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杏佛舊居有兩處,一處位於上海市環龍路銘德里(今南昌路100弄)7號,一處位於霞飛路霞飛坊(今淮海中路927弄)5號等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杏佛舊居
- 類別:名人故居
淮海中路927弄淮海坊建於1924年,由教會普愛堂投資建造,初名“霞飛坊”,1950年5月為紀念淮海戰役勝利,而改名為“淮海中路”。隨之改名“淮海坊”。占地面積為17333平方米,共有3層磚木結構樓房199幢,居民約2000人。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築,屋面統一的小煙囪和清水紅磚牆面形成建築群整體特色,頗為壯觀。竺可楨、徐悲鴻、胡蝶、許廣平等名人曾居住於此,為淮海坊的建築風格注入了特殊的韻味,當年無論是商賈巨富、軍政要人,還是文化藝術界人士都選擇此地為最佳居所。
1925~1933年,楊杏佛先後寓環龍路銘德里(今南昌路100弄)7號和霞飛路霞飛坊(今淮海中路927弄)5號等處。1924年10月,在廣州任孫中山秘書。1925年,在滬主辦《民族日報》,參與組建中國濟難會。次年4月,於陶爾斐斯路(今南昌路東段)24號設孫中山葬事籌備處,任總幹事。1926年,任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所主持的秘密電台遭破壞後被捕,經宋慶齡委託鄭毓秀營救獲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後,被推為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委員、執委。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被楊虎扣押,經郭泰祺營救脫險。1928年,任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行政處處長、副院長,負責中國小教科書審定,提倡教育改革。同時籌組中央研究院,後任該院總幹事,力倡學術自由,羅致與保護進步學者,謀劃中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組設南京、北平、上海等地科研機構。1932年,與宋慶齡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會長兼總幹事,因組織營救革命志士和進步人士,抗議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等,招致當局仇視。面對威嚇利誘,不為所動。1933年6月18日,在亞爾培路331號(今陝西南路147號)中央研究院出版品國際交換處門前,遭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