。17世紀以後,老莊思想和屈宋文學等楚文化的精神成果則廣泛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道家思想,對歐洲近代哲學和科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楚文化在中國的流變,充分顯示出其歷史價值。楚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則日益體現出其現代意義。楚文化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和較大影響,使得楚文化的諸方面早已形成或正在形成門學問或研究熱點。

楚學研究所

楚學研究所有學術帶頭人三位:
張正明,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楚文化研究所創始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屈原學會會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被學界稱之為楚學泰斗。
專著有:
《契丹史略》,1958年初稿,1963年定稿,中華書局1979年版。此書是國內第一部通史型的契丹史專著。
《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此書是周谷城主編的《中國文化史叢書》的一種,1989年獲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此書是作者主編的《楚學文庫》之一種,2000年獲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參與撰稿的專著有:
《中國北方民族關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長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此書於1996年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
《荊楚文化志》,與劉玉堂合作撰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此書,是《中華文化通志》的百種專著中的一種。
主編有:
《楚史論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991年獲全國光明杯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二等獎;
《楚學論叢》,《江漢論壇》1990年增刊。
《楚美術圖集》,與皮道堅合編,湖北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1998年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
《楚學文庫》,收楚學新著18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996年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1997年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中國地域文化·楚文化卷》,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張正明兼為作者之一。
《湖北通史》,與章開沅、羅福惠共同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並與劉玉堂合作撰寫其中的《先秦卷》(負責春秋戰國部分)。
《長江流域古代美術(史前至東漢)》,共6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代表性論文有:
《甘孜藏區社會形態的初步考察》,1956年定稿,編入《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杜1985年版。
《內蒙古草原所有制問題面面觀》,《內蒙古社會科學》1981年第4期。
《先秦的民族結構、民族關係和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
《和親通論》,編入《民族史論叢》第一輯,中華書局1987年版。
《地中海與“海中地”》,《江漢論壇》1988年第3期。
《楚文化的發現和研究》,《文物》1989年第12期。
《古希臘文化與楚文化比較研究論綱》,《江漢論壇》1990年第4期。
《巫、道、騷與藝術》,《文藝研究》1992年第2期。
《淮漢之間——周代的一個文化交錯地段》,《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歷史文化的多元複合與二元耦合》,編入《史學家自述——我的史學觀》,武漢出版社1995年版。
《戰國中期曾有佛教造像傳入南楚》,與院文清合作撰寫,載於《江漢論壇》2001年第8期。
蔡靖泉,原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從事楚文化及中國歷史文化研究長達20年。出版獨立撰寫的專著2部、合作撰寫的專著6部,主編並參與撰寫專著一部,發表論文及各類文章百餘篇。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楚學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著作和新近發表的重要論文有:
《楚文化志》,參與編撰。
《楚文學史》,獨立撰成,為張正明主編《楚學文庫》18部之一。
《楚文化流變史》,獨立撰成(湖北省社會科學“八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和出版項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此書在廣泛汲取古今中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大致接著張正明《楚文化史》來闡論楚文化自秦漢以來的流風餘韻、演化變遷和文化意義,時間涉及數千年,空間涉及海內外,分九大部分,共63.7萬字。
《中國地域文化·楚文化卷》,合作撰寫的專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巴楚文化源流》,執行主編並參與撰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楚文化在秦統治時期的存在和影響》,《江漢考古》1997年第1期。
《楚人事秦與秦朝統一》,《江漢論壇》1997年第1期。
《楚文化及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跨世紀的湖北文藝》,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漢代的婚喪習俗與楚文化》,《江漢考古》1999年第3期。
《楚俗在秦漢的流變》,收入《楚俗研究》第三集,湖北美術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楚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和影響》,收入《荊楚文化與21世紀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巴、楚關係與巴楚文化的形成》,收入《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第一輯),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顧久幸 ,原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楚文化及中國歷史文化研究長達20年,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楚學研究所教授。出版獨立撰寫的專著4部、合作撰寫的專著3部,發表論文及各類文章百餘篇。其中,完成的重要課題有:
參與撰寫《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為主要撰寫人之一,該書獲首屆光明杯中國優秀社科圖書二等獎。
獨立撰寫《中國地域文化之兩湖文化》,北京民眾出版社1996年出版。
獨立撰寫《長江流域的婚喪習俗》,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
獨立撰寫《楚制典章》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參與撰寫《楚國歷史文化辭典》軍事類條目,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獲得中國新聞出版署優秀辭書三等獎。
《春秋楚晉齊三國縣制的比較》中州出版社出版《楚文化覓蹤》。
《比較楚國與中原地區的法典》,長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楚人婚姻中的風俗禮儀》,《楚俗研究》第三集。
《執珪雜考——兼論楚國爵制》《江漢論壇》1996年第7期。
《楚人的治國之道與民本思想》,《湖北社會科學》2002年第12期。
《從巴楚歷史看兩國風俗的相互影響》收入《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第一輯。
楚學研究所現已為本科生開設《中國地域文化·楚文化》等課程,並有在讀碩士研究生數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