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葆衡(1880—1969),字子字,福建仙遊沙溪鎮楊寨鄉人(今仙遊縣郊尾鎮陽穀村),婚後定居莆田城內市頭下(今城廂區鳳山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葆衡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0
- 逝世日期:1969
個人簡介,經歷,
個人簡介
宣統元年(1909年),葆衡作為莆田興郡中學堂首屆畢業生回到家鄉,與楊雪門等人創辦私立昭閣國小,在該校擔任教職。民國4年(1915年),葆衡南渡印度尼西亞,在爪哇島的泗水華校任教。時袁世凱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準備復辟帝制。孫中山先生在南洋各地發展革命組織,葆衡積極加入這個組織,還得到一幀嵌在厚紙框內的6寸立身戎裝照片。框上有中山先生的親筆題字,右上角書“葆衡同志”,左款為“孫文”二字。葆衡旅居泗水3年,曾把平日積累在國內買的一部“萬有文庫”捐贈給昭閣國小。這部文庫的經濟價值,相當於彼時農村一個中等家庭的財產。在泗水,他邊教書,邊學日語。民國7年(1918),他考上中國官費生赴日,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主攻歷史。
經歷
當年,莆田南北軍大戰,葆衡在東京與林朝章創辦的《興化雜誌》上詳細地報導這些訊息,並及時寫信向孫中山求援。中山先生乃命秘書邵元沖復來一信,對他親切撫慰,勉勵有加。民國8年(1919),五四運動爆發,葆衡通過《興化雜誌》宣傳新文化、新思潮,反對舊禮教,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後來,由於撰稿人和通訊內容已不限於莆仙兩縣,該雜誌乃改名《閩潮》。民國11年(1922),葆衡學成回國,先後任仙遊、福清等縣教育局局長。民國13年秋,在莆田任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校務委員會主委。民國16年(1927),省立四師改為省立第二高級中學,學校仍為五人委員制,葆衡蟬聯主委。自後,他歷任福建師院附中、省立莆田中學、私立礪青中學、省立仙遊高中、楓亭職業中學等校教職。解放後,葆衡於1955年從永春三中退休回莆,被選任莆田縣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9年,葆衡病逝,時年89歲。著有《中國人文地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