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京

楊振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振京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
  • 職稱:研究員
人物經歷,學術成績,

人物經歷

楊振京,男,46歲,理學博士(後),研究員,河北行唐縣人,中共黨員,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第四紀信息黨支部書記、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副主任;
兼任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中國孢粉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套用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乾旱區地理》、《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編委,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獲得者。
1989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地球化學與勘查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7年研究生畢業於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專業孢粉藻類研究方向,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1年博士研究生畢業於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專業孢粉藻類研究方向,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1年12~2004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中心做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孢粉生態學方面的科研工作。
楊振京
楊振京
從事農業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環境工程、第四紀地質、化石孢粉及現代花粉套用等科研與生產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曾主持過河北省科委資助項目“花粉多糖的提取與套用研究”,骨幹參加地礦部部控項目“銀川平原農業生產基地地下水資源和環境地質綜合評價”課題之一“銀川盆地中更新世以來的孢粉組和與古環境變化”,地礦部九五基礎研究課題“第四紀地表巨變過程研究”等部控項目、行業基金、國家和地方自然科學基金。2000年以來主持河北省科委資助項目1項,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1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下水與工程重點開放實驗室專項資助項目1項,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908專項)子課題1項,骨幹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調項目3項。現正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新疆天山中段晚全新世以來氣候與植被變化的孢粉學研究”(40972212),中國地質調查局資助“中國柴達木盆地資源環境科學鑽探工程”項目子課題“南翼山—大浪灘晚新生代鑽孔剖面孢粉分析與環境變化研究”(1212010818057),骨幹參加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調工作項目“西北黃土堆積與中國古氣候變化”(1212010911048),“河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已發表論文(著)60餘篇(部)。
1995年榮獲同濟大學優秀研究生獎學金。2001年榮獲河北省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榮獲河北省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榮獲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006年榮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2006年度石家莊市百名優秀科技工作者。

學術成績

1.第四紀孢粉學研究領域
(1)嘗試套用模糊數學方法結合其它多種數值分析方法處理孢粉資料,定性、半定量地恢復了銀川盆地中更新世以來的古氣候和古植被;
(2)運用空氣花粉、表土花粉和河流沖積物花粉組合相互之間的對比,建立了以燕山地區表土花粉為主的花粉-氣候回響面模型,並套用其定量重建了燕山地區5000aB.P.以來的古氣候,認識到不同空間尺度的回響面模型反映的是不同空間尺度內的花粉與氣候關係的趨勢規律;
(3)通過孢粉分析確定了燕山地區遷安一帶在1600aB.P.左右開始人工大面積栽植板栗,700aB.P.左右開始種植水稻;
(4)利用灤河現代河流沖積物喬木植物花粉濃度、沉積速率和流域現代森林覆蓋率,結合河流沖積物孢粉剖面的喬木植物花粉濃度、沉積速率,定量地恢復了流域內古森林覆蓋率;
(5)選擇天山中段北坡代表性的垂直植被帶,研究了表土和空氣中的花粉組合與現代植被帶的關係,天山中段北坡氣候垂直活動給植被花粉帶造成了影響,進一步證實了山區上升氣流是把低海拔花粉向高海拔搬運的動力,空氣花粉組合特徵基本反映了50公里範圍內植被的狀況。
(6)在黃土高原,建立了從南部的太白山到北部毛烏素沙漠邊緣內蒙古新街的表土孢粉與植被的定量關係,套用Wapls模型,結合研究區氣象資料,建立了孢粉-氣候數量關係模型,套用建立的孢粉-氣候關係模型,結合高解析度的地層剖面孢粉分析求得了黃土高原地區晚更新世以來氣候變化的數值,定量地探討了這一時期黃土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的規律。
上述研究結果對於解釋第四紀孢粉組合、古環境重建和環境監測具有重要意義。
2.在花粉套用研究方面
對北方具代表性的玉米花粉和南方具代表性的茶花花粉進行試驗研究,先對花粉進行全面營養成分測試,而後將花粉用水浸泡→破壁→粗分離得粗多糖→分級分離→層析分離得純多糖,初步建立了花粉多糖提取分離工藝,將獲得的花粉多糖進行動物試驗,確定了花粉多糖對大鼠肺泡巨噬細胞腫瘤壞死因子的分泌及腹腔具噬細胞白細胞介素6的分泌具有調節作用。該項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國花粉營養學和花粉醫療的研究,而且為我國北方和南方最為廣泛的玉米和茶花花粉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3.在生態建設與農業地質研究方面
從生態農業地質環境和恢復生態學的原理入手,根據寧夏南部地區社會經濟狀況、發展階段及立地條件,提出了適宜於該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設模式:分別建立以川地為主的高效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在5°≤坡度≤15°的坡地上,建立經濟林園藝化管理的農果複合型生態農業建設模式或以果樹豐產及產業化為主的農果複合型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在15°≤坡度≤25°的坡地上,建設以草灌和畜牧業林木型生態農業模式;在坡度≥25°的坡地及荒山禿嶺上建設林草、林灌和草灌相互結合生態模式,實施封山育林模式。有利於當地農、林、牧業的協調發展,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