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竹廬

楊竹廬

楊竹廬(1776—1854),名仲魁,字希元,號竹廬,生於麗江黃山北麓農家,納西族田園詩人,晚年又號黃山老人。世代務農,家風樸實。他一生以耕讀為樂,潔身自好,無意於功名利祿。中年喪妻,無子,晚年境況很淒涼,但他始終熱愛生活,不屈服於命運。

楊竹廬有《黃山老人詩稿》兩卷,收詩作近二百首,手抄本現藏麗江縣圖書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竹廬
  • 別名:楊仲魁
  • 國籍:清朝
  • 民族納西族
  • 出生地麗江
  • 職業:詩人
  • 主要成就:納西族田園詩人
  • 代表作品:《黃山老人詩稿》
  • :希元
  • :竹廬、黃山老人
主要作品,題匾“讀書堂”,留跡龍潭寺,吟詩指雲寺,詩友,

主要作品

清代改土歸流”後,納西族民間出現了第一批平民出身的詩人。以周之松李洋為代表的清代前期詩人,以桑映斗牛濤為代表的中期詩人。這一時期較著名的還有馬子云牛燾木正源楊竹廬妙明楊昌楊品碩等。楊竹廬著有《黃山老人詩稿》數卷。
楊竹廬
《中海道上》詩云:“地曠多楊柳,泥田百畝閒;風吹千迭浪,雲淡一行山。草岸有無盡,炊煙斷續間;欲投古剎去,溪水過灣灣。”這是清代納西族田園詩人楊竹廬有一首五言詩《中海道上》,描寫從中海到普濟寺沿途的景色。中海位於古城與普濟寺之間,是當年從古城步行到普濟寺的必經之地。從普濟寺暢遊歸來,不妨重走往日的游路,在中海邊稍作停留,回頭遙望遠處綠樹叢中閃閃發亮的銅瓦殿;登上湖堤,細品"一望中湖湛碧流,絲絲楊柳大堤頭"的畫意詩情,任搖曳於清風中的絲絲柳條,拂去一路的風塵和疲勞……
《黃山古柏》有句云:“幸不逢人選中用,常留翠色傲隆冬”。表明了他的人生態度。他一生寫了不少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真實反映了熱愛勞動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棕衣》:“造化經緯豈不奇,為農田舍最相宜。南阡北陌和煙臥,東播西收帶雨披。社日逢晴且掛壁,賽期既醉共堆籬。勤勞休羨綾羅好,怎及此間樂靡涯。”
麗江農村家家有的棕衣為題,真實並饒有風趣地讚美了農村的勞動生活
楊竹廬故鄉麗江風景圖楊竹廬故鄉麗江風景圖

題匾“讀書堂”

麗江古城讀書堂客棧位於木府旁邊,標準的納西四合院建築,清朝納西族的私塾。六代私塾,一門三舉。客房既為私塾的教學區。至今仍保存“讀書堂”木牌匾為清雍正年間第二代貢生號黃山老人的楊竹廬所提。經常有人參觀拍照。客房多在二樓,窗明几淨,陽光充足,推窗即見柳樹,街道,小河潺潺之聲不絕於耳。房間保持原住民居風格最為完整,又增加了現代化的裝修,讓您既體味到了原味的納西風情,又收穫了舒適的住宿體驗。

留跡龍潭寺

白馬龍潭寺位於麗江古城南端獅子山腳。 白馬龍潭也叫白龍潭或獅乳泉,為一清澈甘甜的泉水。水從石間湧出,潭邊古樹成蔭,池中游魚騰躍,被納西人民奉為神泉。池畔白馬龍潭寺,系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所建,鹹豐年間毀於兵戰,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現存山門、大殿、左廂房等建築,規模布局依舊。
大殿及廂房內壁鑲嵌有清代納西族詩人楊竹廬、馬子云、桑映斗、牛燾等人的撰刻詩碑,計有詩作11首。白馬龍潭寺也是當時麗江文人學士吟詩作賦的重要活動場所。 此外,離白馬龍潭寺不遠處街巷中的"三潭水",即第一潭水為飲用水,第二潭水為洗菜水,第三潭水為洗衣、滌垢用水。三潭水功能上合理分開,順序上方便重複利用,即第一潭水源於泉水,第一潭水注滿後溢入第二潭,第二潭水滿後再溢人第三潭,充分利用後再行排走。這是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傳統作法,也是麗江優良傳統水文化的見證之一。

吟詩指雲寺

指雲寺共有四個大院,二十二個小院、還剩六個小院,四個大院。1986年被麗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山門入寺,有一個小院,花少樹稀,精巧別致。穿過小院,就是前殿。這是一座檐歇山頂抬梁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上層斗拱密促,下層除正面均土牆封頂,只在後牆左右兩側留下兩道小門。這裡過去懸有一口銅鐘,每天做法事時,敲響銅鐘,鐘聲劃破寂靜,仿佛來自雲天之外,又象給拉市海閃的波濤合聲配樂,平添一層美的感受。
清代納西族著名詩人楊竹廬觸景生情,欣然命筆,寫上了“古洞推來千疊浪,飛雲來出一聲鐘”的美妙詩句,為後世傳頌。

詩友

詩僧妙明,公元(1789-1862),號松俺,又號雪峰。麗江縣龍蟠鄉阿喜村人,納西族,清代著名詩僧。妙明從小就被送到麗江淨蓮寺當和尚,並從師習儒學典籍及詩書,其師曾評價他為“氣度純雅,資性聰穎”。時人評曰“釋門而儒行者”,“托跡空門而事母孝”,“孝友之性老而稱篤”。妙明在淨蓮寺旁建了嵌雪樓,一時成為麗江詩人馬子云、牛燾、楊竹廬等雅集吟詠之所,許多佳作一直流傳至今。現存妙明詩作有《黃山吟草》二卷,共收300多首詩。
麗江嵌雪樓麗江嵌雪樓
麗江淨蓮寺麗江淨蓮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