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核仁

楊梅核仁

楊梅核仁,中藥名。為楊梅科植物楊梅Myrica rubra (Lour.)S.et Zucc.的種仁。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利水消腫,斂瘡之功效。常用於腳氣,牙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楊梅核仁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楊梅目
  • :楊梅科
  • :楊梅屬
  • :楊梅
  • 採收時間:6月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種仁。

性味

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利水消腫,斂瘡。

主治

腳氣,牙疳。

相關配伍

治牙疳:楊梅種核,燒灰,塗敷。(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燒灰,敷。

使用注意

《本草求原》:“治腳氣,須多食。”

採集加工

栽培8-10年結果,6月待果實成熟後,分批採摘。食用楊梅果實時,留下核仁,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可達15米以上,胸徑達60餘厘米;樹皮灰色,老時縱向淺裂;樹冠圓球形。小枝及芽無毛,皮孔通常少而不顯著,幼嫩時僅被圓形而盾狀著生的腺體。葉革質,無毛,生存至2年脫落,常密集於小枝上端部分;多生於萌發條上者為長橢圓狀或楔狀披針形,長達16厘米以上,頂端漸尖或急尖,邊緣中部以上具稀疏的銳鋸齒,中部以下常為全緣,基部楔形;生於孕性枝上者為楔狀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14厘米,寬1-4厘米,頂端圓鈍或具短尖至急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偶有在中部以上具少數銳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淺綠色,無毛,僅被有稀疏的金黃色腺體,乾燥後中脈及側脈在上下兩面均顯著,在下面更為隆起;葉柄長2-10毫米。花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獨或數條叢生於葉腋,圓柱狀,長1-3厘米,通常不分枝呈單穗狀,稀在基部有不顯著的極短分枝現象,基部的苞片不孕,孕性苞片近圓形,全緣,背面無毛,僅被有腺體,長約1毫米,每苞片腋內生1雄花。雄花具2-4枚卵形小苞片及4-6枚雄蕊;花葯橢圓形,暗紅色,無毛。雌花序常單生於葉腋,較雄花序短而細瘦,長5-15毫米,苞片和雄花的苞片相似,密接而成覆瓦狀排列,每苞片腋內生1雌花。雌花通常具4枚卵形小苞片;子房卵形,極小,無毛,頂端極短的花柱及2鮮紅色的細長的柱頭,其內側為具乳頭狀凸起的柱頭面。每一雌花序僅上端1(稀2)雌花能發育成果實。核果球狀,外表面具乳頭狀凸起,徑1-1.5厘米,栽培品種可達3厘米左右,外果皮肉質,多汁液及樹脂,味酸甜,成熟時深紅色或紫紅色;核常為闊橢圓形或圓卵形,略成壓扁狀,長1-1.5厘米,寬1-1.2厘米,內果皮極硬,木質。4月開花,6-7月果實成熟。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丘陵向陽山坡或山谷中。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理作用

對胃癌細胞有明顯的殺傷和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綱目》:“案王明清《揮塵錄》云:會稽楊梅為天下冠,童貫苦腳氣,或雲楊梅仁可治之。郡守王嶷饋五十石,貫用之而愈。取仁法:以柿漆拌核暴之,則自裂出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