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鱷亞目

楔形鱷亞目

鱷形超目(Crocodylomorpha)是主龍類中活得最長久及最具多樣性的類群 , 和其他主龍類不同的是 , 鱷形超目(Crocodylomorpha)的鱗狀骨懸垂於側方骨之上 , 耳前骨和方骨之間有接觸 , 顱面有擴大外延的氣囊系統及具有拉長的近端腕骨(proximal carpal) , 鱷形超目里的鱷魚全部都(Crocodylomorpha)沒有後額骨。

已知最原始的鱷形超目(Crocodylomorpha)是楔形鱷亞目(Sphenosuchia), 楔形鱷亞目(Sphenosuchia)主要是生活於晚三迭紀至侏羅紀的南北美洲 , 歐亞大陸及非洲 , 它們大多是小型陸棲生物 , 不過也有大型屬種 , 根據研究顯示楔形鱷亞目(Sphenosuchia)是一個並系群。

基本介紹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鱷形目
  • 亞目:楔形亞目
  • 亞綱:雙孔亞綱
  • 分布區域:南美北洲、非洲、亞歐洲
所屬亞種,物種學史,

所屬亞種

羅氏三迭鱷
三迭紀卡尼階(Carnian)阿根廷羅氏三迭鱷(Trialestes romeri)顱骨沒有任何鱷型總目(crocodylomorph)的特徵 , 但是羅氏三迭鱷(Trialestes romeri)卻具有鱷型總目(crocodylomorph)修長的橈骨及尺腕骨 , 可是羅氏三迭鱷(Trialestes romeri) 的橈骨較肱骨長十分之一 , 只有恐龍才具有這特徵 , 三迭鱷屬(Trialestes)的骨盆及後肢也同時具有恐龍的特徵 , 三迭鱷屬(Trialestes)雖被劃歸楔形鱷科但是歸屬存有疑問。
楔形鱷亞目
羅氏三迭鱷
阿氏廸普拉鱷
三迭紀的阿氏廸普拉鱷(Dyoplax arenaceus)生活在晚卡尼階(late Carnian)至諾利克階(Norian) , 阿氏廸普拉鱷(Dyoplax arenaceus)顱長約8厘米 , 全長約53厘米 , 吻部占去總長超過一半。廸普拉鱷屬(Dyoplax)前頜骨端缺齒 , 頜骨內有細小及呈圓錐狀的牙齒 , 和其他楔形鱷類不同的是 , 廸普拉鱷屬(Dyoplax)有粗狀的肢體 , 肢體有粗大的轉子。
楔形鱷亞目
阿氏廸普拉鱷
奎氏雷東達獵手鱷
晚三迭紀新墨西哥州的奎氏雷東達獵手鱷(Redondavenator quayensis)顱骨至少長約60厘米 , 是體型龐大的楔形鱷科(Sphenosuchidae)屬種 , 晚三迭紀是處於勞氏鱷目( Rauisuchia)和早期獸腳類恐龍交替的時段 , 奎氏雷東達獵手鱷(Redondavenator quayensis)可能是繼勞氏鱷目( Rauisuchia)以後 , 北美西南部陸上可怕的掠食者。
楔形鱷亞目
奎氏雷東達獵手鱷
奎氏雷東達獵手鱷(Redondavenator quayensis)的外鼻孔較小 , 鼻骨還沒形成兩分叉 , 鼻骨沒有降突 , 奎氏雷東達獵手鱷(Redondavenator quayensis)的喙骨有較短的關節後突(postglenoid process), 喙骨及肩胛骨都相當粗狀 , 從這些特徵來看雷東達獵手鱷屬(Redondavenator)是原始的楔形鱷科(Sphenosuchidae)屬種。
雷東達獵手鱷屬(Redondavenator)前頜骨的小孔及溝漕顯示前鼻骨及上頜周邊滿布神經及血管組織 , 這可能是感應神經系統 , 雷東達獵手鱷屬(Redondavenator)可能已經進化出圓頂狀的壓力感測器官 , 在陸生鱷類及其他楔形鱷科(Sphenosuchidae)屬種是不具備這特徵 , 奎氏雷東達獵手鱷(Redondavenator quayensis)可能是一種半水生的楔形鱷科(Sphenosuchidae)屬種 , 前頜骨的感官更能感應獵物在水中的位置。
裂頭鱷
裂頭鱷屬(Dibothrosuchus)是中型大小的楔形鱷類 , 過去被認為有兩種 , 實際可能只有一種 , 主模式種是早三迭紀雲南的敏捷裂頭鱷(Dibothrosuchus elaphros) , 敏捷裂頭鱷(Dibothrosuchus elaphros)顱長只有17厘米 , 體長約1.3米 , 脊柱中段有兩排甲板 。
敏捷裂頭鱷屬(Dibothrosuchus elaphros)和另一屬種星宿裂頭鱷(Dibothrosuchus xingsuensis)同樣被發現於雲南 , 星宿裂頭鱷(Dibothrosuchus xingsuensis)顱長約16.3厘米 , 它和敏捷裂頭鱷(Dibothrosuchus elaphros)僅只有微量差異 , 星宿裂頭鱷(Dibothrosuchus xingsuensis)被認為只是敏捷裂頭鱷(Dibothrosuchus elaphros)的初級同物異名。
裂頭鱷屬(Dibothrosuchus)有極佳的聽覺系統並能像今天的鱷類般發出聲音和同伴溝通。和其他楔形鱷類不同的是 , 裂頭鱷屬(Dibothrosuchus)有較寬的上顳孔(Supratemporal fenestra), 研究顯示裂頭鱷屬(Dibothrosuchus)和南非的楔形鱷屬(Sphenosuchus)有密切的關連 。裂頭鱷屬(Dibothrosuchus)及楔形鱷屬(Sphenosuchus)已具有今天鱷類的歐氏管系統 , 不過楔形鱷屬(Sphenosuchus)的歐氏管並沒有完全延至腦殼及中耳 , 裂頭鱷屬(Dibothrosuchus)的歐氏管則進入腦殼並和中耳交匯 , 它們的氣動結構已相當近似鳥類 , 不過這僅只是趨同演化而已 。

物種學史

楔形鱷屬(Sphenosuchus)和地平鱷屬(Terrestrisuchus)是姐妹群關係 , 不過楔形鱷屬(Sphenosuchus)顱骨比例要細小得多 , 楔形鱷屬(Sphenosuchus)僅只有晚三迭紀至早侏羅紀南非的尖吻楔形鱷(Sphenosuchus acutus)一種 , 尖吻楔形鱷(Sphenosuchus acutus)顱長約19.2厘米 , 體長約1.4米 。尖吻楔形鱷(Sphenosuchus acutus)上頜骨每邊具有13顆牙齒 , 牙齒後彎並具有鋸齒邊 。尖吻楔形鱷(Sphenosuchus acutus) 上齶骨有一個很獨特的特徵 , 前頜骨及上頜骨之間有一個很深的溝槽 , 有專家認為這是分秘毒液的腺體所在位置。尖吻楔形鱷(Sphenosuchus acutus)有較大的上顳孔顯示它有發達的頜骨肌肉 。尖吻楔形鱷(Sphenosuchus acutus)有較大的鼻孔 , 眶孔置前 , 較大的鼓室及發達的耳囊顯示尖吻楔形鱷(Sphenosuchus acutus)具有出眾的感官 , 它絕對是出色的獵食者。
早侏羅紀南非的股薄克萊倫斯鱷(Clarencea gracilis)只有細小的顱骨殘骸及頜骨被發現 , 股薄克萊倫斯鱷(Clarencea gracilis)的下頜聯合符合大多楔形鱷類的特徵 , 股薄克萊倫斯鱷(Clarencea gracilis)可能只是尖吻楔形鱷(Sphenosuchus acutus)的幼體 , 克萊倫斯鱷屬(Clarencea)是一個疑難學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也發現了楔形鱷相似屬(cf. Sphenosuchus sp.)的化石 , 該下頜骨前端膨脹展現了楔形鱷屬(Sphenosuchus)的共源性狀 , 化石屬晚三迭紀。
晚三迭紀諾利克階(Norian) 威爾斯的纖細地平鱷(Terrestrisuchus gracils)體長約50厘米 , 聯合跳鱷(Saltoposuchus connectens)則是生活於晚三迭紀諾利克階(Norian)德國的楔形鱷類 , 聯合跳鱷(Saltoposuchus connectens)體長約1米至1.3米 。纖細地平鱷(Terrestrisuchus gracils)及聯合跳鱷(Saltoposuchus connectens)形態類似以後的獸腳類恐龍 , 以兩足走動 。 地平鱷屬(Terrestrisuchus)和跳鱷屬(Saltoposuchus)有密切的親緣關係 , 兩者曾被認為是同物異名 , 不過地平鱷屬(Terrestrisuchus)有較狹窄的顱骨及下頜骨 , 地平鱷屬(Terrestrisuchus)的尾椎數目也較跳鱷屬(Saltoposuchus)的多 , 跳鱷屬(Saltoposuchus)則有較粗狀的肢體。
晚三迭紀卡尼克階(carnian)新墨西哥的敏捷黃昏鱷(Hesperosuchus agilis)體長約5呎 , 敏捷黃昏鱷(Hesperosuchus agilis)外觀和楔形鱷屬(Sphenosuchus)相似 , 不過敏捷黃昏鱷(Hesperosuchus agilis)有呈鯊鼻狀的前頜骨 。黃昏鱷屬(Hesperosuchus)牙齒有鋒利的鋸齒邊顯示它們是活躍的掠食者 , 它有極長的尾巴 , 粗狀的後肢及纖幼的前肢顯示黃昏鱷屬(Hesperosuchus)是以兩足奔走 , 前肢只是比後肢短一點 , 黃昏鱷屬(Hesperosuchus)的前肢能抓捕小型爬行類。
敏捷黃昏鱷(Hesperosuchus agilis) 的肩胛骨 , 鳥喙骨及後肢和跳鱷屬(Saltoposuchus)的相似 , 不過敏捷黃昏鱷(Hesperosuchus agilis) 股骨相對要較短 , 黃昏鱷屬(Hesperosuchus)的前肢和地平鱷屬(Terrestrisuchus)幾乎等長 。
有關黃昏鱷屬(Hesperosuchus)的分類位置存有爭論 , 黃昏鱷屬(Hesperosuchus)可能和楔形鱷屬(Sphenosuchus)及馳鱷屬(Dromicosuchus)這進化枝有關連 , 或者和跳鱷屬(Saltoposuchus)是姐妹群。
麥氏帕里什鱷(Parrishia mccreai)化石被發現在美國西南部 , 化石屬晚三迭紀 , 麥氏帕里什鱷(Parrishia mccreai)只有椎骨化石留下 , 麥氏帕里什鱷(Parrishia mccreai)的椎骨和黃昏鱷屬(Hesperosuchus)最相近但是麥氏帕里什鱷(Parrishia mccreai)的骨骼要粗狀得多 , 帕里什鱷屬(Parrishia)是一個疑難學名。
早侏羅紀南非的萊氏佩德弋鱷(Pedeticosaurus leviseuri)保留了敏捷黃昏鱷(Hesperosuchus agilis)的特徵 , 它具有修長的肢體 , 萊氏佩德弋鱷(Pedeticosaurus leviseuri)體長只有15至20厘米 , 佩德弋鱷屬(Pedeticosaurus)最初還被劃歸佩德弋鱷科(Pedeticosauridae)。 晚三迭紀卡尼階晚期(Late Carnian)至諾利克階早期(Early Norian)的似鷸馳鱷(Dromicosuchus grallator)被發現在北卡羅萊納州 , 似鷸馳鱷(Dromicosuchus grallator)體長約1.2米至1.3米 , 似鷸馳鱷(Dromicosuchus grallator)頸部及軀幹中央都被皮內成骨覆蓋(尾部沒被保存下來)。似鷸馳鱷(Dromicosuchus grallator)有較長的股骨及跖骨 , 後肢長度大概是前肢的1.43倍 , 馳鱷屬(Dromicosuchus)大概和地平鱷屬(Terrestrisuchus)同樣是以兩足走動的楔形鱷類 。根據研究顯示馳鱷屬(Dromicosuchus) , 黃昏鱷屬(Hesperosuchus)及跳鱷屬(Saltoposuchus)三者有密切的關連 , 同屬原始的楔形鱷類 。 在似鷸馳鱷(Dromicosuchus grallator)頭部及頸部都有咬痕的發現 , 該發現地點也有勞氏鱷類化石被發現 , 勞氏鱷類可能是似鷸馳鱷(Dromicosuchus grallator)的強敵。
楔形鱷亞目
楔形鱷亞目
晚三迭紀諾利克階(Norian)的雅氏偽黃昏鱷(Pseudhesperosuchus jachaleri)被發現在阿根廷 , 雅氏偽黃昏鱷(Pseudhesperosuchus jachaleri)全長約2米。雅氏偽黃昏鱷(Pseudhesperosuchus jachaleri)的顱骨類似迅猛鱷科(Prestosuchidae)的十體鱷屬(Decuriasuchus), 不過偽黃昏鱷屬(Pseudhesperosuchus)的下頜較細長 。 雅氏偽黃昏鱷(Pseudhesperosuchus jachaleri)有較大的肩胛骨及修長的前肢 , 偽黃昏鱷屬(Pseudhesperosuchus)長長的橈骨及尺腕骨顯示已具備大多鱷形總目(Crocodylomorpha)屬種的特徵。
早侏羅紀北美的沃氏凱彥塔鱷(Kayentasuchus walkeri)有相當寬闊的顱骨 , 吻部狹窄 。沃氏凱彥塔鱷(Kayentasuchus walkeri)下頜端朝上彎 , 上頜每邊有12至13顆牙齒 , 牙齒呈圓錐形 。凱彥塔鱷屬(Kayentasuchus)的顱骨已具有鱷形類(crocodyliform)的洐征 , 凱彥塔鱷屬(Kayentasuchus)和其他楔形鱷類關係不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