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
楊莊戶鄉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薯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芝麻、蔬菜等。全鄉耕地50039畝,其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25063畝。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00310畝,其中糧食作物80168畝,總產量2.8萬噸,其中小麥總產量2.24萬噸,玉米總產量0.28萬噸;經濟作物以棉花、蔬菜為主,棉花播種面積1.5萬畝,總產量750噸,其中營養缽育棉播種面積1.2萬畝,總產量640噸,蔬菜種植面積0.4萬畝,總產量1萬噸,其中溫棚蔬菜種植面積1500畝,總產量2250噸。土產為粉條、粉面,年產粉條2.8萬公斤,粉面3.6萬公斤。
鄉鎮企業
楊莊戶鄉綜合廠生產的小磨香油曾獲省鄉鎮企業名優產品稱號;迎民工藝制椅廠生產的工藝用椅,價廉質優,品種達20多個;畜牧業發展迅速,擁有現代化大型養殖小區一座,規模養殖場六座,全鄉現存欄牛1.5萬頭,豬3.2萬頭,羊8萬隻,禽48萬隻,全年畜牧業總產值1.78億元;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現擁有企業386家,從業人員4860人,企業總收入2.2億元,每年上繳國家稅金108萬元。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堅持“百花齊放”,農、工、商、運輸、服務業齊頭並進,先形成總量,再求特色上規模,只要賺錢又合法,就給予鼓勵和支持。不限發展規模,不限經營領域,不限投資層次,放膽、放開、放活,引導乾群投身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5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要新增16家。向輝棉花加工廠、莊戶工藝藤編、高志軒養豬場、樹旺麵粉加工廠等8家民營企業投資規模要進一步加大。民工經濟重點提高有組織勞務輸出的比重,全年有組織輸出勞務人員要達到10000人,勞務純收入突破5000萬元,培訓農民5000人,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民工職業技能,廣泛收集輸出信息,積極拓寬輸出領域,實現勞動力輸出由體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轉變。形成以一技之長為特色的勞務輸出專業村,突出抓好以鐘莊為中心的防水和建築勞務專業村,以毛橋為中心的廢品收購專業村,逐步使該鄉成為有各種專業技能和一定特色的勞務輸出基地。
歷史文化
扁擔戲是一種中國傳統戲劇,屬於木偶戲。一根扁擔可以挑起全部家當:樂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演出時,小型舞台也是依靠一根扁擔支撐,所以被稱為扁擔戲。扁擔戲曾經是在全省流行相當廣泛的戲曲藝術形式。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藝術形式漸漸被其他更現代的藝術取代,而新蔡縣楊莊戶鄉的孫莊尚有人堅持演出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至今仍有自娛自樂演出。楊莊戶鄉位於河南、安徽交界處,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傳統藝術容易在這裡保存。扁擔戲演出的形式較小,但內容豐富,集戲曲、曲藝、口技、民間工藝於一體,技術性很強。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到楊莊戶鄉“保護”扁擔戲
2017年 3月19日,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行四人,趕往楊莊戶鄉,對頻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扁擔戲傳承人,現年89歲的孫清香老人進行採訪和現場表演拍攝,進行搶救性的保護。扁擔戲,也叫《五指木偶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集戲曲、墜子書、鼓詞、口技,民間工藝、泥塑、彩繪為一體,一人口噙篾子說唱,五個手指控制各種人物、道具、動作,腳踏鑼鼓、手腳並用,一人一台戲,走到哪裡,舞台就支到哪裡、演到哪裡。孫清香,於1946年開始涉足扁擔戲,曾在2016年參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交流會,先後在中央電視台7套向全國觀眾作過報導,在河南省2007年的“春晚”演出中,受邀到舞台與觀眾見面,介紹了《扁擔戲》的發展過程。《扁擔戲》還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等殊榮。
風景名勝
洪汝堂楊氏,2016年4月4日(清明節)河南新蔡楊氏祭祖大典暨楊氏大宗祠舉行落成典禮,位置在新蔡縣楊莊戶鄉張莊村
著名人
楊公諱,友才,族人世居或祖籍於新蔡縣東沈崗一帶。洪汝堂(新蔡)楊氏——田橋祖塋。
田橋,原名“田家橋”,因由田氏於今楊莊戶鄉鐘莊村委北馬大港上修築而得名。其東北一丘,隆起約丈許,延之二百米處,我楊氏祖塋也。始祖友才公之母最先葬於此,後一至四世友才、春、盛、聰、舉、山、成、名、玉霖、鳳、凰、奎、旺、永、安、爵諸公相繼辭世,皆葬於此。墓地柏林森森,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難以計數,人曰“楊老墳”。古人逐風水而定陰宅,後又擇頓崗李子園、宋崗張大港等處葬之。隨著族人遷徙散居,卒後則就近選吉壤,擇便定窀穸。解放後,田橋祖墳悉數被平。直至改革開放,族人遂將始祖墳墓重新攏起。今祖塋僅始祖一墳尚在,余者則不復存。2016年春節,族人自發前往祭祀,自此中斷幾十年大規模族祭儀式再度復興!
相傳,始祖友才公三兄弟與母初遷至新蔡東,委身於馬家。太夫人做雜務,時友才公年幼,牧豬牛為業。一日,有精通堪輿二先生結伴同遊,行經田家橋處,但見東北一地異乎尋常。一謂此乃形勝之地,插柳即發芽,孵蛋即生雞,是為“活地”。另一人不以為然,認為此“火地”也,物埋於此,皆當焚沒。二人爭論不休時,恰馬家掌柜路過。聞二人言,觀四周僅一牧童,亦無他人,遂不在意。讓二人切莫聲張,暗埋下柳樁、雞蛋,以待來日檢驗。若為風水寶地,則據為己有,留作己用。然則,此皆被友才公聽得真切,公自幼聰慧,裝作若無其事,似不曾聽聞,瞞過三人。是夜,公潛至高丘,借火光,見柳已萌芽,蛋將破殼,知此果為風水寶地。公遂靈機一動,舉火燃之,使柳燒焦、蛋烤糊,造“火地”假象。次日,見兩物俱焚,馬掌柜認定此地不祥,遂棄而不用。他人皆不明就裡,唯公獨明。
後楊母太夫人去世,因是“流民”,無籍無地,遂向馬家求地葬之。馬家認為此不祥之地,閒之無用,不如當做人情,遂允之。友才公遂葬母於高丘東北隅,艮山坤向(東北西南走向),葬於此,恰以高丘為“玉璽”。高臥此地,手托“玉璽”,可謂風水寶地,形勝之所。後卜“活地”者再經於此,見起新墳,甚奇。打聽得知乃楊友才葬母於此,料定楊氏後必飛黃騰達,遂將女兒嫁之,是為尹太君。後始祖公、尹太君皆葬於此,遂成我楊氏祖塋聖地。
孫清香,新蔡縣楊莊戶鄉鐘莊村孫莊人。他自幼隨父親孫彩蘭學、練、演五指木偶戲。多年來,孫清香在傳承父輩演技的基礎之上,大膽融入自己的創作。他聰穎好學,博採眾長,自製道具,雕刻木偶,用泥捏人,並彩繪著裝等。他用紅薯、蘿蔔刻人物頭像,用毛筆、顏料彩繪面部,用毛巾、布頭當作服裝。為了提高演技他常在野地練習表演動作,他自製口哨,能吹出多種戲曲曲調,尤其長於豫劇唱腔。後來,他受前輩藝人的啟發,開始學用真噪子唱,還使用全套的三大件銅器打鑼鼓點子。其父死後,孫清香獨立演出,演出劇目有《王二賣豆腐》、《王小上山砍柴》、《武松打虎》、《大鬧天宮》、《刀劈王倫》、《三打白骨精》、《老包鍘陳世美》、《穆桂英》、《破天門》、《轅門輯子》、《東郭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