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朗

楓朗

楓朗鎮地處大埔縣東南部,東鄰福建省平和縣,南與饒平縣相連,西接高陂鎮,北依百侯鎮,距縣城19公里,全鎮區域面積169.83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概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招商引資方面,農業生產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科、教、文、衛、僑方面:,歷史文化遺產,

概況

下轄23個村民委員會,3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萬。設43個黨支部(其中外出支部3個),1290名黨員。鎮內中心地帶平坦、開闊,溪流蜿蜒,四周山巒環繞,海拔1256米的西岩山,峰頂雲霧繚繞,是得天獨厚的釀育西岩名茶的主產區。全鎮旅外僑胞近2萬人,分布19個國家和地區,素有僑鄉之稱。境內有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楓朗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近年來,楓朗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縣委“創新增活力,瓷電增實力,生態增引力,人文增動力”的發展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紮實工作,銳意進取,確保了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又好有快發展。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7394億元,農村人平收入4238元。

招商引資方面

近年來,楓朗鎮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按照“實事求是、注重實效”的原則,進一步落實鎮黨政領導成員招商引資責任制,選好特色項目,出台並實施了一系列最佳化投資軟環境的措施,積極營造“崇商重企”的良好氛圍。2007年,全年引資總額達450多萬元,超額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下達的年度招商引資任務。主要項目有:
(1)引進深圳奧林集團公司計畫投資4000多萬元,興建溪背坪電站。2007年11月上旬電站動工興建,至2008年1月上旬,已投入資金近200萬元。
(2)引進賴錦文老闆投資60萬元,在楓朗黃沙興建沙磚廠。
(3)引進莊瑞英老闆投資60萬元(計畫投資120萬元),興辦了楓朗抽沙場。
(4)引進吳恩明老闆投資70萬元,興辦了楓朗黃土凹紅磚廠。

農業生產方面

該鎮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著力抓好農業結構的調整最佳化,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是緊緊抓住該鎮被上級授予市級茶葉專業鎮稱號和高山烏龍茶獲得省政府“一鄉一品”項目資金支持以及西岩單叢茶、烏龍茶分別榮獲國家級金、銀獎的契機,大力實施興茶富鎮富民發展戰略。到2007年底,全鎮茶園面積達21200多畝,年產茶葉總量達70多萬公斤,產值4000多萬元。
二是鞏固和發展和村、梅溪蜜柚、青梅基地。近年來,該鎮在認真抓好和村、梅溪原有蜜柚、青梅管理的同時,大力引導民眾新發展優質琯溪蜜柚和紅肉蜜柚,到2007年底,全鎮蜜柚種植面積達7100多畝,青梅面積3100多畝。2007年,全鎮青梅總產量約130萬斤,產值130萬元以上,蜜柚總產量300多萬斤,產值300萬元以上。
三是充分利用雙溪水電站庫區豐富的水資源優勢,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示範帶動的工作思路,加快雙溪庫區水產養殖業發展步伐。到2007年底,全鎮網箱養魚面積達8280平方米,養魚1589箱,參與水產養殖的農戶達40戶,150多人。
四是充分利用“大埔縣楓興桑蠶產業有限公司”設在該鎮的優勢,積極把種桑養蠶項目做大做強,做好示範帶動作用。到2007年底,全鎮桑園面積達1000畝。五是發揮漢峰公司的龍頭帶動作用,抓好黃沙坑村豆乾專業村建設。2007年,黃沙坑村95%的農戶參與豆乾生產,戶均年純收入達萬元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近年來,該鎮在全縣率先實現鎮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的基礎上,多方籌集資金2500多萬元,大力抓好通自然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建設和農村“明亮工程”建設。
目前,全鎮已有80%自然村道路實現了水泥硬底化,23個村的主要道路架設了1500多盞總里程達程46公里的高標準路燈。城鎮建設日臻完善,新建街道5條,店鋪500多間,積極抓好中心圩鎮的規劃建設,引導農戶建設小康房。興建了集市場、店鋪、文化活動室於一體的鎮級文化活動中心,興建了楓朗鎮牌坊,並對城鎮進行了美化、亮化和淨化。2007年,投資40多萬元,興建了集花草樹木於一體楓朗鎮牌坊口民眾休閒長廊,大大提高了楓朗鎮的整體品味。
楓朗

科、教、文、衛、僑方面:

全鎮有中學3所,國小23所,適齡兒童入學率接近100%,年鞏固率100%,國小畢業升中率100%,“普九”教育工作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有線電視實現了光纖傳輸,電視節目由原來的16套增加到27套。全鎮有中心醫院2間,衛生站所23間。全鎮衛生保健、計畫免疫工作進一步加強。2007年,全鎮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口達80.89%。充分發揮華僑、“三胞”和外出鄉賢眾多的人緣優勢,積極開展對外聯絡,做好接待工作,增進鄉誼,激發旅外僑賢、鄉賢共建家鄉的熱情,捐資興辦各項公益事業,據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鎮捐資款額8000多萬元。

歷史文化遺產

位於梅州市大埔縣楓朗鎮王蘭村金星面山、仙子下村、屋背嶺、斜背嶺。1982年發現。1986年清理墓葬22座。墓葬分布在山頂和東南坡,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最大的長2.7米、寬1.2米,最小的長1.3米、寬0.5米。方向不一,在95°~327°之間,屍骨無存。隨葬品放置在墓坑一端、一側或中間,數量不等。陶器以泥質陶為多,夾砂陶略少,器類有尊、壺、豆、缽、罐、釜、紡輪、環等,紋飾有條紋、方格紋、曲折紋、梯格紋、菱格紋等,其中尊、壺、豆、缽及少量罐施醬黃釉、醬褐釉和醬黑釉。有31 件陶器上刻劃符號,其中7件刻劃兩個相同的符號。石器種類有戈、矛、、鑿、刀、礪石、環、等,以錛的數量最多,戈的型式多樣。玉器有環、玦兩種。一號墓與二十號墓墓坑寬大,隨葬品中可見有兵器、工具和裝飾品,推測可能屬於夫妻合葬;墓坑短小的,可能是小孩墓。同類墓葬還可見於附近的街背山、保全背頭嶺、湖寮呂村下北山、結高嶺等地。它們都屬於“浮濱文化”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