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城將軍治喪委員會籌備會紀錄簿

《楊虎城將軍治喪委員會籌備會紀錄簿》是一份記述楊虎城將軍的遺體發掘和治喪工作的小冊子,記述了從1949年12月13日召開第一次籌備會,到次年1月4日總計7次活動情況。《紀錄簿》現存於山西永濟。

文物,封面,內容,珍藏,歷史,將軍簡介,

文物

封面

《紀錄簿》的封面,系用毛筆書寫的楷體豎列三排《楊虎城將軍治喪委員會籌備會紀錄簿》,同時拓有豎列一排“楊虎城將軍治喪委員會籌備會”藍扁宋體印章。內文首頁為治喪籌備會成員按照豎行從右到左依次簽名,人員有高桂滋、胡三高、任子勛、安志堅、秦一民等15人。《紀錄簿》規格形狀為大32開本,紙張為質地極優的宣紙,總計10頁。

內容

《紀錄簿》按時間順序分列記述。記述了從1949年12月13日召開第一次籌備會,到次年1月4日總計7次活動情況。在記錄方法上有詳有簡,如第一次會議記錄最為詳細,有時間、地點、出席人員、會議主席、記錄人(胡三高)、會議議程、議決等11項具體內容,其中涉及了楊虎城將軍遺體的挖掘、靈柩安放、遺物紀念、費用開支以及和重慶軍管會溝通等具體善後處置辦法;第6次記錄在追悼會召開之前,重慶市追悼會秘書長、組織部長、治喪部長等負責人來到“戴公祀”,和籌備會胡三高等人一起“……將楊虎城將軍及子楊拯中重行裝殮,楊先生著紫色夾袍,冠黑毛帽,上覆紅緞夾被,下鋪綢褥”。

珍藏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重慶“紅岩魂”在永濟展覽期間,展覽負責人聞知《紀錄簿》訊息後,曾欲收歸重慶“紅岩烈士紀念館”保存。但胡三高的女兒捨不得父親用心血和生命為代價保存下來的《紀錄簿》,最後只是將《紀錄簿》的複印件交由對方保管,原件一直珍藏在她家至今。

歷史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當時正在重慶的胡三高參加了楊虎城將軍的遺體尋找、發掘和治喪工作,並親臨驗證了楊虎城將軍及家人的遺骨。據了解,當時的情況是:1949年12月11日早晨,一輛美制中型吉普車,載著尋找楊虎城將軍忠骸的小組人員,該小組由三人組成:胡三高、安志堅、秦一民。他們由第一發現人李育生引導,前去挖掘楊將軍等人的忠骸;另外還有電影製片廠的工作人員和兩名新聞記者及十幾個工人。在戴公館內,胡三高親眼目睹了重慶大屠殺時被害的200多名革命烈士的血衣,當時陳列於三間大房子裡。當時,胡三高還撰寫了一篇《發掘楊虎城將軍遺體的紀實》報導,全文發表在1950年1月16日的重慶《新華日報》。
隨即由他等三人組織成立了楊虎城將軍治喪委員會籌備會,委員由高桂滋、胡三高、任子勛、安志堅、秦一民等15人組成。籌備會成立後,和重慶軍事管治委員會溝通協商,在報紙上發公告,妥善安置靈柩,布置靈堂,積極做好楊虎城將軍遺體善後處理事宜。
當楊虎城將軍之子楊拯民在京參加完開國大典後,收到胡三高、安志堅由渝拍來的電報,電文是:“重慶解放前夕,磁器口大屠殺,楊虎城將軍和眷屬、秘書、副官皆已遇難,屍體已收殮,希派人來渝主持喪事。”該電報由楊拯民請示西北區領導習仲勛並由中央決定批准,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有關事宜。
1950年1月15日,追悼楊虎城將軍暨蒙難烈士的大會在重慶中華路青年館隆重舉行,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曹荻秋等西南區黨政軍首長親臨致祭。追悼大會結束後,胡三高先生及家眷楊惠寧、安志堅等人隨同楊拯民一起護送楊虎城將軍和夫人及次子的靈柩,由渝、經漢口(在武漢時,時任中南軍政要員林彪等人親自參加了公祭活動)於1月30日回到陝西省西安市,隆重安葬於西安市郊區的長安縣烈士陵園。當時西北區黨政軍要員彭德懷、習仲勛等首長也都親自參加了迎靈儀式。
1951年,組織上特地為胡三高安排了工作,跟隨楊拯民來到甘肅省玉門市。楊拯民任玉門石油管理局局長,胡三高任玉門石油管理局生活處處長。1978年12月16日,胡三高因病不幸在玉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時年僅60歲。

將軍簡介

楊虎城將軍治喪委員會籌備會紀錄簿
楊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著名抗日愛國將領,陸軍上將。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積極主張抗日。1936年,同張學良一起發動兵諫(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並以八項抗日救國主張通電全國。
1937年11月底由法國回到香港,準備參加抗日工作,隨後被誘至南昌囚禁。在此以後的12年中楊虎城一直被監禁,先後被關押於湘、黔、川等地。1949年9月國民黨兵敗潰逃時,楊虎城被蔣介石下令殺害於重慶戴公祠,同時被害的還有楊虎城的二兒子,不滿10歲的小女兒,楊虎城的副官閻繼明、警衛員張醒民,楊虎城的秘書宋綺雲夫婦及孩子宋振中(小蘿蔔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