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橋鎮(楊林橋)

楊林橋鎮

楊林橋一般指本詞條

楊林橋鎮,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位於長江牛肝馬肺峽南岸,南與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毗連,東鄰周坪鄉,北接郭家壩鎮。鎮址向東距長江33公里,至三峽大壩70公里,香堡公路穿鎮而過,離318國道僅20公里,素有秭歸“南大門”之稱。

楊林橋鎮現轄14個村,87個小組,24140人(2017年)。全鎮國土面積226.47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3030公頃。200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22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994萬元,工業總產值9234萬元,財政收入377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168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林橋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
  • 下轄地區:轄14個村
  • 電話區號:0717
  • 郵政區碼:443000
  • 面積:226.47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24140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機場宜昌三峽機場
  • 火車站:宜昌站
  • 車牌代碼:鄂E
簡介,資源,發展,農村經濟,鄉鎮企業,社會事業,生活水平,相關報導,

簡介

秭歸縣轄鎮。1949年由5個小鄉組成,1955年改楊林區,1975年改楊林公社,1986年設楊林橋鎮。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28.5公里。面積226.47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4140人(2017年)。秭(歸)楊(林橋)公路貫通境內。轄楊林橋、三渡、天鵝、大堰、瓦屋場、白岩、金竹園、偏岩、馬回營、板橋、水井盆、鳳凰嶺、窯坪、向王山、水漕口、熊家山、響水洞、白金埫、朱棋荒、雙溪溝、漆子山、趙家山、鄒家灣、石鼓池、熊莊、沙地、雲峰、打魚池、白鶴、礁窩石、下馬台、西陽坪、鼓鑼坪、眉毛山、三台寺、王二荒36個村委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玉米,是縣糧食、豬、山羊產區之一。境內優質無煙煤儲量豐富。
楊林橋鎮

資源

楊林橋鎮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一是礦產資源。現已查明的煤、鐵、硫、矽等礦產資源20多種,其中煤炭資源儲存量達1700萬噸。二是水能資源。所轄境內兩條水系自西向東匯入九畹溪流域注入長江,水能蘊藏量12000千瓦時以上。三是林特資源。
楊林橋鎮楊林橋鎮
楊林橋鎮森林面積18.3萬畝,森林覆蓋率高,茶葉、板栗、核桃、香菌、木耳、天麻、空心李等農副產品量多質好。四是土地資源。人平占有耕地1.7畝,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適宜蔬菜、魔芋、烤菸等多經作物的生長。五是旅遊資源。鎮內有“南方哈爾濱”之稱的朱棋荒風景區,神秘的楊家寨洞,奇特的墩子石、打馬石、抓石坑等自然景觀,開發前景廣闊。

發展

圍繞特色資源,發展地方經濟,三大支柱產業基本形成。一是水電及高耗能產業。2007年全鎮20座電站電力總裝機達1.649萬千瓦,配套建有年產5000噸的金屬矽廠。可實現年創工業產值6500萬元,創稅190萬元;二是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圍繞農產品轉化、加工、增值,目前已培育和引進了宜昌正富豐等三家魔芋產業龍頭企業,秭歸金綠峰等六家蔬菜加工龍頭企業,秭歸永聯等五家有規模的蔬菜發展商和一家魔芋種繁基地公司落戶楊林發展,全鎮農業企業達到10家,基本形成了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的格局;三是礦產資源開發產業。全鎮現有5對礦井,其中已投產4對20萬噸生產能力,年產值近2200萬元,創稅300萬元以上。
旅遊資源旅遊資源
全鎮兩萬多人民將在鎮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工業特色化,城鄉一體化”的戰略,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攬全局,統籌城鄉,以特立鎮,創新突破,加快發展,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工業特色化、城鄉一體化,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把楊林橋鎮建成特色農業大鎮、特色工業強鎮、山區經濟名鎮而努力奮鬥。
農田農田
楊林橋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奮力拚搏,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工業特色化,城鄉一體化”的“四化”戰略,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農村經濟

楊林橋鎮農村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圍繞“,突出特色,壯大規模,提升檔次,塑造晶牌”的要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入。2002年全鎮實現糧食總產14289噸,油料總產926噸,生豬出欄26862頭;發展烤菸3735畝,總產282噸;發展魔芋12000畝,總產10162噸;發展蔬菜17644畝, 總產23206噸;茶葉總產38噸,板栗產量41噸,香菌總產7噸。2003年全鎮多經作物面積42000畝, 占耕地總面積的74%。鎮村道路等級不斷提升,村通公路率100%,戶通公路率90%,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結構調整不斷最佳化。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快速崛起。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化企業體制改革,企業整體活力明顯增強。鎮水電有限責任公司全年實現發電量3164萬千瓦時,實現企業產值557萬元,利稅170萬元。煤炭公司實現產值294萬元,上繳稅收23萬元。朱棋荒風景區開發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2003年3月三渡河三級電站正式運行,漁泉洞電站正式開工,白岩水庫已在進行前期準備。
記者採訪記者採訪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全鎮有個體工商戶543家,從業人員884人,註冊資金104.177萬元;有集體企業1家,私營企業3家。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鎮現有2個衛星差轉站,1500個衛星地面接收站,有線電視節目增加到19套,擁有電視用戶720戶,開通調頻調幅廣播,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5%以上。程控電話交換容量512門,開通了夷陵通、 中國聯通、 中國移動等通訊服務,網路可覆蓋全鎮70%以上的區域。
楊林橋鎮楊林橋鎮
全鎮現有普通國中1所,國小17所,完小7所,在校學生3589人,教職員_T-231人,全鎮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學生鞏固率達99.7 6%,鎮中學教育質量,素質教育綜合考核評比綜合E值居全縣鄉鎮第二。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鎮現有醫療機構23家,其中中心衛生院1家,衛生所5家,集體中心村衛生室13家,個體診所4家,共有醫務人員108人,其中中醫師職稱以上34人,鎮衛生院醫療衛生設施和醫療技術達到“乙一”醫院標準,農村實現了初級衛生保健目標。全鎮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電話。小城鎮建設初具雛形,集鎮綜合整治全面啟動,集鎮容量進一步擴升,功能進一步完善。

生活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2年農村人平純收入1680元,人平住房45平方米,90%以上的農戶吃上了潔淨水,家用電器、高檔日用品、大宗消費品進入千家萬戶,人民安居樂業。民眾生活降下來的是恩格爾係數,鼓起來的是錢袋子,靚起來的是衣著打扮,寬起來的是住房,多起來的是通訊和交通工具。全鎮形成齊心協力謀發展,勤勞致富奔小康的氛圍。

相關報導

能人帶領村民昂首“走”出大山——湖北省秭歸縣楊林橋鎮“1+3”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再探 7年後,湖北省秭歸縣楊林橋鎮已遠非當年舊貌。 走進5月初的楊林橋,油菜花鋪滿山岡,大山被裝點上了新綠,放眼看去,一幢幢農舍、一壟壟高山菜園、一片片蘑菇大棚……把這個地處鄂西、曾經祖祖輩輩為擺脫貧困而掙扎的偏僻山鎮,裝扮得欣欣向榮。
“經濟發展了,生活改善了,環境更美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了,我們這裡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當地村民笑著說。
“公司+社區+基地+農戶”,人均收入近萬元
在楊林橋鎮採訪,一個顯著的感覺是,幾乎看不到閒人。大傢伙兒不是在田間繁忙地勞作,整理田壟,就是在蘑菇大棚里觀察濕熱,盤算著生意經。如今,楊林橋的蔬菜、魔芋、鮮蘑不僅遠銷韓日,有的甚至搭乘包機擺上了港台、地中海的餐桌。
據楊林橋鎮黨委書記、鎮長程先勇介紹,按照鎮村產業規劃,楊林橋鎮以社區為單位基本形成了“一社一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產業布局,“全鎮共發展魔芋2萬畝、高山無公害蔬菜3萬畝、鄂馬鈴薯三號1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農業專家考察發現,無論氣候、海拔還是水土,我們這兒非常適合種植經濟作物,不適合種糧食。”
其實,早在2003年楊林橋“1+3”農村社區模式(即“村委會-社區理事會-互助組-基本農戶”新型農村社區自治組織機構)創建之初,楊林橋鎮14個村就選擇了通過發展高山經濟作物脫貧致富。
現在,僅趙家山村的30個社區就建立了兩個1000畝以上的高山蔬菜樣板基地,而白岩村的22個社區種植經濟作物達2400畝,白鶴洞村的29家農戶,在社區理事會的規劃下,每年種植花菜200畝以上,今年又增加到了250畝,戶均8.6畝。
據程先勇測算,按平均每畝收入6000元計算,一個家庭的年均純收入會在5萬元左右,“人均收入突破萬元,不成問題!”
良好的聲譽和規模化種植,也吸引了大批省內外客戶慕名前來。秭歸縣副縣長鄭禮昌告訴記者,每周他接到的電話不下十幾個,“其中,福建中綠、武漢綠豐等公司已經把種植基地選在楊林橋,滄海農場的經紀人直接把市場連結到了世界各地。楊林橋鎮信用社的負責人就告訴我說,他們信用社去年居民存款突破了1個億。”
“只要經濟發展了,矛盾自然就少了”
一幢白色二層小樓,在大山深處隱隱約約猶如別墅。那是響水洞村第二十社區理事長王永江的家。因為地處社區中心且交通便利,這裡也成了響水洞村黨總支第三黨支部第二黨小組的所在地和社區理事會的“辦公場所”。
說是“辦公場所”還確有點辦公場所的味道:門口掛著兩塊銅色匾牌,堂屋正牆上“深入推行農村社區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紅字格外醒目,四周“十好社區、五好互助組、五好家庭評選條件”、響水洞村第二十社區農戶經濟發展統計表、黨小組黨員設崗定責一覽表、社區構成及農戶(分互助組)名單等清晰羅列。弄堂中間還拼著三張矮條桌,旁邊有八九把椅子。
“平時沒啥事,大家各忙各的,重大事項需要大家作出決斷的,就來我這兒,大傢伙兒邊喝茶邊把事情說定了。”王永江雖然說得很輕鬆,但記者已經能想像出那煙氣繚繞、茶香撲鼻、協商共議的場景了。
“我們沒啥給理事會的,只是每年評選一次‘十好社區’,獎勵600元錢,說實話也就是意思意思,只夠開會買個紙筆、水杯啥的,連茶葉都是老百姓自己的。”程先勇說,“即使這樣,大家的積極性可高了,競爭很激烈的!”
旁邊的響水洞村黨總支書記陳前明插了一句。“老百姓嘛,無非是想過上好日子,只要經濟發展了,日子好過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勁頭也就足了。”大家點頭,笑起來。
“民眾的眼睛是最亮的”,能人帶領村民“走”出大山
前不久,三渡河村第十七社區發生了一件稀奇事:社區理事長“因私心太重”,被社區民眾2/3多數罷免了!新的理事長隨即由民眾無記名投票選出。
與以往的村黨組織、村委會、村民小組的架構不同,楊林橋的農村社區以“村委會-社區理事會-互助組-中心戶”這樣一條縱向脈絡,自成體系,穩健運行。“黨組織穿插在每箇中心環節,比如,社區理事長可以是黨員,也可以是民眾認可的能人,互助組、中心戶也是如此,只要大家認可、老百姓自己選出來,我們就無條件支持。”楊林橋鎮農村社區建設辦公室主任鄭啟寶介紹,“事實證明,老百姓的眼睛是最亮的,民主選舉出來的社區理事會成員、互助組長、中心戶,70%以上都是大家公認的能人和黨員。”
在能人的帶領下,楊林橋鎮不僅經濟發展了,各種公益設施、農村文化、民主管理都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白岩村自建立社區以來,組織各種形式的戶長會和民眾會共60多場次,參會率達90%以上。白鶴洞村、趙家山村兩村相連,社區民眾比著修路,民眾投工最多一天達2000多人,“壯觀的場面為分田到戶近30年來罕見。”
58歲的王太成被民眾推選為響水洞村第十三社區理事長後,先後8次深入自己的一位親戚家,解決了兩戶僵持多年的田界糾紛。白鶴洞村第十九社區村民譚某與妻子因家庭瑣事發生矛盾,妻子跑回娘家,譚某遂懷揣農藥、手提砍刀,上門尋釁“報復”,理事會得知後,及時趕到並勸導制止了一起可能發生的鄉間慘劇。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每個社區都是按照‘地域相近、產業趨同、利益共享、規模適度、民眾自願’產生的,社區裡有啥事,基本上都能得到及時解決。極大地緩解了稅費改革和撤村並組後,因管轄區域過大,村上‘無人辦事、無力辦事、無法辦事’的困境。”秭歸縣民政局局長宋正榮笑著說,現在,楊林橋鎮有6個村成立了社區文藝宣傳隊,自己說相聲、小品、堂鼓,宣傳黨的惠民利民好政策,倡導文明生活。“全鎮8468戶農戶,幾乎家家都有電視、電話、機車、冰櫃或冰櫃,沼氣、農村公路也都通到了家家戶戶,日子過得比城裡人還快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