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社區(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楊村社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村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秣陵街道中部偏東。由新河、洋橋、楊村於2007年3月合併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村社區
  •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京市
  • 占地面積:5.5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2007年3月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東至方山腳下與方山社區為鄰。南、西兩面均臨秦淮河,北與橫嶺社區相連,西南20公里即到祿口機場,距江寧區政府駐地東山鎮5公里。寧溧公路南北向穿境而過北達東山,南往秣陵,溧水直達高淳。一座洋橋橫跨秦淮河上。社區總面積5.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4000畝,水面積700畝,總戶數1426戶,總人口4112人,總勞動力2827人,已就業2012人,全社區下轄14個自然村(李家莊、青沙嘴、小張家潭、張家潭、前垾、後垾、澗西、丁村、虞村、直埂村、楊村、崔村、留墟),分為14個村民小組。社區駐地楊村自然區。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充分調動全市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力建設幸福和諧街道社區。
楊村社區

歷史沿革

1958年前,屬江寧縣橋頭鎮洋橋鄉健康農業高級合作社,時包括健康、楊村、洋橋、新河共18個自然村。1958年9月成立江寧縣東山人民公社時,改健康高級社為健康大隊。1962年方山公社成立,健康大隊劃屬方山公社。1963年7月健康大隊分為健康、楊村、洋橋3個大隊。1970年,江寧縣秦淮河洋橋段裁彎取直工程大會戰開工,挖新河,填老河,拓寬挖深。因新開河道分隔,遂將原洋橋大隊分為洋橋、新河2個大隊。1983年,楊村、洋橋、新河3個大隊分別改稱為楊村村委會、洋橋村委會、新河村委會。2001年,撤銷新河、洋橋,併入楊村村委會。2004年6月改稱為楊村社區。

經濟發展

社區“背倚天印,前迎秦淮”,地處天印山西南,屬健康圩內,其南臨秦淮河,地勢低凹,易澇不怕旱。歷來盛產水稻、三麥、油菜,水面縱橫,魚多鴨肥。民國時期,當地農民大多靠幫工、租田生活。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1年起進行農田改造,格田成方,興修水利,圍灘造田300畝,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糧食產量大幅上升,1986年平均畝產達1147斤。隨著農業的發展,隊辦工業從無到有,1975年新河大隊成立新河紅沙加工廠。1980年後,陸續創辦木器加工廠、工程隊、鑄造廠、有色金屬廠、熱處理廠、汽水廠、香豬廠、沙發廠等,全村總收入不斷增加。1982年農業生產大包乾後新河村成為南京市農機化試點村,塊塊農田通道路,引進大量農業機械設備,方便農民種田。1986年新河村糧食總產達115萬公斤。近幾年社區副業生產發展迅速,螃蟹養殖年產量20萬斤,銷售額200萬元。
油菜油菜

社會事業

三產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據統計資料顯示,該社區1986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2006年達8020元。全社區擁有私人轎車120輛,機車1200輛,固定電話1128戶,有線電視入戶率98.5%,手機3206部。20世紀50年代,楊村地區建有新河、楊村、洋橋3所國小,時有學生211人,教師12人。1990年建立楊村幼稚園,1989年創辦楊村聯中,1995年楊村聯中併入方山中學。2003年新河、楊村、洋橋國小分別撤銷,學生併入方山中心國小。2004年修建村級道路硬質化。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開展迅速,2006年社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率達98%,自來水戶100%。

地圖信息

地址:南京市江寧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