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和

楊紹和,清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字彥合,又字念微,號協卿、筠岩。聊城縣城裡(今屬聊城市東昌府區) 人。楊以增次子,海源閣第二代主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紹和
  • 出生日期:1830
  • 逝世日期:1875
  • :彥合
人物生平,文學造詣,著作,

人物生平

幼時入鄉學讀書,7歲時因善詩賦而深得其父好友林則徐的賞識,收為弟子。後從包世臣學經學,從梅曾亮學古文。1852年(鹹豐二年)中舉人,歷官內閣中書、戶部候補郎中,以軍功擢候補道,軍機處記名,被選任陝西道。1865年(同治四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擢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右中允,同經局洗馬,又擢任翰林院侍讀,賞三品銜,升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校理。1875年(光緒元年)升通議大夫。
父楊以增以藏書富聞名,創建“海源閣”。楊紹和秉承家學,終生留心古籍、金石、書畫,搜羅典籍不遺餘力。自幼隨父宦遊大江南北,收得宋元槧本數百種。。官居北京期間,適值怡府樂善堂藏書散出,朱子清、潘伯寅、翁叔平諸藏書家,頗多善本。楊紹和此舉使海源閣藏書更為豐富,不僅數量增多,而且質量提高,成為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並峙南北的清末兩大藏書樓之一。時有“南瞿北楊”之稱,為北方圖書之府。楊紹和及其父、 子三代收藏的書畫、 碑帖、硯石、印章、銅器等文物極為可觀,其中有端硯200餘方, 宋人山水、扇面畫及長卷,商、周銅器,歷代名瓷等。

文學造詣

楊紹和在目錄學方面也頗有造詣。他在對海源閣閣藏進行整理後,於1869年(同治八年)寫出了《楹書隅錄初編》5卷,又於1871年(同治十年)撰《楹書隅錄續編》4卷,對所錄之書考核異同,檢校得失,詳記各書的名家題跋,間附己意,並記其行式、印章及收藏經過等,使海內人士得以了解海源閣藏書之梗概。時人謂:“楊氏以藏書為世業,宋槧元抄集諸家之大成,故藏書之富,鑑別之審,海內推先生第一。”1875年卒於官。
藏書樓除“海源閣”外,另闢“宋存書室”、“儀晉觀堂”、“四經四史之齋”等,藏書數十萬卷。同治三年(1864)編有《海源閣書目》1卷,《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4卷,同治九年撰《楹書偶錄》10卷,分為正續篇,江標作跋。收書260餘種,其中宋本有85種,考核諸書異同,檢校得失,詳載行款、題跋、收藏印記。柯劭忞稱:“楊氏以藏書為世業,宋槧元抄,集諸家之大成。故藏庋之富,鑑別之審,海內推先生第一。”其師梅曾亮為之寫有《海源閣記》。其藏書印累累,主要有“儀晉觀堂”、“彥合珍藏”、“東郡楊二”、“瀛海仙班”、“道光秀才鹹豐舉人同治進士”、“唐越國公四十二世子孫”、“宋存書室”、“東郡楊氏海源閣珍藏”、“臣紹和印”、“勰卿讀過”、“竹園居士”、“彥和珍存”、“儀晉觀堂鑑藏甲品”等數十枚。卒後,藏書由楊保彝、楊敬夫繼承。至辛亥革命後,遭盜匪亂,散失、劫掠大半。王獻唐曾到“海源閣”調查,寫有《海源閣藏書之過去、現在》一文;傅增湘作有《海源閣藏書紀要》。殘剩之書經王獻唐等人整理後,仍有50餘箱,歸於北京圖書館和山東圖書館。陳登原著《古今典籍聚散考》,記“海源閣”藏書散亡情況甚詳。通經學、詞章、亦精鑑別。

著作

著《儀晉觀堂詩抄》,民國初,楊承訓匯刻有《聊城楊氏三代詩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