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毓璋(1872-1920),字霽川,安徽泗州(今江蘇盱眙)人。曾祖父楊殿邦官至漕運總督,楊殿邦只有一子楊鴻弼,早逝。
基本介紹
- 本名:楊毓璋
- 字號:霽川
- 出生時間:1872
- 去世時間:1920
家族背景,留學日本,投身金融,喜愛京劇,突然病逝,
家族背景
楊鴻弼有子八人,楊氏兄弟發奮讀書並參加科考,楊家出現了安徽歷史上兩個五子登科之一的好事:楊士燮(光緒甲午進士)、楊士晟(光緒壬辰進士)、楊士驤(光緒丙戌進士)、楊士琦(光緒壬午舉人)、楊士驄(光緒癸巳舉人)。楊毓璋和他父輩一樣都是兄弟八人(時人稱之“楊家將”),他排行老大。清末民初,甚至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北平、天津一帶,只要一提起安徽泗州的楊家。晚清遺老遺少、不少民國軍政要人都會連聲稱道、肅然起敬。
留學日本
楊毓璋父親楊士燮讓八個兒子分別到美、英、日等國留學。楊毓璋在家排行老大,早年在淮安接受中國舊式傳統教育,打下紮實的儒學功底,後來東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學學習實業、經濟、套用科學等。在東瀛求學的日子裡,楊毓璋學習並不用功,許多時間都花在和日本藝妓交往上。多年後,楊毓璋妻子徐燕如還保存著楊毓璋用中國舊體格律寫的一些愛情詩,據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有的還是日本當時的名妓。
從日本回國後,楊毓璋整日不務正業,花天酒地,不久又染上抽鴉片的惡習,楊士燮看在眼裡,氣在心裡,楊毓璋幾位叔叔也非常著急,竭力規勸這位浪蕩公子回頭。在父親和幾位叔叔的勸說下,楊毓璋終於戒了鴉片,一改公子哥作風,走上了正途。
投身金融
在直隸總督楊士驤(楊毓璋四叔)的幫助下,楊毓璋當上了瀋陽電話局和電報局的督辦(局長)。幾年後楊毓璋又到天津坐上了中國銀行行長的交椅。平心而論,楊毓璋三十餘歲便身居要職憑的是家族的勢力,這是事實,但自楊毓璋進入金融界之後,他刻苦鑽研業務,僅僅數年就深諳金融業務要訣,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銀行家,在他的主持下,天津中國銀行經營得有聲有色,銀行業務獲得蓬勃發展,凸現了楊毓璋在金融業方面的天賦和卓越的才幹。他個人也掙得百萬家私和多處房產,成了天津首屈一指的大戶。
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和楊毓璋都相從甚密。楊毓璋兒子楊憲益出世後,袁世凱贈送一件小黃馬褂,在清朝只有皇帝才有權賜給臣下黃馬褂,這是臣下一種榮耀,民國年間袁世凱還用此舉一方面表明袁想籠絡楊毓璋這位財神爺,另一方面也暴露袁想稱帝的野心。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曾親筆題聯贈送楊毓璋,其中有一副寫道:“自非北海孔文舉,誰識東萊太史慈。”三國時太史慈曾資助過孔融,此聯引用三國志中這個典故比喻楊毓璋給他們的幫助,表達了他們對楊的感激之情,可見,楊毓璋當時掌管的天津中國銀行曾給這些軍政要人以很大的資助。這副對聯在楊家客廳一直懸掛了好多年。
喜愛京劇
楊毓璋精通詩詞格律,對京劇尤為喜好。這位銀行家頗具藝術天賦,不僅喜歡聽戲,而且對於京戲流派、唱腔以及戲中唱詞很有一番見地,堪稱“京戲行家”。他還經常為一些京劇名家改編唱詞,經過他的改編,這些唱詞更顯優美、典雅。深受慈禧太后賞識的伶界大王譚鑫培是他的好朋友,譚經常在晚上到楊府和楊毓璋切磋曲藝,斟酌京劇唱詞,常常談至夜深人靜。據說,至今仍久唱不衰的《四郎探母》里尤其是那段催人淚下的“坐宮”里,就凝聚著當年楊毓璋先生的靈感和心血。此外,楊毓璋還喜唱京韻大鼓,且拉得一手好胡琴,酒後興起時,他常常會唱上一段京韻大鼓。楊妻徐燕如也喜歡看戲,楊家常聘請一些名伶在家中進行演出,逢年過節,或者遇上老爺、太太們的壽辰,楊府就更少不了京戲名伶,梅蘭芳、蓋叫天、余叔岩、周信芳、程硯秋等中國戲曲史上的諸多名家都曾在天津楊府登台獻藝。
突然病逝
正在楊毓璋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一場滅頂之災降臨到他頭上。楊毓璋愛子楊憲益五歲那年,楊毓璋染上風寒,經過治療病情日益好轉,眼看不日即可痊癒,可偏偏在這個時候,楊憲益患上了白喉和猩紅熱,日夜哭鬧不止,舐犢之情油然而生,連夜披衣下床,抱著愛子轉悠,結果傷寒復發,竟一病不起。事實上與其說楊毓璋病死的,倒不如說是給名醫治死的。按說楊家是大戶人家,治好傷寒病並非不可及之事,可問題恰恰就出在這,因為楊家有錢有勢,於是今天請一個名醫,明天又請一位專家,一些權貴也紛紛趕來獻計獻策,向楊家推薦醫學權威,結果楊毓璋的身體成了各位名醫競技的擂台,病情日趨嚴重直至死亡。如果當初楊家只請一位治療傷寒的名醫為病人治療,楊行長也許不會英年早逝。後來,連楊家太太、叔老爺們也承認楊行長死於眾多名醫在他身上“競技”這個事實。楊毓璋之死,對楊家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一場空前的浩劫。後來他的弟弟們不僅沒把楊家事業發揚光大,相反卻把他打拚的家業幾乎賠個精光,他的堂弟楊毓珣(楊士驄之子)甚至還做了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