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昌濟故居
- 位於:豆腐池胡同15號
- 時期:民國時期
- 類型:小型民居建築
楊昌濟簡介,楊昌濟故居,歷史,
楊昌濟簡介
楊昌濟,又名懷中,字華生,湖南長沙縣人,倫理學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國留學。關心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一批進步青年,鼓勵他們努力向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最後導致新民學會成立。任北京大學教授期間,協助蔡和森等籌措赴法勤工儉學旅費,介紹毛澤東去北大圖書館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長天”詩句明志。著有《勸學篇》等文,譯有《西洋倫理學史》等書。他最鐘愛的兩個學生:蔡和森和毛澤東實現了他“欲栽大木拄長天”的宏願。
楊昌濟故居
1918年8月,毛澤東和一批留法勤工儉學的湖南籍青年到京,與蔡和森暫住到這院南房靠近大門的房間裡。不久由於來京的新民學會的會員居住分散,不便開展活動,在景山東街吉安所左巷8號租了三間房,會員們集居一處。
該處為毛澤東青年時代在北京的第一個居所,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1984年1月10日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胡同原以趙府街為界分為兩段,明代,稱東段為“豆腐陳胡同”,因胡同內有一陳姓豆腐作坊而得名;西段名稱不詳。清乾隆時,東段稱“豆腐池胡同”,或因“陳”、“池”音轉,或因豆腐房易主,不得而知;西段稱“清淨寺”,因胡同內有一座清淨寺而得名。宣統時,胡同東段稱“豆腐池”,西段稱“娘娘廟”;光緒年間已將“清淨寺”改建為“宏恩觀”,俗稱“娘娘廟”,胡同因之而得名。1947年,胡同東段稱“豆腐池胡同”,西段稱“娘娘廟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娘娘廟胡同”併入“豆腐池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朝紅胡同”,後復稱“豆腐池胡同”。
豆腐池胡同15號,舊時的門牌是豆腐池9號,在胡同中段北側,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進四合院,占地面積為455平方米,有房屋16間半,包括街門一間,建築面積237平方米。具體格局是:街門為如意門,建在“巽”位;外院有南房三間、北房三間、西廂房三間、東廂房兩間;里院有北房四間,灰頂平台房半間。
歷史
先生為國舉賢,不遺餘力,不愧為毛澤東的恩師。
楊昌濟先生病逝之時,毛澤東因“驅張運動”正在北京,自然盡力幫助料理恩師的後事。1月25日上午8時,楊昌濟先生追悼會在宣武門外法源寺舉行。2月中旬,楊昌濟先生的靈柩在其夫人向振熙、兒子楊開智、女兒楊開慧等人的護送下,離開了北京,返回湖南長沙板倉。先生魂歸故里,其家人也從此離開了豆腐池9號的“板倉楊寓”。
楊昌濟(1871-1920),哲學家,教育家,字懷忠,號華生,晚年又號板倉老人,湖南長沙人。
楊昌濟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跟隨父親讀書,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中邑庠生,即:秀才。後曾多次赴鄉試,皆未中舉人,功名止於秀才。光緒二十四年,楊昌濟在嶽麓書院讀書之時,積極投身於湖南維新運動,參加南學會和不纏足會等;戊戌變法失敗後,隱居在鄉村,以教書為業。光緒二十九年,楊昌濟入弘文學校速成師範科,後轉入普通科,結業後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宣統元年(1909年),楊昌濟又考入英國愛丁堡大學文科,專修哲學;1912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後赴法國考察教育。
1912年春,楊昌濟回國,先後在湖南高等師範學校、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第一師範學校、湖南商業學校、第一中等學校任教。
1917年,章士釗出任北京大學教授,向校長蔡元培舉薦楊昌濟,楊昌濟應聘任北京大學文科哲學教授,講授論理學。1919年,楊昌濟與同人發起組織北大哲學研究會,著有《治生篇》、《勸學篇》、《倫理學之根本問題》、《各種倫理主義之略述及概評等》。
楊昌濟與毛澤東的師生之誼始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毛澤東回憶:“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員是楊昌濟,他是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後來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他教倫理學,是個唯心主義者,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對自己的倫理學有強烈信仰,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於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響之下,讀了蔡元培譯的一本倫理學的書。我受到這本書的啟發,寫了一篇題為《心之力》的文章。那時我是一個唯心主義者,楊昌濟老師從他的唯心主義觀點出發,高度讚賞我的那篇文章。他給了我一百分。”
毛澤東稱讚他的這位老師“弘通廣大,最所佩服”;楊昌濟評價他的這位學生“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
後來,他們都離開了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師生之誼不但繼續保留,而且得到升華。1918年8月,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最初的落腳點便是豆腐池的“板倉楊寓”;楊昌濟又把毛澤東介紹給李大釗,使毛澤東成了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助理員,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領地。毛澤東回憶:“在那些來閱覽的人當中,我認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運動頭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羅家倫等,我對他們極有興趣……我參加了哲學會和新聞學會,為的是能夠在北大旁聽。”
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雖然只有近八個月的時間,但古都北京給他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北海上還結著堅凍的時候,我看到了潔白的梅花盛開。我看到楊柳倒垂在北海上,枝頭懸掛著晶瑩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詩人岑參詠北海冬樹掛珠的詩句:‘千樹萬樹梨花開’。北京數不盡的樹木激起了我的驚嘆和讚美。”“也是在這裡,我遇見而且愛上了楊開慧。”
1920年冬,毛澤東、楊開慧喜結連理。
楊昌濟先生作為教育家,應該為培養出“千古驕楊”的女兒和“世紀偉人”的學生而含笑九泉,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