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榜眼
生卒年:1408~1485 年7月26日 字:宗器 號:無
籍貫(古稱):陝西鹹寧籍貫(今稱):無
及第時間(中歷):英宗
正統四年及第時間(西曆):1439
科 別:己未科 名 次:進士第二人 授 官:
太子太保謚 號:莊敏 著 作:《助費稿》等
生平簡介
楊鼎少年時,家境十分貧寒,但他好學上進,每日手不釋卷。
宣德十年(1435)參加陝西
鄉試,得中第一名,解元。聽說南京國子監祭酒
陳敬宗知識淵博有學行,於是求人入南京國子監讀書,不攜一僮,刻苦力學。
陳敬宗試其文,察其行,感嘆道:“閉戶端居,甘人所苦,生活又是那樣的簡樸。”大力稱讚他的賢能有才。 有一位郡守看中楊鼎,欲將女兒嫁給他。楊鼎以未徵得父母的同意而婉辭。於是郡守又托楊鼎的同鄉、
兵部尚書徐琦對
陳敬宗說:“楊鼎清貧,而郡守家很富裕,楊鼎的父母知道,也必定會同意。”
陳敬宗亦勸楊鼎答應這門好事。楊鼎借用古代典故說:“原憲雖貧,於道則富;猗頓雖富,於道則貧。楊鼎我怎么敢貪圖富貴呢!”
陳敬宗聽其言,更加敬佩他的行操。
正統四年(1439),楊鼎先是會試奪魁為會元,繼而殿試又得中
榜眼,授
翰林編修。
正統十二(1447),皇帝命選有才器者十人進東閣學習,楊鼎也在其中。
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北虜入犯京師前,英宗下詔,選
翰林六科六部屬各道官15人,分守各要地,授監察御史,勒令選練民兵,兼統軍衛,以為保障。京師一旦有險情,以便策應。楊鼎被派去山東的袞州。
景泰三年(1452),楊鼎升任侍講兼中允,出任會試同考官。景泰五年(1454)晉升為戶部右侍郎。
天順改元(1457),再升為左侍郎。
天順三年(1459)冬,因陪同祭祀皇帝陵寢不謹而下獄,贖杖後復職。
天順七年,尚書年富有患病,朝廷命楊鼎為代理。成化四年(1468),升尚書。當時,延綏地區常有兵事,朝廷商議預征邊餉,楊鼎反對。成化六年,他又上疏:“陝西外患四寇,內患流民,然寇患止在邊塞,流民則疾在腹心,
漢中僻居萬山,襟堠川蜀,四方流民數萬,急之生變;置之又有後患之憂,請暫設監司一人,專領其事,其願附籍者聽之,不願者資遣。……兼與守備練士馬,修城池,庶可弭他日之患。”
湖廣一帶連年遭災,而官倉里的糧食已賑濟一空。朝廷採納楊鼎的意見,將官倉所儲銀、布賣出,換取大米備災。淮、徐、臨、德四大糧倉往日儲糧百餘萬擔,後因餉乏民飢,多被移用,以致四倉全無存糧。楊鼎又上疏,建議可以以糧贖罪,商人輸糧入倉後,憑證可到轉運提舉司支取食鹽。還可以以糧折錢,以糧代欠稅等。楊鼎的建議被採納後,各倉庫都有了儲備糧。不久,楊鼎加官
太子太保。
楊鼎為官,操守廉潔,但性格固執呆板。成化十五年(1479),有人彈劾他“非經國之才”。於是,楊鼎一再上疏請求歸鄉,終於得到憲宗的批准,於
成化十五年(1479)十二月致仕。楊鼎致仕後,皇帝還命官員每月撥給他二石米,給僕役四名,直至終身。明朝大臣致仕後有給賜的,從楊鼎開始。
楊鼎居家,冠婚祠祀,皆遵古禮。其家法為當地縉紳所推宗。又建造“靜善書院”,聘請名師為本鄉子弟教書。遇到歲飢,則捐出所有積蓄,以救濟親舊。曾對人及自己的子女說:“吾平生無可取者,但識廉恥二字耳。” 楊鼎在任
戶部侍郎時,恐怕自己不勝任此職,特書“十思”於座位一邊,用以時時提醒自己。這“十思”一直為儒者奉為至理名言。這“十思”是:氣量要思寬宏,受到冒犯要思忍耐,辛勞之事要思先行,功勞要思謙讓,就坐要思在下首,行走要思在別人之後,揚名要思收斂鋒芒,祿位要思不厭卑下,守節要思有始終,退職要思以早為好。
成化二十一年(1485)六月甲午日(7月26日),楊鼎去世。享年77歲。贈
太子太保,謚莊敏。
著有《助費稿》二十卷。
明史記載
楊鼎,字宗器,陝西鹹寧人。家貧力學,舉鄉會試第一。
正統四年,殿試第二。授編修。久之,與侍講
杜寧等十人,簡入東閣肄業。鼎居侍從,雅欲以功名見。嘗建言修飭戎備、通漕三邊二事。同輩誚其迂,鼎益自信。也先將寇京師,詔行監察御史事,募兵兗州。
景泰三年進侍講兼中允。五年超擢戶部右侍郎。
天順初轉左。陳汝言譖之。帝不聽。三年冬以陪祀陵寢不謹下獄,贖杖還職。帝嘗命中官牛玉諭旨,欲取江南折糧銀實內帑,而以他稅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馬牛芻乏,議征什二,又以民艱力沮。皆報罷。七年,尚書年富有疾,詔鼎掌部事。
成化四年,代
馬昂為
戶部尚書,而以
翁世資為侍郎。六年,鼎疏言:“陝西外患四寇,內患流民。然寇害止邊塞,流民則疾在腹心。漢中僻居萬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數萬,急之生變,置之有後憂。請暫設監司一人,專領其事。其願附籍者聽之,不願者資遣。兼與守臣練士馬,修城池,庶可弭他日患。”詔從之。湖廣頻歲飢,發廩已盡。及是有秋,用鼎言,發庫貯銀布,易米備災。淮、徐、臨、德四倉,舊積糧百餘萬石,後餉乏民飢,輒請移用,粟且匱。鼎議上贖罪、中鹽、折鈔、征逋六事行之。由是諸倉有儲蓄。尋加
太子少保。
鼎居戶部,持廉,然性頗拘滯。十五年秋,給事御史劾鼎非經國才。鼎再疏求去。賜敕馳驛歸,命有司月給米二石,歲給役四人,終其身。大臣致仕有給賜,自鼎始也。卒,贈太子太保,謚莊敏。
子時畼,進士,累官侍講學士。多識典故,有用世才。時敷,舉人,廬墓被旌,官兵部司務。
古代解元
楊鼎,(1408-1485)字宗器,陝西鹹寧(今西安)人。少時家貧,但特別喜愛讀書,終於考取了鄉試第一,成了遠近聞名的楊解元。
楊鼎作為生活在數百年前的一位先賢,反映的是中國封建時代中優秀官員的嘉言懿行。應該說其“為官處世之道”,不乏對如今的領導幹部有鏡鑒之處。作為新時期的共產黨人、領導幹部,更應牢記宗旨、朝勵夕惕,立黨為公,以焦裕祿、孫繁森、
王瑛等同志為榜樣,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黨性鍛鍊,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認真學習踐行黨的基本理論與國家法律法規,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真正做到廉政勤政,務實拼搏,當好公僕。(作者系運城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