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神廟台閣

《楊神廟台閣》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寫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楊神廟台閣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楓橋楊神廟,九月迎台閣。十年前迎台圖,台閣而已;自駱氏兄弟主之,一以思致文理為之。扮馬上故事二三十騎,扮傳奇一本,年年換,三日亦三換之。其人與傳奇中人必酷肖方用,全在未扮時一指點為某似某,非人人絕倒者不之用。迎後,如扮胡槤者,直呼為胡槤,遂無不胡槤之,而此人反失其姓。人定,然後議扮法。必裂繒為之。果其人其袍鎧須某色、某緞、某花樣,雖匹錦數十金不惜也。一冠一履,主人全副精神在焉。諸友中有能生造刻畫者,一月前禮聘至,匠意為之,唯其使。裝束備,先期扮演,非百口叫絕又不用。故一人一騎,其中思致文理,如玩古董名畫,勾一勒不得放過焉。土人有小小災祲,輒以小白旗一面到廟禳之,所積盈庫。
是日以一竿穿旗三四,一人持竿三四走神前,長可七八里,如幾百萬白蝴蝶迴翔盤礴在山坳樹隙。四方來觀者數十萬人。市楓橋下,亦攤亦篷。台閣上馬上,有金珠寶石墮地,拾者,如有物憑焉不能去,必送還神前;其在樹叢田坎間者,問神,輒示其處,不或爽。

白話譯文

楓橋楊神廟九月迎台閣。十年前迎台閣,只是表演台閣戲罷了。自從駱氏兄弟主持儀式後,就開始用心思來辦文化活動。扮馬上故事的有二三十個騎兵,扮演傳奇劇目一出,年年都更換劇目,三天內的表演也會三換劇目。演員與劇中的人物長相酷似才會用他,而且是在扮演之前經人人指點都認為相像才行。迎台閣戲後,大家都把扮演胡璉的人直呼作胡璉,都不叫他原來的名字了。選定好演員,然後商議扮演的服裝,一定會花重金去製作。如果這個人物的袍子和鎧甲必須是什麼顏色、什麼料子、什麼花樣,即使一匹錦價值幾十兩銀子也在所不惜。一頂帽子,一雙鞋子,都是人物全部精神的體現,絲毫馬虎不得。我有一個化裝技藝十分高超的朋友,得提前一個月禮聘,因為只有他能達到這樣的水平。裝束備齊了,先演示一番,不是百ロ叫絕也不用這人。因此一人一騎,其中蘊含的心思和文化內涵,如同玩古董名畫,一勻一勒,任何細節都不可放過。當地百姓有小小災禍,就拿著一面小白旗,到廟裡祈禱消災,因此廟裡積累的白旗很多。
這一天,每個人都拿著三四根竿子、每根竿子上穿著三四面旗子走到神前,隊伍長有七八里路,像幾百萬白蝴蝶迴旋盤轉在山坳樹間。四面八方來看熱鬧的人有幾十萬。市楓橋下,還有擺推搭篷的人。從台閣上的馬上掉下來的帶著記號的金珠寶石,如果有人撿到一定要送還神前,是不可拿著離開的。如果要尋找落在樹叢田坎間的東西,可以向神靈請示方位,屢試不爽。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