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競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中山縣
- 出生日期:1930年2月6日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杭州市國立浙江大學
個人簡歷,生平介紹,主要論著,主要貢獻,技術成就,
個人簡歷
1930年2月6日 出生於廣東省中山縣(今中山市)。
1948-1952年 在杭州市國立浙江大學電機系學習。
1952-1953年 任瀋陽市東北電工局技術處見習技術員。
1953-1954年 任北京一機部電工局成套設備設計室技術員。
1954-1958年 任一機部電氣傳動成套設備公司籌備處設計組長,1956年被提升為工程師。
1958-1983年 任一機部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技術副所長,總工程師,1982年被評為高級工程師。
1982年 兼任天津市一機局副總工程師。
1983-1988年 任中共天津市委第四屆常委,兼任科技部部長,科技工委書記,1987年評定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8-1993年 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五屆常委及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兼任天津市電子振興領導小組組長,機械部、電子部、天津市機電一體化試點領導小組副組長等。
生平介紹
楊競衡,1930年2月6日生於廣東省中山縣(今中山市)石岐鎮一個普通職員家庭。靠父親微薄的工資收入撫養全家六口人,生活十分拮据。1939年,日本侵略軍逼近中山縣,父親從外地逃難回家,因病不久便在日本侵略軍的槍炮聲中飲恨去世。為逃避日本侵略軍進犯,舉家輾轉逃亡,最後蟄居澳門。國難家仇,使他從小就鑄就了對日本侵略軍的刻骨仇恨和矢志讀書、抗日救國的決心。從國小五年級到高中一年級在澳門上學,由於學習勤奮,成績優異,經常獲得各種獎學金,加上親戚們的一些資助,使學習得以堅持下來。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校遷回廣州,1948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廣州培正中學。他放棄校方保送免試上大學的機會,報考了國立浙江大學電機系,實現了實業救國的夙願。在校期間,靠勤工儉學和人民助學金完成了學業,於1952年大學本科畢業。當時正值新中國大規模經濟建設前夕,急需大量高級人才。在形勢的感召下,他毅然填報了到較艱苦的東北參加祖國工業建設的第一志願,後被在瀋陽的東北電工局選中,從此便開始了為祖國電工事業獻身的不悔征程。
1954年他被選派到天津,參加籌建電氣傳動成套設備公司,並開展研究設計工作。1958年新中國第一所電氣傳動專業的國家研究所——機械部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成立,從此,楊競衡便在該所長期從事科研設計和技術領導工作。1956年、1957 年,公司先後兩次聘請蘇聯專家到單位指導工作,他被指定為專家工作組組長,陪同蘇聯專家參加了哈爾濱101廠大型可逆冷軋機成套電控自動化系統的現場調試,配合專家開展電氣傳動最新技術的研究和培訓,併兼任俄語翻譯。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機械部副部長沈鴻領銜主攻的國家“九大設備”重點技術戰役中,他負責電氣部分方案的協調和審議。六七十年代,他先後主持並參加包鋼1150mm初軋機、哈爾濱112廠2800mm可逆冷軋板機、本鋼1700mm熱連軋板機、舞陽鋼廠4200mm特寬特厚板軋機等電控自動化系統與裝置的研究、設計、製造和調試工作。1977年他率團參加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在南斯拉夫杜布羅夫尼克舉行的“熱連軋板機計算機控制”國際研討會,並任大會副主席等。
主要論著
1 楊競衡.《軋輥單獨傳動的初軋機控制系統設計的特點》.電氣傳動創刊號,1959
2 楊競衡譯.《AEG新型半導體傳動裝置》.電氣傳動譯叢,1964(1)
3 楊競衡譯.《模擬與數位技術在軋機電氣傳動設計中的套用》.電氣傳動譯叢,1964(5)
4 楊競衡.《熱連軋機計算機控制及電子計算機套用考察報告》.電氣傳動,1978(1)(2)
5 楊競衡譯.《軋鋼機用的循環變流器供電的同步電動機傳動》.電氣傳動自動化譯叢,1980(1)
6 楊競衡 電氣自動化技術的新進展,中國自動化學會198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1)
主要貢獻
大型冶金軋制機械對電氣傳動自動化的要求最嚴格、最有代表性。初軋機類要求快速可逆;可逆冷軋薄板機和卷板機要求高速同步、張力恆定;熱、冷連軋機組要求多機架、多參數高速協調運行及板材寬度、厚度、板型、張力自動控制。這些自動化成套設備歷來依靠進口為主,是制約我國大型機電成套設備水平提高的瓶頸。楊競衡主持研製的國家重點工程——包鋼1150mm初軋機、重慶112廠2800mm可逆冷軋板機、本鋼1700mm熱連軋板機、舞陽鋼廠4200mm特寬特厚板軋機等自動化成套設備,是當時國內容量最大的成套裝置,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系統。在吃透工藝要求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對傳動電機的選擇、控制系統的拓撲結構、自動化系統的構成、參數計算、成套設備的組態、調試方法和檢驗標準等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開發,最終順利地按時完成生產任務,正式投入運行,為建立我國大型機電成套設備獨立自主的製造體系作出了貢獻。在他的領導和主持下,由於不斷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機械部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一直是承擔國家重點機電成套設備研製與生產的骨幹單位。
包頭鋼鐵廠1150mm初軋機主傳動上下軋輥分別採用1台當時已達極限參數的4560kW大型直流電機直接驅動,全套軋機共有60多台電機,總容量達14000kW,並首次在國內工程設計中採用了當時國際上較先進的電機放大機加磁放大器作為控制器。重慶112廠的2800mm可逆冷軋板機共有224個系統,電機總容量31600kW,其中最關鍵的設備——卷板機採用雙電機同軸驅動、套用電機放大機加中頻磁放大器作為控制器,首次在類似設備中採用按電勢偏差進行閉環調節和按卷徑變化進行開環調節的複合控制系統,性能比當時鞍鋼從蘇聯進口的系統先進。本鋼1700熱連軋板機共有11個機架,941台電機,總容量25萬kW,設計最高軋速18~20m/s。主傳動在上級部門規定只能套用機組供電、機組勵磁的前提下,提出了試製50kW大功率電機放大機與勵磁機串聯直接對發電機進行控制的方案,使快速性能滿足高速連軋的要求;副傳動首次套用當時最先進的電力電子變流器供電和勵磁的方案,使整個電氣傳動系統的動態回響速度能基本上滿足連軋機對系統快速性的要求。該套裝置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合作成果獎。
技術成就
楊競衡根據國內外電氣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動向和自己多年的工程實踐,認為電氣自動化屬於基礎自動化範疇,它的內涵包括交直流電氣傳動的理論與實際問題,各種特殊的傳動問題,電力電子控制、交流變頻調速、數字控制、計算機控制及信息通信技術的套用,電控系統模擬與仿真試驗,電力電子設備對電網公害的抑制、提高功率因數的措施以及電子設備的可靠性與抗干擾理論與措施、工程結構組態理論、人機工程學等。電氣自動化與自動化領域其他分支既有交差融合,也有明顯區別;它在工程實踐中套用最廣,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最多,技術發展變化也最快。根據在電氣傳動領域多年工作的切身體會,楊競衡極力倡導在我國一級學會中成立一個獨立的專業委員會推動其發展。在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召開之際,他的這一倡議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贊同,並最終促成了電氣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在1982年正式誕生。在成立大會上,他作了題為“國外電氣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動向”的報告,系統闡述了電氣自動化的內涵與發展前景,提出了發展我國電氣自動化學科的建議,為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科其後的活動方向奠定了基礎。他被選為主任委員,並一直連選連任了20年。在1982年正式成立的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中,楊競衡也積極推動成立以電氣自動化為核心內容的電控系統與裝置專業委員會,這兩個專業委員會堅持每年組織一次大型學術活動,團結了電氣自動化領域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引領該學科前沿的發展潮流。交流電機調速是當時最熱門的前沿技術,楊競衡積極倡導成立了以交流調速為主題的六個全國性學會的專業委員會聯合輪流主辦的活動——中國交流電機調速傳動學術年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使原來各學會的分散活動變成全國統一行動,做到優勢互補,取得整體效應。由於他在同行中有極高的號召力,參加人員十分踴躍,每次年會出版的論文集內容豐富,集中地反映了我國各階段交流傳動技術推廣套用的實際水平和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在首屆年會上,楊競衡作了題為“交流調速技術的發展和我們的對策”的報告,對我國交流調速的現狀與發展作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針對電氣自動化領域新理論、新技術的不斷湧現而又缺少必要的參考書籍的狀況,楊競衡倡導在專業委員會內組建《電氣自動化新技術叢書》出版委員會,組織本專業專家編寫各類專業性較強的專題論著,由學會資助出版,現已累計出版35本,很受同行及出版界的歡迎,楊競衡也負責主編了一本《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與套用》。
機械與電子、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產生了一系列嶄新的機電一體化產品與技術體系,在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洪流中獨樹一幟,日本人給它起了個新名字——機械電子學,我們則習慣地稱之為機電一體化。楊競衡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就積極倡導在我國大力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先後發表了《新技術革命的驕子——機電一體化》、《機電一體化技術展望》等10餘篇論文。他還利用各種機會廣泛宣傳,有些文章內容還親自主講,錄成電視講座片,在中央電視台向全國播放。他還積極參與推動機械部、電子部與天津市聯合組成“機電一體化試點領導小組”,在天津市大力推廣套用機電一體化技術,特別在數控工具機、電子醫療器械、辦公自動化設備等領域取得明顯成效。
八九十年代,楊競衡一直主持天津市的電子信息技術推廣套用工作,在套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方面,提出著重從利用電子計算機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以提高經濟效益,開展輔助設計、輔助製造以提高產品設計質量與生產水平,開展企業資源的綜合規劃與自動化管理以提高企業的決策科學化水平;並倡導建立一批大型信息和業務計算機系統,以實現資源共享,抓好計算機在城建、交通、商業、外貿、物資、農業等方面的套用,組建一批計算機服務業及軟體產業,大力培養計算機套用人才等。到1993年全市累計實施計算機套用項目430多項,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1998年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他仍受聘為天津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顧問,擔任天津信息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繼續發揮其技術專長。
楊競衡在天津市和全國人大從事黨務、政務工作期間,在大量繁忙的公務活動纏身的情況下,仍然一直兼任部分科技和學會的領導工作,為推動天津市的科技進步和電氣自動化學科的發展盡心盡力。1984年,他親自組織天津市150多名專家學者,對天津市如何迎接新的世界技術革命開展對策研究。通過調查研究,集思廣益,提出了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和雷射等六大領域的戰略對策報告。市委、市政府專門向各部委辦和區縣局發文,要求參照執行,認為“這個報告使我市如何迎接新的技術革命的對策工作有了頭緒,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要求各級領導同志用心研究這一報告,並參照報告的精神和要求,制定自身的發展戰略。這一對策研究成果至今仍發揮著指導作用。1985年,楊競衡還針對機電儀工業基礎環節中的三個主要方面,即基礎技術、基礎件、基礎原材料(簡稱“三基”)組織開展了廣泛的調研,他親自深入基層,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有關部門及專家配合下,提出了“加強‘三基’建設,為天津機電工業的騰飛奠定堅實的基礎”的對策研究報告。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會議進行總結和部署,並相應地制定了對“三基”的扶持政策,使這些過去常被忽視的“三基”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受到普遍歡迎,在機械行業引起較大反響。1999年,針對國際上對電工、電子產品電磁兼容(EMC)制定的技術貿易壁壘政策,以及我國即將實行認證制度的新形勢,楊競衡積極支持市科協組織天津市電磁兼容學會及有關專家開展調研,提出了儘快在天津建設電磁兼容實驗室的可行性報告,以便早日開展電磁兼容認證,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此項工作得到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已被列入天津市“十五”計畫,目前正在落實。該可行性調查報告獲得天津市2000年優秀調研成果獎。90年代末期,環保型的電動汽車在國際上引起許多國家的重視,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楊競衡緊跟這一新的發展趨勢,從電氣自動化專業的角度,對電動汽車的電氣自動控制部分進行了系統研究。在2000年第16屆國際電動車大會(EVS-16)上,發表了《電動車的電氣傳動系統》論文,對推動我國電動車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