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池

楊漢池(1929-2011),原名楊克成,又名楊翰池,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5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春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 43 軍政政治部、15兵團政治部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俘管處從事新聞、資料和文教工作。

楊漢池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去世前後,仍在修改著《美學探鑰》的手稿,已完成《前言》、《從現象開始考察》、《探尋邏輯系統》、《探尋開端》、《生命基本條件的視角》等篇目的撰寫,遺憾未完,終成遺作。

人物經歷,人物著作,

人物經歷

楊漢池(1929-2011),原名楊克成,又名楊翰池,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5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春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 43 軍政政治部、15兵團政治部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俘管處從事新聞、資料和文教工作。
1944 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 年夏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1953 年到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留蘇預備班進修,1954年9月入蘇聯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攻讀美學。1959 年 7 月以優秀成績畢業回國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組,從事美學與文藝理論工作。1964年任助理研究員,1983年任副研究員,1988年任研究員,1989年7月離職休養。妻子李孝風是匈牙利語翻譯。
2011年4月8日21時5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在社科院工作時,先後參加蔡儀主編的高校文科教材《文學概論》、《美學原理提綱》和《美學原理》,與由王燎熒主編的《毛澤東文藝思想基礎》、以及由陸梅林等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大辭典》的編寫工作。
“文革”時期,遭受審查關進“學習班”,後至河南羅山、息縣和明港的“五七”幹校,學術工作因此中斷。“文革”結束之後,楊漢池先生返回北京,在社科院裡繼續研究美學和文藝理論;隨後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活躍於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中;任《文藝理論與批評》雜誌編委之一。
楊漢池先生為學態度極其認真嚴謹,對自己的文稿更是要求十分嚴格,極力審慎以追求自身學理的純淨性,加之晚年身體欠佳,以及小女兒長期有病無法工作等家庭原因,因而生前正式出版的個人著作並不多。

人物著作

個人代表作有《藝術真實性研究》,立足於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治學視野廣闊,不僅集中於中國與歐美的文論,還涉及了印度、埃及等國的文論;《藝術美簡論》是其承擔的《美學原理》中的一章擴充改寫而成,後單獨發表。
楊漢池先生除了研究馬克斯主義美學、蘇聯美學之外,也格外精通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對前輩學者蔡儀的美學思想獨有見地、深有研究,並於蔡儀先生逝世之後,主持編訂《蔡儀紀念文集》,協助整理、編輯蔡儀的《新美學·改寫本》第三卷與《蔡儀文集》。
在盡心於學術之餘,楊漢池先生更關注著美學的通俗化、普及化問題。曾用“絲垂”的筆名,先後為《美學評林》和《美學講壇》寫過兩篇《美學巷談》為大眾讀者進行美學科普,後因為種種事務紛繁,遺憾擱筆。
楊漢池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去世前後,仍在修改著《美學探鑰》的手稿,已完成《前言》、《從現象開始考察》、《探尋邏輯系統》、《探尋開端》、《生命基本條件的視角》等篇目的撰寫,遺憾未完,終成遺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