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位置介紹,胡同印象,
位置介紹
楊梅竹斜街長496米,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明代稱“斜街”,因為該街的走向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故得名。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中,標註為“楊媒斜街”。據說這是因為清朝前期這條斜街居住著一位善於說媒的楊媒婆。清朝光緒年間,諧音並雅化為“楊梅竹斜街”。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時,將喜興胡同(楊梅竹斜街南側短小的死胡同)以及一尺大街(位於楊梅竹斜街最西端,桐梓胡同至櫻桃胡同北口之間)併入。
楊梅竹斜街與附近的鐵樹斜街(原名李鐵拐斜街)、櫻桃斜街、棕樹斜街(原名王廣福斜街)都是人走出來的。元朝滅金朝後,元朝政府放棄金中都城,在金中都城東北面另建元大都城。金中都城的施仁門(位於今虎坊橋西側)內的丁字街(位於今菜市口附近)是一個繁華市場。新建的元大都城的商業尚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大都城內的百姓很多都到中都城購買所需物品。出大都城麗正門(今正陽門)向西南到丁字街,逐漸被百姓們走出一條從東北向西南的道路,便是這些斜街的來歷。
日本編寫的《北京案內》一書載:“在八大胡同,號稱妓女八千。”建國以後,政府下令取締娼妓,原先的妓女,經過學習、訓練、治病,開始了新的生活。
胡同印象
1.楊梅竹斜街在明朝時稱為斜街,後來,據說這胡同里有一個楊姓的媒婆,在清朝時便改稱為楊媒斜街,到光緒年間,諧音雅化為楊梅竹斜街。
2.這條胡同大約是被走出來的。形成於元代,確切地說應該是明朝,當時元朝定都北京後,廢棄金中都不用,而重新營建大都,但是大都的商業並沒有發展起來,那時候,虎坊橋西側至菜市口附近是個很繁華的市場,因而老百姓還是到老城中都購買所需物品,人們由大都出城到虎坊橋這段路逐漸被走了出來。
北京的胡同一般是東西向,南北向。斜街的產生,大多是因為沿河道而產生。
楊梅竹斜街與附近的鐵樹斜街(原名李鐵拐斜街)、櫻桃斜街、棕樹斜街(原名王廣福斜街)都是人走出來的。元朝滅金朝後,元朝政府放棄金中都城,在金中都城東北面另建元大都城。金中都城的施仁門(位於今虎坊橋西側)內的丁字街(位於今菜市口附近)是一個繁華市場。新建的元大都城的商業尚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大都城內的百姓很多都到中都城購買所需物品。出大都城麗正門(今正陽門)向西南到丁字街,逐漸被百姓們走出一條從東北向西南的道路,便是這些斜街的來歷。
如今,該街上仍有青雲閣後門,青磚砌成,門上有“青雲閣”石匾額。青雲閣是清末民初北京高級綜合商業娛樂場所,集娛樂、購物、飲食、品茶、服務等等於一身,是文士、官員、商賈、貴胄的消遣之所。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魯迅、梁實秋等名人曾多次來此飲酒作樂。蔡鍔也是在此結識小鳳仙。
2013年1月5日,楊梅竹斜街路面打通整修完成。2013年7月,西城區人民政府對楊梅竹斜街實施騰退改造,這是西城區第一個文保區改造項目,完全由政府投資。根據大柵欄琉璃廠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改造對原有居民實施自願騰退政策,楊梅竹斜街1700戶居民中有529戶選擇遷出,1171戶選擇留下。對留下的原住民,西城區創新性提出“平移試點”,即把分散留在大雜院中的居民合併到一處院落居住,空餘出的地方用來建公共廚房、便民菜站、公廁等等生活設施,另有20多座院落引進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商業。首批“平移試點”住戶在2013年7月遷至楊梅竹斜街北面的炭兒胡同9號院聚居。西城區還策劃恢復北京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1965年被併入楊梅竹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