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職能
組織宗旨
水環所以“開展水工環地質研究,促進地質科技發展”為宗旨,結合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事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開發利用和水環境保護的理論與技術研究,重視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研究工作,推動水工環學科創新體系建設;重點研究和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帶普遍性、關鍵性、戰略性、公益性和區域性的水工環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在區域水循環、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水文地質、黃土與全球變化、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下水微生態學等分支學科和專業編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為國土資源開發、整治、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該所建立了實力雄厚的科技開發隊伍,持有國家甲級環境影響評價證書、甲級工程勘察證書、甲級環境工程設計證書、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證書、甲級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等有關資質證書。
經過50多年的積累與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水工環科學技術優勢,先後承擔和完成了國家、省部級項目和重大科研攻關項目1000多項,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有200多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省部級科研成果獎。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先後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聯繫,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主辦或承辦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培訓和野外地質旅行考察,國際交往和國內學術交流活動日益加強。
研究領域
從事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理論和技術研究,開展環境地質研究工作,推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學科創新體系建設和地質調查技術支撐體系建設。
科研領域
| 研究方向
|
多尺度水循環、水資源形成演化和可持續發展 | 不同尺度水循環與水資源形成演化理論 |
人類活動影響地下水及其生態效應 |
地下水資源評價、潛力評估與含水層保護理論 |
包氣帶及特殊水形成運移規律與開發利用途徑 |
地下水污染控制與地下水生態學 |
水文地球化學與人類生存環境 |
地下水-生態-經濟耦合數值模型 |
內陸盆地地下水合理利用與水土資源保護 |
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 |
地下水資源戰略研究 |
人類工程活動與生態地質環境互饋機制與協調 | 重大工程活動的生態環境影響 |
特殊土的工程性質與環境問題 |
礦山水文地質與礦山環境保護 |
農業生態地質 |
城市地質與城市化的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 |
固體廢棄物地質處置 |
區域地質環境演化及層圈相互作用過程 | 第四紀立典研究與全球變化對比 |
黃土高原環境演化與黃土套用問題研究 |
黃河流域環境演化及重大環境地質問題研究 |
區域水土生態系統脆弱性與荒漠化防治 |
地質災害發生機理與防治理論 |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重要技術研究開發與套用 | 水文地質試驗觀測新技術方法 |
地下水勘查新理論與新方法 |
地質災害監測、評價理論與套用技術 |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信息標準化與空間分析系統 |
主要任務
以地下水及其相關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科研與調查相融合,建設好四方面隊伍:建設一支精幹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社會公益性科技創新隊伍,成為國家和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 建設一支裝備精良、能打硬仗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調查研究隊伍。構建一個可長期運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高新技術支撐、集野外觀測試驗、測試分析與室內模擬、綜合信息集成與網路服務於一體的技術平台。建設一支人員精幹,管理高效,服務優良的地調科研管理隊伍.依靠自身技術優勢和成果轉化占領市場、實現獨立經營的技術開發隊伍。 最終,建成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領域地質調查和套用基礎研究,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公益性地質調查科研機構。以滿足國家和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
開展和承擔的主要任務:
開展多種尺度水循環系統演化規律-環境效應,以及地下水質量變化機理、改良技術、生態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開展地下水資源評價理論,特別是乾旱區地下水系統理論研究。承擔全國性及跨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地下水潛力調查的技術研究、資料匯總與實際調查評價工作。開展地下水水質保護調查與工程示範。開展水-土-生態相互作用研究,發展我國生態地質學理論體系。開展全國性及跨區域水土資源利用保護,特別是區域性土壤侵蝕、沙漠化、鹽鹼化等荒漠化危害的調查研究和工程示範。針對地下水的不同賦存條件,研究相應的地下水勘查新理論、新方法。開展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察開發技術系統研製-綜合套用工作。研究崩、滑、流等地質災害的有效勘查、監測、防治理論與方法。承擔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技術系統研究與示範套用工作。開展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繼續開展具有我國特色的黃土研究。承擔第四紀地質調查和研究任務。發揮綜合技術優勢。
承擔水工環重點工程應急項目的會戰、攻堅和示範服務。承擔水工環地質領域調查研究數據信息及情報的匯集、管理、分析套用工作,開展專業工作信息化研究,發揮專業數據處理中心的作用。承擔全國性和跨區域水工環綜合編圖和區域調查總結工作,參與編制水工環地質調查規劃、計畫,參與制定專業調查標準和規範。承擔水工環地質專業測試分析工作,從事相關專業測試分析標準物質和標準方法研究及專業測試儀器合作研製與開發,發揮專業測試中心的作用。
組織結構
現任領導
所長:石建省,研究員
副所長:張永波,研究員
張兆吉,研究員
李援生,高級會計師
紀委書記:張民福,高級工程師
歷屆領導
所領導的變化(起止時間) | 行政領導 | 黨委 |
所長 | 副 所 長 | 書 記 | 副書記 |
1956-1964年 | 張更生 | | | |
1957年1月 | | 古德振 | | |
1958-1961年 | | 王大純 | | |
1961-1962年 | 劉鵬飛(室主任) | 邢若均 胡海濤(副主任) | | |
1964-1967年 | 楊采衡 | 劉鵬飛 | | |
1967-1977年 | 劉裕延(革委會主任) | 吳興禮 鄧大梧 陳家森(副主任) | | |
1973-1977年 | | | 張伯章 | 劉鵬飛陳家森 |
1977-1983年 | 張子揚(革委會主任) | 魏砥卿 劉潤生(革委會副主任) | 張子揚(代理) | 魏砥卿劉潤生
|
1978年5月 | 張宗祜(總工程師) | | | |
1981年3月 | 張宗祜(負責人) | | | |
1982-1987年 | 張宗祜 | | | |
1983-1987年 | 張宗祜 | 任福弘 董鳳岐 | 張宗祜(兼) | 凌澤民 |
1987-1989年 | 任福弘 張宗祜(名譽所長) | 凌澤民 董鳳岐 費 瑾 | 凌澤民 | |
1989-1997年 | 費瑾 | 董鳳岐 | | |
1990年9月 | | 朱向榮 | 費瑾(兼) | |
1992年11月 | | | | 燕常青 韓書金(紀委書記) |
1996年6月 | | 黃志興 | | |
1997年11月 | 黃志興(主持工作) | 石建省 | | |
2000年4月 | 黃志興 | 韓子夜、石建省 | 燕常青 | 黃志興 |
2003年11月 | | 張發旺 | | |
機構編制
水環所職工總數為503人,其中在職職工291人,離退休人員212人,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在職科研人員中高級研究人員84人,中級研究人員111人,初級研究人員68人。
機構設定
水環所設有12個專業研究室、4個科研保障中心。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礦泉水及環境監測中心、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氣候變化與地下水研究中心)、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野外試驗研究基地設在所內。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均設在所內。
綜合管理部門 辦公室財務處科學技術處(項目管理處) 人事教育處(安全生產處) 黨委辦公室(工會) 監察審計處 條件保障處 成果轉化辦公室 | 技術業務部門 區域水文地質研究室 生態水文地質研究室 污染水文地質研究室 地熱資源研究室 城市地質與礦山環境研究室 第四紀地質與黃土研究室 信息與編圖研究中心 技術方法研究中心
| 其他部門(服務) 後勤服務中心 離退休管理處
| 中國地質協會掛靠機構 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 中國地質學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 中國地質學會地熱專業委員會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IAH)及IAH中國國家委員會 河北省礦泉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