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經歷,成就,
經歷
楊明漢在1956年就進行水稻雜交的研究,在數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卓著的成績:1960年創造水稻雙千粒穗;1972年完成水稻三系配套;1982年至1996年先後育成“兩小矮”、“南惠早占”、“泰加占”、“七桂早25號”、“七加占14號”、“七家香”、“萬家香”、“泰南占”、“泰加香占”、“新七占”、“維七早”;1998年培育成米質可與泰國“金象牌”大米相仿的“水晶尖”和優質、高產、高抗病、高抗倒伏的“三七早占3號”等十多個水稻優良品種,曾獲得國家星火獎、國家外貿部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並評為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又獲得全國支農扶貧為生產服務成績突出教師獎、省政府特別獎、省政府科技進步獎、首屆丁穎科技獎等多種獎項。發表論文13篇,譯著8篇,被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的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廣東省科技突出貢獻專家,廣東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等稱號,廣東省特等勞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和美國人物傳記學會選入《國際傑出名人辭典》並授予“世界科技傑出貢獻專家”稱號;1996年—2002年每年均獲廣東省政府特別獎。他曾受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聶榮臻、劉伯承的接見,胡耀邦勉勵他為全國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培育更美更好的良種。他於上世紀80年代研製的七桂早25號為國家增加社會效益30億元,1986年2月胡耀邦來廣東考察時指名要見他。
重視環保 培育“放心稻”
楊明漢歷經20多年,潛心鑽研,育成的水稻新品種——陸維占、美柔占、“R”遠優,從插秧到收割可以少施或免施農藥,其中陸維占和美柔占是用同源多抗基因採用漸進複合雜交、重組、分離選擇、累加方法育成的超抗品種。它高抗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小爛菌核病兼抗葉蟬、薊馬、褐飛虱、稻癭蚊等病蟲害,從插秧到收割可少施或免施農藥。大米無殘毒,環境無污染、生態恢復良性循環。
美柔占在廣東佛山地區全生育期作早稻栽培115天,作晚稻栽培90——95天,畝產400公斤,高產栽培500公斤。千粒重15克,穀粒長3.5:1,米粒晶瑩透亮無腹白、心白,油分多、光潔度大,直鏈澱粉含量17%,膠稠度82毫米,米皮和米心一致,蒸煮軟滑不黏,食後不滯胃、不膩口,剩飯隔夜冷卻不變硬,適口性特佳。
陸維占和美柔占除抗四病五蟲外,還抗寒抗倒,當遇到“寒露風”4—5級,溫度降至15—17℃,三天過後,葉緣無捲縮,葉尖無乾枯,腳葉不下垂,亦不變黃,青枝蠟(對照所有品種葉片的葉尖均乾枯,腳葉全變黃),遇8級強風,植株不傾斜,不倒伏,成熟時遇陰雨連續3—4天,穗上不發芽。米質一級,畝產600—700公斤,高產栽培畝產達800公斤。
“R遠優”株高90—95厘米、穗長35厘米,每穗粒數700-800粒,結實率93.6%,千粒重20克,畝有效穗數22.6萬,畝產960公斤,品質一級,抗四病五蟲,大米無殘毒,環境無污染。
以上三個品種2001年均已通過廣東省佛山科技學院組織的專家驗收。
國外同行是用現代生物技術轉基因的方法把外源基因轉到其他作物上去,由此引發了轉基因植物安全性的爭議。楊教授是利用物種本身具有的抗性基因用漸進複合雜交、重組、分離、表達,累加獲得抗病蟲性,不存在安全問題,並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只是尚有幾個課題未果,楊教授說至少3年才能最終解決。據記者了解,他的這項研究世界水稻界還沒有成功的先例。
“對著黑板研究,出不了成果”
多年來,楊教授獲獎無數,但他都淡然處之,一心撲在水稻研究上。同來的學生告訴記者,楊明漢每年種兩季水稻、每季種3700個品種,每個品種32株,每株都要做標籤、作記錄,從犁田、插秧、施肥、灌溉、授粉、收割、碎谷到分析研究,每件事都不馬虎,然後從中選擇、雜交、然後是下一季的播種研究,如此大的工作量,除了聘請一個工人外,主要是他和小兒子完成。一年365天,他差不多要幹上300來天,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一次,廣州的一位專家來此參觀,感嘆地說,怪不得你育的種那么好,你一個人幹了我們8個人的工作量。用楊教授的話說,對著黑板研究不出水稻新品種,偷懶研究不出好水稻,研究水稻必須比農民更懂得犁田、施肥、灌溉。
以胡耀邦的講話自勉
作為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退休後的楊明漢,經濟收入不會因退休而減少。沒了研究經費或不能申請課題才是他最大的苦衷。當他退休的訊息傳出後,即有數名老闆,甚至找上門去欲與其合作開發科技成果,但楊明漢並不為其可觀的商業利潤所動,他只想有個寬鬆的環境把研究進行下去。“為全中國大多數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培育更多更好的良種”,這是胡耀邦當年親口對他說的話,多年來他一直以此自勉。
成就
楊明漢於1959年育出水稻“千粒穗”,1960年育出至今世界僅有的“雙千粒穗”,1972年完成水稻三系配套,1982年至1996年先後育成“七季早25號”、“兩小矮”、“泰南占”、“萬家香”等10多個水稻優良品種。曾發表過科技論文13篇,譯著8篇,獲得過國家星火獎、外貿部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省政府特別獎、省政府科技進步獎、首屆丁穎科技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廣東省優秀中青年專家、廣東省科技突出貢獻專家、廣東省特等勞動模範,先後在有關場合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劉伯承、聶榮臻的接見與鼓勵,被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