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斯盛(1851~1908年),號錦春,青墩人。幼喪父母,家貧習泥工,年十三往滬。光緒中,上海江海北關建榷署,因款式新穎,群匠愕卻,無人敢承擔,斯盛獨應之。工成後,大為西人嘆賞,於是業務日盛,家漸富裕。自憾失學,先在宗祠設義塾,並捐助至元堂義塾經費,及川沙國小開辦費。
生平
楊斯盛(1851年12月4日—1908年5月29日),字錦春,小名阿毛,上海
浦東蔡路青墩人。父母早亡,13歲去浦西謀生,學做泥水匠,勤奮好學,為人正直,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楊斯盛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由中國人辦的營造廠——楊瑞泰營造廠,成為近代建築史上的一個創舉。清光緒年間,楊斯盛承建外灘江海關北樓,一舉成名,時稱工界偉人、
營造泰斗、上海水木業公所領袖董事、浦東幫建築業的領袖。楊斯盛被人稱為“近代建築營造業的一代宗師”。
楊斯盛幼年遭失學之痛,壯年以琅琅誦讀為樂,晚年則立捐產興學之志。1905 年,他在《捐產興學啟》中說:“值此國步維艱,不可終日,聽名人言論,必以興教育為救國第一義。私念仆亦國民也,以區區家產,與其傳給子孫,使賢者損志,愚者益過,何如移作興學,完成我國民一份子之義務,且使子孫與被澤焉。”
為了興學,1904年,楊斯盛先在宗祠設義塾,將上海一所別墅改為廣明國小,翌年,增設廣明師範講習所。並在浦東六里橋購地40 余畝,興建浦東中學。1906年正月開工,由黃炎培設計、楊公親自監督,同年十二月,校舍竣工,教學設施堪稱滬一流,所聘辦學人才亦是一流,李平書、黃炎培、秦錫田、陸家驥、張伯初等出任校董。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造福桑梓,他又相繼在蔡路創辦浦東中學第二附屬國小、在合慶創辦浦東中學第三附屬國小。秉承遺訓,浦東中學校董會和其家屬,又繼續創辦了斯盛國小和斯盛中學。為了讓更多的貧苦大眾接受教育和傳播革命思想,組織教師和學生開辦了浦東中學夜校。
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正月二十四(1907年3月8日)
浦東中學正式開學,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二月初八(1907年3月21日),楊斯盛提出“勤樸”校訓作為辦學宗旨,他說:第一是勤,學生是中國的主人翁,擔當中國未來的一切事業,要有精神和體魄上的擔當,全看我們能不能勤,不勤就永遠沒有希望。第二是朴,繁華奢侈,是朴的反面,凡是貪享受,愛繁華的人,永遠沒有希望。人心不能兩用,自古成就事業者,不管做學問,還是從事實業的,無不專心致志。
楊公捐產興學的目的:一是為國造就科學人才,以達“教育救國”振興中華之目的;二是為浦東“鄉鄰子弟解決失學之苦”。
楊公一生勞累,身體多病,於1908年5月29日在校內住所長逝。病重時還諄諄叮囑要設法改善教學設備,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的浦東子弟來校讀書。
儘管浦東中學是楊家的私產,先後投入30多萬兩銀子,但臨終前他立下遺囑:“楊氏子孫不得干涉校產校務”,以確保學校的獨立地位,使得學校能夠按照自身的要求發展。
著名學者胡適,對楊斯盛的人格和“毀家興學”之舉,十分讚賞。他在《四十自述》文集中,開卷第一篇就是《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胡適先生曾應邀為浦東中學題詞:“楊公發願為國家造人材,諸位同學應該發願把自己鑄造成器。”
概述
嚴家橋純用塞門德土(即今水泥),以鋼鐵為骨,其用材構造為中國首創之建築物,斯盛自出心裁,親往督工,未一月,以勞卒。楊斯盛毀家興學的事跡,人皆景仰,清學院唐景祟,於丙午(1906年)秋蒞滬視學,贈匾額,並奏請朝廷給獎。當部飭呈送事跡,嘉獎銜名時,楊謝而不復,可見其高尚精神。宣統二年(1910年)巡撫程德全又專摺奏獎。翌年,贈以鹽運使銜,宣付國史館立傳。民國初,地方人士鑄立銅像於
浦東中學,以為永久紀念。“十年動亂”之中,像被毀。粉碎“四人幫”後,像又重鑄,仍立於
浦東中學。
【又】《上海建築施工志·楊斯盛傳》(試寫稿)
成就
楊斯盛(1851~1908),字錦春,小名阿毛,上海川沙八團鄉青墩(現蔡路鄉)楊家宅人。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十三歲到上海習泥水匠技藝。先後在海關及西人住所從事房屋修建,熟悉西方近代建築技術。能操英語,識歐美人甚多,尤與英商公平洋行大班阿摩爾思關係密切,為其建造繅絲廠,積累資本。於1880年創設上海近代建築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性質的營造廠——楊瑞泰營造廠。
榮譽
楊以穎敏巧思稱著於同業。當時市場上有一批國外進口的窗戶玻璃,因尺寸比一般窗框設計縮小一圈,無人肯要,楊用廉價全部買下,在玻璃四周鑲一圈木邊,全部用到住宅工程上,大受業主歡迎。楊熱心幫助同業,為同業所敬重。王發記營造廠承建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為上海首幢安裝電梯的磚木結構房屋,建築難度高,楊毅然為王發記擔保,並幫其解決了地基傾斜的技術難題。1891年,英租界當局計畫翻造廟宇式的舊海關署屋,新海關為一幢三層建築,頂部有鐘樓,內部裝有熱水汀,為當時規模最大,式樣最新的西式房屋。招商投標訊息公布後,同行皆不敢應,獨楊一人應標,精心構築,於1893年落成,轟動滬上。英商愛爾德洋行慕名聘其為打樣間(建築設計)負責人。
任職
1894年至1895年間,楊主持重修“魯班殿”,並於1898年籌建水木工業公所,率先捐款,因同業意見不合,未能建成。1906年再度邀集同業,提出公所的宗旨:“訂同業之規則而和解其爭訟”,“給醫藥,施棺櫬”等,並請教育家黃炎培蒞會演說,意在公所下設立國小、藝徒學校,以培養建築人才。會上揚喘疾大作,邊喘邊說邊嘔血,同業大感動,集成開辦費二萬元。1908年3月28日,楊被推薦為水木工業公所領袖董事。
熱心於
楊熱心教育事業。1903年3月,捐款助黃炎培籌建川沙國小,兩人遂成莫逆之交。同年六月,黃因鼓吹民主思想,被清政府南匯知縣逮捕,楊花巨款將黃營救出獄,並資助黃東渡日本避難。楊還於1905年出資為在獄中遇難的資產階級革命家鄒容下葬。在教育救國的思想影響下,楊於1904年在公共租界梅白克路(今新昌路)創辦廣明國小、廣明師範講習所;次年在浦東六里橋購地64畝起建校舍,1907年落成開學,定名“私立浦東中學”,先後捐資二十餘萬兩銀子,幾乎傾盡全部家產。被人稱之“毀家興學”,“情事與武訓略同,而捐款且逾十倍,成績更遠過之”。江蘇省主管教育的官員來浦東中學視察,擬奏請獎勵,楊笑道:“辦學,乃以博青紫邪?”讓黃炎培婉言謝復。
楊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當時浦東地區一些土地占有者在重利誘惑下,爭以地售與洋商,沿浦洋棧林立,漸入內地,有識之士商議築路為界,限制洋商深入。清政府地方官竟借築路名義增收擺渡捐,激起民憤,楊即出面議止渡捐,並修築由洋涇至陸家渡的道路,計長十餘里,費用近萬金,皆募自同業而不取鄉民一文。1905年又捐巨款修築川沙海塘,清政府擬加褒獎,楊又謝而不復。
浦東嚴家橋垂圯,行人不便,楊此時已病重,仍出資六千元助建。橋身用剛傳入上海的水泥,而以鋼骨為骨幹建造,楊每日堅持前往工地指揮,不勝勞累,終於1908年4月30日逝世,享年57歲。次日,《申報》以《工界偉人逝世》為題刊載這一訊息。楊逝世後,清政府授以花翎運同銜、鹽運使銜,賜四品官及“皇封誥命”匾額,名列《清史稿》。辛亥革命起,黎元洪,袁世凱先後以大總統名義批令為楊鑄造銅像立於浦東中學校園內。
楊在經營營造廠期間,帶出一批高徒,如顧蘭洲(後自開顧蘭記營造廠)、趙增濤(後自開趙新記營造廠)、張來堂(後自開張蘭記營造廠)等等,他們形成了上海建築行業中舉足輕重的“浦東幫”,使浦東川沙成為上海建築人才薈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