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炭疽病

楊樹炭疽病

楊樹炭疽病是由膠孢炭疽菌引起的、發生在楊樹的病害。病葉初期在葉背面出現針頭大小的水漬斑點,葉正面相應處失綠,隨後病斑不斷擴大,形成黑色病斑。病斑的中部形成黑褐和灰白相間的輪紋斑,有一明顯寬窄不定的黑色邊緣。最後病葉脫落,枝梢光禿。

楊樹炭疽病是楊樹枝、葉上的常見病害,以毛白楊受害為重,箭桿楊、小葉楊、健楊、加楊等樹種也見發病,1年生插條苗被害率高。苗木或幼林密度大,有利於病害的發生。

楊樹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栽抗病楊樹品種和品系;加強苗木管理,增強植株抗病力;及時清潔田園,減少病菌的侵染源;發病初期灑噴合適的化學藥劑保護樹木枝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樹炭疽病
  • 外文名:Poplar anthracnose
  • 病原:膠孢炭疽菌
  • 為害作物:楊樹
  • 為害部位:葉片、枝梢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楊樹炭疽病病原為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et Sacc.),屬半知菌亞門、炭疽菌屬。分生孢子盤埋生於寄主表皮下,枕狀,無剛毛,成熟後突破表皮,一般500~1000微米。分生孢子梗平行排列成一層,圓柱形或倒鑽形;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圓柱形或長印網形,平均大小為(12.0~19.0)微米×(4.0~6.0)微米。
病菌繁殖的溫度為15~40℃,最適溫度為28℃;形成分生孢子的適宜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為80%以上;分生孢子萌發最適宜溫度為28~32℃,相對溫度在95%以上。該病原除為害楊樹外,還可侵染海棠、梨、葡萄、桃、核桃、山楂、柿、棗、栗、柑橘、荔枝、杭果等多種果樹以及刺槐等樹木。
有性態為小叢殼屬(Glomerella ciningulaia (Stonem.) Spauld. et Sch.),屬子囊菌亞門、小叢殼屬。自然條件下少見。

為害症狀

枝梢部發病初期呈現出褐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大為梭形至不規則形淡褐色病斑,中央凹陷,病、健交界處明顯色深、隆起。病斑逐漸擴大繞枝一周時,病部以上枝條枯死。後期病斑中央產生黑色小粒,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葉部被害初期,葉面也現失綠水漬狀斑點,逐漸變為淡褐色,病斑不定型,擴大至葉緣、葉脈時,發展較快,病、健交界處明顯。病斑中有時見有黃褐色輪紋,後期病斑上出現黑色小點狀分生孢子盤。遇潮濕氣候,分生孢子盤溢出粉紅色分生孢子堆。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3~4月份,越冬的分生孢子盤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次侵染。6~7月份形成子囊孢子行再次侵染。病菌和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外被膠質層,需借風雨傳播。

流行規律

不同楊樹品種發病早晚不同,毛白楊發病早,3~4月開始發病;北京楊在5下旬至7月下旬開始發病。發病遲早和嚴重程度與下雨的早晚及雨量大小關係極為密切,下雨早則病害發生早,雨量大、下雨多則發病重;樹冠下部葉首先發病,逐年向上蔓延;不同楊樹品種感病性差異明顯,毛白楊、北京楊最易感病,1- 69楊、沙蘭楊次之;不同品系的北京楊感病性也不同,側枝呈下垂狀的北京楊不易感病。苗木或幼林密度大,有利於病害的發生。

防治方法

  • 選栽抗病楊樹品種和品系。
  • 加強苗木管理,增強植株抗病力。
  • 清除病源:秋季至翌年春季,剪除樹冠下部枝葉、深埋或燒毀,減少病菌的侵染源。
  • 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可灑噴40%多菌靈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0.4:100波爾多液,保護樹木枝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