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楊樹炭疽病病原為
膠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et Sacc.),屬半知菌亞門、炭疽菌屬。分生孢子盤埋生於寄主表皮下,枕狀,無剛毛,成熟後突破表皮,一般500~1000微米。分生孢子梗平行排列成一層,圓柱形或倒鑽形;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圓柱形或長印網形,平均大小為(12.0~19.0)微米×(4.0~6.0)微米。
病菌繁殖的溫度為15~40℃,最適溫度為28℃;形成分生孢子的適宜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為80%以上;分生孢子萌發最適宜溫度為28~32℃,相對溫度在95%以上。該病原除為害楊樹外,還可侵染海棠、梨、葡萄、桃、核桃、山楂、柿、棗、栗、柑橘、荔枝、杭果等多種果樹以及刺槐等樹木。
有性態為小叢殼屬(Glomerella ciningulaia (Stonem.) Spauld. et Sch.),屬子囊菌亞門、小叢殼屬。自然條件下少見。
為害症狀
枝梢部發病初期呈現出褐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大為梭形至不規則形淡褐色病斑,中央凹陷,病、健交界處明顯色深、隆起。病斑逐漸擴大繞枝一周時,病部以上枝條枯死。後期病斑中央產生黑色小粒,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葉部被害初期,葉面也現失綠水漬狀斑點,逐漸變為淡褐色,病斑不定型,擴大至葉緣、葉脈時,發展較快,病、健交界處明顯。病斑中有時見有黃褐色輪紋,後期病斑上出現黑色小點狀分生孢子盤。遇潮濕氣候,分生孢子盤溢出粉紅色分生孢子堆。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3~4月份,越冬的分生孢子盤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次侵染。6~7月份形成子囊孢子行再次侵染。病菌和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外被膠質層,需借風雨傳播。
流行規律
不同楊樹品種發病早晚不同,毛白楊發病早,3~4月開始發病;北京楊在5下旬至7月下旬開始發病。發病遲早和嚴重程度與下雨的早晚及雨量大小關係極為密切,下雨早則病害發生早,雨量大、下雨多則發病重;樹冠下部葉首先發病,逐年向上蔓延;不同楊樹品種感病性差異明顯,毛白楊、北京楊最易感病,1- 69楊、沙蘭楊次之;不同品系的北京楊感病性也不同,側枝呈下垂狀的北京楊不易感病。苗木或幼林密度大,有利於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