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步浩
- 外文名:Yang Buhao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陝西橫山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1977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積極生產,建國以後,不幸遇難,
人物簡介
從1943年起,他以自己的勞動果實,連續多年主動為毛主席、朱德總司令送交代耕糧。
人物生平
積極生產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對陝甘寧邊區實行包圍封鎖。邊區軍民積極回響中共中央的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楊步浩夫婦和其兄、侄早出晚歸,精耕細作,努力生產,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戰。1943年初,楊被評為勞動英雄。同年2月,他和其他勞動英雄一同去南泥灣慰問八路軍三五九旅,王震旅長告訴他們,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也同戰士們一樣要完成生產任務。楊聽後心情十分激動,主動要求為毛主席、朱總司令代耕。
1946年春節,楊步浩等倡議以延安縣川口六鄉人民的名義給毛澤東敬獻金字匾。不幾天,一塊五尺長、三尺寬,上書“人民救星”四個大字的大紅金匾做好了。正月十五那天,他帶領全鄉秧歌隊去王家坪給毛澤東獻匾。毛澤東接過金匾高興地說:“我感謝六鄉的全體人民,祝賀六鄉的全體人民,祝賀六鄉人民今年奪得大豐收。”
同年7月,國民黨胡宗南部抓緊調兵遣將,陰謀偷襲陝甘寧邊區。一次,一批中外記者來聯防司令部了解民眾的反映。毛澤東就讓楊去接待記者。他對記者說:“胡兒子要進攻邊區,我們‘歡迎’。全邊區民眾男女齊武裝,老少都動員,叫敵人來一個死一個,來兩個死一雙,管叫他們幾十萬軍隊都埋在邊區肥田。”毛澤東稱讚他回答得好,長了邊區人民的志氣,滅了反動派的威風。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經常深入基層,宣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1970年,楊步浩這位延安時期作出過突出貢獻的老英雄,從“五七”幹校調到延安革命紀念館工作,具體安排在原軍委與總部舊址——王家坪,介紹他同領袖的親切往來,講述他同老一輩革命家令人難以忘懷的往事,生動、具體地介紹老一輩革命家的音容笑貌,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使人們在感慨萬端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楊步浩於1952年、1961年、1975年曾三次進京,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其中1961年困難時期,毛主席仍惦念延安時期的老朋友,托人給楊步浩捎來幾斤白糖、兩瓶酒和兩塊布料,見物倍思人,他先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主席,我很想念您老人家,很想去看看您,不知您有空沒有?”不久,毛主席就回信說:“我同意,你跟地方上商量一下,只要地方上同意,我沒有什麼意見。”經延安縣委討論後,楊步浩進京的願望實現了。他高興得幾夜都沒有睡好,同老伴精心縫製了幾個白粗布小口袋,裝上了延安最好的小米、綠豆、瓜子、乾菜,於國慶前夕到了首都北京。
在第三次進京時,他還見到了朱德委員長。
“文化大革命”中,楊步浩作為延安歷史的見證人,又調到延安革命紀念館工作。他在王家坪軍委和總部舊址一遍又一遍地向觀眾介紹自己同毛主席,朱總司令、王震旅長的交往,介紹毛主席送兒子毛岸英上“勞動大學”的情景,常常聲淚俱下,使參觀者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1975年,當楊步浩得知毛主席、周總理病情加重的訊息後,心急如焚,說什麼也要進京再見一面。
1976年1月、7月、9月,中國革命史上的三顆巨星相繼殞落了。楊步浩聲音一次次哭啞,眼睛一次次紅腫,他多么希望老朋友能再次重逢呀!在組織老區人民代表團進京弔唁時,楊步浩受延安人民的重託去了。當他看到日夜思念的毛主席安詳地躺在水晶棺里時,撲上去失聲痛哭,他有多少心裡話要給毛主席說呵!可是這一天永遠不會有了。
不幸遇難
1977年7月6日,延河爆發了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災害,這位頗有傳奇色彩的老人被這場洪水奪去了生命,終年72歲,他的老伴、兒媳、一個孫子也同時遇難——而這一天正巧是朱德委員長逝世一周年紀念日,人們悲痛又欣慰地說,是延安時代的老朋友請他去敘舊了。
一代歷史人物雖然相繼去世了,但是領袖同一位普通農民間的交往和彼此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楊步浩的遺體後來葬於當年毛主席在王家坪舊居的後山,墳前立有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