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溪垂釣圖

楓溪垂釣圖

《楓溪垂釣圖》是明代“吳門四家”代表人物之一仇英的山水畫。該畫為紙本,設色,縱127厘米,橫38.5厘米。

在圖下右邊石縫內置有楷書“仇英”二小字款,下鈐“實父”小長方形白文印與“仇英之印”方形白文印。此圖畫工細而見氣勢,反映了仇英的山水畫的典型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楓溪垂釣圖
  • 作者仇英
  • 類別:山水畫
  • 朝代:明代
  • 尺寸:縱127厘米,橫38.5厘米
  • 材質:紙本,設色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楓江垂釣圖》展示了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
該圖右上方題詞該圖右上方題詞
此圖題跋印鑑較多。畫首有清乾隆帝的題詩:“楓落吳江候,煙蓬破冷浮;聊存竿線意,詎為釜鬲求。山色早辭夏,波光宜是秋;思蓴風味在,靜與日相謀。”落款為:“戌子秋月御題”(戌子系乾隆二十三年,即1768年)下鈐有“乾隆宸翰”朱文小方印。
圖右上角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圓形朱文印,與“淳化軒圖書珍秘寶”白文方形印二方。
圖左上方鈐有“淳化軒”朱文長方印“乾隆宸翰”白文大方印,“信天主人”朱文大方印,左上角鈐“乾隆鑑賞”圓形白文印,下接“三希堂精鑒璽”長方形朱文印與“宜子孫”白文長方印。這些印都是乾隆帝鈐蓋在宮廷所藏的精品之上的常用印鑑。
該圖左下裱邊刊有“同治三年江陰”何栻廉眆以此楨見詒,十閱初付沅甫弟珍藏。曾國藩記。”的題署一紙。
從畫中的題識、印記可知,該圖在清乾隆時期,曾一度為宮廷珍藏。後又由江陰人何栻(道光年間進士,官至吉安知府)所藏。清同治三年(1864年)何栻將此畫贈予曾國藩。後來,曾國藩又轉贈其弟曾國荃(沅甫)收藏。

作品賞析

《楓江垂釣圖》的整個畫面,使觀賞者感到似乎處在秋色溢人的境地,山光水色,充滿秋意,真可謂“山色早辭夏,波光宜是秋”,展示了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
遠處的樓閣隱現於山間的叢林和流動的白雲之中,增加了遠景的活力和動感。
中景處層巒疊嶂,山間雲霧繚繞,懸崖上的棧道櫛比,亭閣依稀,襯以蒼松古柏,茂林紅楓,顯得氣勢雄偉。
近景紅楓映掩,溪水上一葉輕舟,身上一素色朝服的士大夫靜坐垂釣,神情默然專注,右後方,放著一本翻動過的書;在艙內,一書童正為之理書備茶,整個畫面顯現出生活的情趣。
畫面高嶂巨壁、邱壑深遠,筆墨健勁純熟,設色古樸,採取傳統的皴、擦、點、染相結合,使畫幅氣勢雄闊,使觀賞者如置身大自然之中,使人有心曠神怡之感。
這幅畫可以代表仇英的山水畫的典型風格。仇英作畫善於駕馭層次豐富、結構複雜的畫面,運用疏密和空白的穿插,主次分明,其用筆用墨可說是繼承李唐馬遠夏珪一路,工細而見氣勢,這一點在此圖中可以見到。但這幅畫更多的是取法於南宋的趙伯駒,無怪董其昌稱之為“趙伯駒後身”。(摘自劉剛《仇英的楓江垂釣圖》,《文物天地》1989年第1期)

作者簡介

仇英在山水畫領域同樣取得驕人的成就。他的山水畫最初師從周臣,取資南宋院體山水畫風,形體堅實,筆墨勁健酣放,以水墨淡彩和小青綠為主。他的繪畫多姿多彩,卻未能形成一種鮮明的主體性風格範式,因此他的藝術對後世的影響,大不肖沈周文徵明
然而,仇英在不長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並在人物畫、青綠山水畫等領域,皆有超截止前賢、開拓新格的獨詣之處,他的名字和畫藝在繪畫史上永耀光芒。
在“吳門四家”中,仇英的繪畫風格極富特色,也頗多樣化。這與他曲折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應酬交遊活動有著一定的關係。由於仇英受自身文化修養的限制,他從不在畫中題寫詩文,大多只題寫名款而已,甚至很少題寫年款,因此給今人研究仇英的風格形成和發展帶來一定的困難。
“吳門四家”中除仇英以外,皆系一代文人,惟仇英終生以職業畫家身份活躍於畫壇。但仇英的社會地位,並沒有影響到他和士大夫名流的應酬,以及文人畫家對他的推崇態度。中年以後,仇英畫名漸盛,交遊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尤其與文徵明父子相交甚密。文徵明的學生也大都和他有交往,他們經常以書畫合璧式的形式進行創作。仇英與這些文人的交往,使他的作品在文人階層得到頌揚,也使他受到了文徵明等人的藝術思想和創作風格的影響。
仇英一生都在不斷地汲取文人畫家的審美情趣,但始終保持了他的個人風格,並開創了青綠山水的新典範。由於仇英廣泛交際於文人墨客之間,所作的山水畫大多與人物活動相結合,較多表現文人休閒生活的主題,諸如讀書、彈琴、賞泉、論畫等,與當時吳門派畫家熱衷表現的“別號圖”和園林、軒亭等題材繪畫所表達的主題相近。
仇英人物畫的主要技法形式為工筆重彩法,其淵源唐宋,近受杜堇的影響。仇英的人物畫、歷史故事畫和仕女畫,有濃重的古典主義傾向,但處在商業經濟滋長和文人畫興盛的社會條件下,他的創作出現了走向通俗化和文人化的雙向衍變,從而造成他作品中蘊含著多重美學品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