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楓橋香榧均勻齊整,殼薄仁滿,出仁率60%至65%。外殼呈米黃色,去衣容易,破殼時部分種衣自行脫落,具有楓橋香榧固有而獨特的天然清香味,肉質細膩,酥鬆爽口,後味鮮滋濃而清口。理化指標:可食部分含脂肪45%至51%,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占油脂的80%以上。堅果含水量≤5.0%,過氧化值≤0.38%。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楓橋香榧產自浙江省
諸暨市,諸暨市全境處於浙東南、浙西北丘陵山區兩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由東部會稽山低山丘陵、西部龍門山低山丘陵、中部浦陽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網平原組成。四周群山環抱,地勢由南向北漸次傾斜,形成北向開口通道式斷陷盆地。境內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富有林木、礦藏。東部會稽山脈,主峰東白山太白尖海拔1194.6米,為境內最高峰;西部龍門山脈,主峰三界尖海拔1015.2米,為境西部最高峰。中部為河谷盆地,多沃土良田,北部為河網平原,水資源充沛。
境內四周群山環抱,一江縱貫其中。東西部為低山河谷盆地,北部為湖畈河網平原,構成向北開口通道式盆地。境內群山均屬仙霞嶺山系。東部會稽山脈為浦陽江、曹娥江、東陽江分水嶺;西部龍門山脈為浦陽江、富春江分水嶺。河流屬浦陽江水系。浦陽江縱貫南北,境內幹流長67.6千米,東西8條支流呈葉脈形展開。
氣候特徵
諸暨市境地處浙中內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較多,光照充足,年溫差大於同緯度鄰縣,小氣候差距顯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氣候特徵。氣溫年平均為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約1373.6毫米,降水日年均約158.3天,相對濕度約82%,日照年均約1887.6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5%,適宜種植香榧。
歷史淵源
漢朝,《名醫別錄》記載榧實生永昌(楓橋古稱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
清朝末年,楓橋鎮上致和等3家商號收購香榧,加工成雙熄香榧,運 銷滬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諸暨縣物產及農村狀況》記載:諸暨 縣年輸出香榧3400擔(170噸),用船、火車運銷滬杭。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底,諸暨香榧栽培面積13.6萬畝,百年以上古樹4.1萬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樹27000餘株,年均香榧乾果產量1200餘噸,年產值達6億元。
產品榮譽
2010年1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楓橋香榧”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細榧。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200米至800米,土壤類型為紅壤、黃紅壤,土種黃泥土、黃泥沙土、山黃泥土和山黃泥沙土,質地為沙壤土、壤土,土壤pH值5.0至7.5,土壤有機質含量≥4.0%,土層厚度≥50厘米。
育苗:用細榧或芝麻榧種子培育的實生苗作砧木,細榧作接穗嫁接。
定植:
(1)時間:在12月至翌年2月,選用2年以上苗齡的優質嫁接壯苗定植。
(2)密度:≤675株/公頃。
(3)配植雄株:需配植花期相遇的雄株3%至5%。
施肥:幼林期採用農榧套種,以耕代撫。盛果期後以農家有機肥為主或有機肥與三元複合肥交替使用。農家肥45000千克/公頃·年,三元複合肥10500千克/公頃·年。
樹形:自然開心形。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採收:在9月上中旬用手工單粒採摘法採收。
後熟處理:採收後需經二次堆漚法後熟,待堅果內種皮由紅轉黑後選擇晴天洗淨曬乾加工,或在陰涼通風處貯存。
加工:以1:1的比例用粗食鹽與香榧堅果(含水量15%至20%)合炒,先用旺火將粗鹽炒到80℃至85℃,放入香榧,炒20分鐘左右,此時香榧約八成熟(果仁色淡黃、軟),出鍋用5%至8%濃度的鹽水浸泡楓橋香榧20至30分鐘,瀝乾水後重返鍋中用旺火80℃至100℃的溫度炒8至10分鐘,再用50℃至60℃的文火炒10至15分鐘,至固有香氣出現、種仁米黃色即可。
專用標誌使用
楓橋香榧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浙江省諸暨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楓橋香榧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