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寄生,中藥名。為桑寄生科槲寄生屬植物楓香槲寄生Viscum liquidambaricolum Hayata.以全體入藥。分布於福建、台灣、湖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具有祛風利濕,舒筋活絡,止咳化痰,止血之功效,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崩漏,鼻衄,白帶,尿路感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楓寄生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檀香目
- 科:桑寄生科
- 屬:槲寄生屬
- 種:楓香槲寄生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湖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貴州
- 採集時間:四季可采
- 用法用量:內服:9-15g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螃蟹夾、梧桐寄生、桐子寄生、楓樹寄生、楓香寄生、蟹爪寄生、蝦腳寄生、栗寄生
入藥部位
以全體入藥。
性味
微苦,平。
歸經
歸肺、心、肝、脾、腎經。
功效
祛風利濕,舒筋活絡,止咳化痰,止血。
主治
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崩漏,鼻衄,白帶,尿路感染。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骨痛:楓寄生,白石榴根、水團花各15g,燉豬蹄服。
2、治慢性腰痛:楓寄生,蔓性千斤拔各15g,燉豬龍骨服。
用法用量
內服:9-15g。
採集加工
四季可采,曬乾備用。
形態特徵
常綠半寄生小灌木,高20-40cm,莖基部圓柱形,具2棱,小枝扁平,綠色,每一節間呈矩圓狀窄倒披針形或近條形,兩面具多條脈,葉退化成鱗片狀突起,花單性,雌雄同株,生於關節上端凹陷處,基部有2片合生成盤狀的小苞片,雄花小,花被4裂,雄蕊4,無花絲,花葯多室,貼生於花被上,雌花長約1.5mm,花被4裂,裂片三角形,子房下位,花柱短,圓錐形,果實近卵形,徑約4mm,基部具宿存小苞片。
生長環境
常寄生於果樹、楓香樹、桐樹、栗樹和櫟樹上。分布於福建、台灣、湖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貴州等區。
相關論述
《本草求原》:“祛風散濕。治腫痛,洗爛腳疥癩。浸酒良。”
附註
雲南思茅曾用本品水煎,白酒為引,治療急性膀胱炎,一般服藥兩劑後,症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