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山頭村,宋至明代屬慈孝里,清代,屬楓亭巡司,相傳有“楓亭巡司管慈孝仔”之說。民國前,山頭是山林自然村和隔頭自然村。民國時建立保甲制,山林和隔頭合併,取其山林和隔頭兩自然村之名首尾兩字,稱山頭保,屬慈孝鄉公所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至1956年5月,屬園莊區(十二區),稱山頭鄉。1958年4月,撤區並鄉,劃屬楓亭。1958年9月,山頭與霞社合併,稱溪山大隊,1961年,山頭與霞社拆隊,恢復其地名,稱山頭大隊,屬楓亭人民公社。1984年,改成山頭村民委員會。屬楓亭鎮。
東宅廟會
“東宅廟會”,是楓亭鎮東宅村、下社村、山頭村、溪南村、溪北村和郊尾鎮染厝村、塘邊村、古獅村等53個自然村舉行奉祀金大人、十殿閻王的民俗活動。
自唐至宋代,東宅登進士榜者66人。唐末,永春人留從效遷居赤湖留宅(今楓亭東宅村留宅自然村),後於五代封晉江王;赤嶺人蔡京五度拜相,其弟蔡卞同朝為相;宋代端明殿學士
蔡襄祖居此地;唐鈐衣衛副尉上將陳政死後葬於赤湖陳墓頭(今東宅村果場)。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影響了民間信仰活動,也是“東宅廟會”形成的重要基礎。
留從效遷至留宅定居時,曾為該村祭祀祈神捐舍“拜石”一幅,今尚保存;蔡京、蔡卞祖墓位於東宅村北面羊角寨山下。每年清明、冬至祭祀掃墓成為蔡氏一族必不可少的禮儀,這些祭祀活動促使了“東宅廟會”民間習俗的形成,並代代傳承和發展。
東宅廟在唐、宋年間原為一座小廟,是當地民眾信仰俗神祭祀活動場所。傳說清乾隆年間,這裡發生水災,從上游飄來一幅畫軸,掛在樹上。此後,接連幾天夜裡,周邊鄉民皆聞從小廟傳來出司呵殿、傳卯升堂之聲,鄉民俱為驚奇。於是,他們找到了這幅畫軸,認定必是此畫顯靈。當即由庠生陳清雲發動民眾重建東宅廟。從此之後,東宅廟香火日盛,信眾由原來的5宮(5個村莊)擴展到53宮(53個村莊),更有海外的大批信眾也紛紛前來祀拜,廟會規模更為壯觀,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53個村莊的信眾聚會在東宅廟,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廟會期間,由東宅廟組織元宵游燈、神像巡遊和祭祀活動。 “東宅廟會”的祭祀活動,在廟內張燈結彩搭筵,擺設三齋六果、三牲五粿,禮拜所奉供的十殿閻王和金大人等諸神。廟外設台演戲和演奏十音八樂,歷時3天。來自53個村莊的信眾和各方尋根信徒在這裡焚香祀拜、樂捐緣金、燃燒貢銀、點放鞭炮、酬謝神恩,祈求平安吉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富庶。
“東宅廟會”於農曆正月十六日舉行元宵游燈活動,主廟境內由東宅的6個村莊舉辦,每戶一串10盞,每個村莊連成一組燈隊,參加游燈人員達1000多人,燈隊由頭燈、牌匾導引,樂隊穿插其中,游燈隊伍遍游東宅村的主村道,全程5公里。過境各村信眾夾道焚香,以樂隊迓迎,並點燃焰火,燃放鞭炮,迎送過境。各分靈廟宇游燈活動在本地同時舉行。
農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東宅廟會”舉行神像巡遊活動,由主廟董事會組織信眾抬著神轎、神像,鳴鑼開道,牌匾、彩旗、旗牌、執事、皂隸、八班、神卒、馬隊、槍班、樂隊和扮演歷史人物故事的文藝隊組成浩浩蕩蕩的出遊隊伍,參與人員達1000多人,自主廟起游,巡遍東宅、下社、山頭、溪南、溪北等村,行程10公里。所經宮廟擺設香案,以樂隊迎送,過境村莊信眾也列道恭迎,燃焰火、放鞭炮、燒貢銀,並為神像掛豆樂捐。一路觀者如雲,熱鬧非凡。
“東宅廟會”歷經千年,它保留興化地區民間傳統信仰獨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研究地方信仰習俗的重要依據,對於保護民間文化、豐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促進民眾團結、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陳宗祺
2013年5月,經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東宅廟會”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教育學園
山頭國小始建於1985年,由村財集資籌建國小教學樓一幢,建築面積1450平方米;1990年村財集資籌建國小雙側教學樓二幢及公廁一幢,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累計投資300多萬元。2012年9月山頭國小新校園校安項目教學樓工程竣工並通過質監站初檢,順利投入使用。新教學樓投資150餘萬元,建築面積1232平方米。配備12間教室(含圖書閱覽室、電腦室、多媒體教室)和4間辦公室、教研室,每層均配有男、女衛生間。該教學樓投入使用,是山頭國小新校園整體規劃建設邁出的關鍵一步,為山頭村的孩子創造了安全、整潔、舒適的學習環境。
榮譽表彰
山頭村曾獲得市、縣級以上表彰的有:“文明建設、發展多種經營壯大經濟、發展教育事業”等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
村風村貌
山頭村新建水泥鋪設村道由郊尾鎮塘邊以隔頭,全長2.5公里;東宅村到下周全長2.6公里,東宅到山頭村全長2.5公里,後壠仔至頂周全長4公里,總計12.6公里。新建住宅面積達8.4萬平方米,連同原有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1.1平方米;
水利工程
紅星水庫位於仙遊縣楓亭鎮山頭村,距鎮10公里,集雨面積1.7平方公里,覆蓋植被良好,庫內呈狹長形。涵洞位於大壩左側,砌石箱涵結構,高0.8米,寬0.6米,採取鑄鐵轉動門蓋啟閉,最大輸水流量1立方米/秒。溢洪道位於大壩左側岩石基礎上,瀉槽式,寬20米,按“五十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為58.3立方米/秒;“五百年一遇”校核,為69.5立方米/秒。渠道長11公里,建築物21座,設計灌溉面積0.35萬畝,實灌0.36萬畝,楓亭公社的3個大隊受益。
工程於1966年11月動工,1970年12月竣工。共用土石方14.0萬立方米,其中石方3萬立方米,投工31.85萬工日,投資27.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8.95萬元)。 紅星水庫,蓄水量103萬立方米,為發展農業打下了基礎。1978年在紅星水庫渠道沿線開墾果園350多畝,種植龍眼、柑桔。利用水庫水源等籌建自動噴灌及地下管道水利設施灌溉果園和農田。
建築景觀
境內有宋明清寺廟建築:西隱岩、紫峰寺、碧泉寺、紫林岩;尼庵有:福元堂、真元堂、普中祠堂;有宋代歐煦宰相府第遺址;由於明清盜匪眾生,當時為了便於避難防禦,用山石圍築山寨三座:金碧寨、五坪寨、大帽寨,其城牆至今遺存。
西隱寺
西隱寺,位於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山頭村,背靠高聳入雲的玳瑁山,面朝碧波蕩漾的紅星水庫,四面群山環繞,可謂山朝水聚、清靜莊嚴。古寺建築面積一千二百多平方,寺院雖小,卻歷史悠久。
中國在南宋時,佛教在南方一帶頗興盛,因歷史原因隨宋南下的庶民仕貴,有很多投身佛門隱遁山林,隨解禪師就是其中的一位。禪師當時來到玳瑁山下遊玩,聽說山上有一位修苦行的僧人——曇易禪師,住山多年不曾下山,於是就上山參拜。禪師上去時看到一間草房,裡面有一位出家人在靜坐,旁邊田地種有穀米蔬菜。禪師心中嚮往這種生活已久,於是就皈依在老禪師座下,老禪師給他賜法名隨解。多年來跟隨師父日間耕作田園,夜晚念佛參禪。在師徒二人共同的努力下於宋淳祐五年( 1245 )年,築建了一座簡陋的寺院,當時師徒二人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同時也因嚮往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故此寺命名為——西隱。
後來師父(曇易禪師)無疾坐化,隨解禪師更是努力潛修,他的修持吸引了更多的人士。當時依他剃度出家的僧人很多(禪師有一個徒弟叫廣義,還有一些傳說故事請看文末備註)。多年斗轉星移,古寺滄桑幾度,諸佛龍天護持,僧眾信徒共擁,使得這座古老的寺院佛門氣氛更加濃郁。青山仍在,岩泉依舊,在這座古老的佛土,西方淨土賦予了他們無窮的魄力,滋潤了他們濃郁的菩提,隱含三寶宏偉的氣勢和豐厚的內涵。隨解禪師和弟子們將這林木蔥鬱的通幽曲徑,層巒疊翠的山峰開闢出一片神聖的佛土
。遠離了世間的雜染和鬥爭,為了修佛道果,利樂有情,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隨解禪師久居於此不曾下過山。禪師苦行於山上,精進辦道,始終如一的堅持五戒十善,奉行四攝六度,耳目無染,專注佛境,在當時感化了一批批信徒。經年累月,在禪師的言傳身教下,住寺僧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戒規僧儀。在師父們如法如律的實踐修行下,佛光普照,將原本只是簡陋擁擠的大殿重修,此殿是佛門鐘聲長鳴,法燈不滅的心臟,是給僧人修行課誦和信眾朝拜的地方,西隱寺在當時興盛一時。
幾經興衰到了明清,已經破爛不堪,寺院也無僧人居住。直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有位惟典禪師發心重修舊寺,經過數年的辛苦經營,歷時三年至道光六年(1826年),寺院的大殿、僧舍、齋堂、鐘鼓樓、庫房等幾乎已修建完工。惟典禪師在修建其間也著重修持,農禪並重,道風遠播數百里之遙,慕名而來學道的人絡繹不絕。禪師的弟子以會川、會海、會源、會壑最為突出。
十年文革時期,寺廟被侵占,僧人被驅逐,聖像蕩然無存,殿閣殘破,僧人當時的生活處境不言自知。這時有百般忍辱的明修法師,不懼一切艱難,將這座因動亂而動盪不安的佛土堅持下來,可謂荒涼無比,正是這位不怕苦難的明修法師,和信施的全力護持,才有延續至今的西隱寺。法師為佛教貢獻,堅持祖師們的苦行,用功修道,日夜不輟,淡薄名利,冬夏一衲,道心之堅使他度過了一切難關,還省吃簡用的把大殿、僧寮、祖師殿、齋堂(註:明修老和尚往生時,這些殿堂因年久失修,已經多處破漏待修)興建了起來。為了佛法劫後重光,他肅穆嚴整寺風道風,實施農禪並重的修持制度,將百丈懷海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行持作風作為警惕向道的座右銘,親自領眾下田耕做種植穀米蔬菜等作物以自給,以身作則至往生。他在世時開示說:“修行參禪並非神秘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其實禪就在我們普通的日常生活里”!所以他生前始終如一的把修道參禪溶入到日常生活中,用他對佛菩薩的虔誠毅力在寺院裡度過了五十個春夏秋冬,每天清晨人們還在酣睡中,師父們便起來禮拜課誦:木魚嘟嘟、磐聲錚錚、梵香裊裊、法音陣陣,祈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眾生康寧、世界和平,荷擔如來家業,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今重修的老寺與新寺兩座上下並列,面對“一湖”(紅星水庫,美稱天湖),背靠“五峰”(臥佛峰、蓮花峰、香爐峰、五乳峰、吉祥峰),山靈水秀,林深樹茂,環境函靜,人稱“世上桃源”。
西隱慈航
西隱慈航現為楓亭二十四景之一,景區分“外岩”和“內岩”兩處,外岩“紫雲寺”依山而建,對面奇峰怪石、一片懸崖。隱隱似有觀音菩薩形象,時有鄉人燒香朝拜。山下“仙公洞”、“仙腳印”等景點,常見遊人往來。附近有萬益寺、紫峰寺、普中書院等古蹟名勝。
“內岩”西隱寺新雕觀音石像,高達9米,聳立峰巒山崖之上,恰似西天駕雲歸來,神態莊嚴慈祥,手持淨瓶化山泉為甘露源源灑向人間,俗稱“觀音滴露”。寺前水庫,群山環抱,澄碧如湖,湖中有島,島上雜樹生花,勝似“海外蓬萊”。
湖畔建有“襢越亭”,憑欄觀山賞水,獨得山川自然佳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