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巨源(宋代名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巨源(約1176—1207年),字子淵,利州昭化(今四川省廣元西南)人,祖籍在成都。享年三十一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巨源
  • 別名:子淵
  • 出生地:利州昭化(今四川省廣元西南)
  • 逝世日期:1207年
抗金名將,《宋史·楊巨源傳》,

抗金名將

楊巨源(?—1207年),祖籍成都。開禧三年(1207年)正月,南宋叛將吳曦,為四川宣撫副使,兼陝西、河東招撫使,按兵不動,獻關外階、成、和、鳳四州地於金,求金封蜀王。並遣將利吉引金兵入鳳州,僭王位於興州,議行削髮左祍之令,統軍十萬沿嘉陵江而下,聲言約金兵夾擊襄陽。嘉陵土豪首領郭靖和當地百姓卻不願降金,投江自殺。楊巨源與安丙李好義等密謀,巨源、好義乘夜率勇士七十人斧門而入,殺吳曦,裂其屍。
楊巨源又與李好義共商大計。李好義指出楊巨源與安丙商議的計畫欠妥,“彼出則齪巷,從衛且千人,事必難濟”,應改在吳曦“熟食節(寒食節)祭東園”時殺吳曦。於是楊巨源假造聖旨,倒蓋合江倉印,這樣即使事情敗露,也與安丙無關。以後又恐日久事泄,決定提前於二月的最後一天進行。李好義遂約敢勇軍士李貴和與李貴關係密切的李彪張淵陳立劉虎張海等人,以及吳曦親衛軍黃術趙亮吳政等低級軍官及軍士74人,加上李好義的弟兄李好古、李好仁、李好問、妹夫楊君玉等親屬,後又有祿褘所率軍士10人,共百餘人。在李好義的率領下,黎明前衝進吳曦內宮。李好義宣稱是奉密詔來殺吳曦,楊巨源也騎馬趕來宣布密詔。吳曦的親衛兵遂放下武器逃走,李貴首先沖入吳曦的臥室,“手執其髻,舉刃中曦頰,曦素勇有力,撲貴仆於地不能起”。李好義急忙命王換連砍吳曦的腰二斧,吳曦因痛鬆手,李貴遂乘機砍下吳曦首級。
此次平叛有功,李好義自成忠郎特升轉承宣使,李貴特升補授武功大夫團練使銜,楊巨源升補為朝奉郎、通判差遣,任宣撫使司參議官。李好古等無官的授官,有官的升官,並都賞賜錢物。根本沒有參加平叛,僅僅是事前與聞其事,而持觀望態度的安丙,卻竊據首功,升任興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撫使兼四川宣撫副使,並享受執政官的禮遇。在平叛的獎諭詔書中,竟然對積極策劃者楊巨源隻字未提。而與平叛毫無關係,且“誅曦之日不肯拜詔”的吳曦黨羽、踏白軍統制王喜,卻被說成是“謀戮逆曦,備罄忠勞”,不僅特升轉為節度使,還被任命為興州諸軍都統制要職。這使楊巨源以賞不酬功,心頗不平。因而想向朝廷直接申報自己在平叛中的功勞。楊巨源在給劉光祖的信中,記述了當初策劃誅殺吳曦時,安丙的“酬答之語”,並刻印傳布。安撫副使安丙害怕暴露他當初持觀望態度,以及他申報的平叛情形不實的情況,就以楊巨源“自負倡義之功,陰欲除之”。六月,授命彭輅逮捕楊巨源,押送閬州(今閬中)獄。押解至大安(今陝西省略陽南)時,楊巨源被殺害於途中,而安丙卻以自殺上報。楊巨源的被害,引起“軍情叵測”,安丙“以人情洶洶,封章求免”。南宋朝廷雖未罷安丙安撫副使之職,但因此另派劉甲出任四川安撫使,以穩定人心。後有李珙訟其冤於朝,嘉定六年(1213年),為楊巨源立褒忠廟。嘉熙元年(1237年)又賜謚忠愍

《宋史·楊巨源傳》

楊巨源字子淵,其先成都人。父信臣,客益昌,因家焉。巨源倜儻有大志,善騎射,涉獵諸子百家之書。應進士不中,武舉又不中。劉光祖見而異之,薦之總領錢糧陳曄,以右職舉為鳳州堡子原倉官,馳騁射獵,傾財養士,沿邊忠義,鹹服其才。分差魚關糧料院,移監興州合江贍軍倉。
吳曦叛,巨源陰有討賊志,結義士三百人,給其錢糧。有游奕軍統領張林者,力能挽兩石弓,隊將朱邦寧身長六尺,勇力過人,皆為曦所忌,雖屢戰有功亦不加賞,林等憾之。時林在罝口,邦寧在合江,巨源因與深相締結,並集忠義人朱福陳安、傅檜之徒。
曦脅安丙為丞相長史,丙稱疾,眉士程夢錫見丙,丙嘆曰:“世事如此,世無豪傑!”夢錫因及巨源之謀。丙曰:“肯見我乎?”乃囑夢錫以書致巨源,延之臥所。巨源曰:“先生而為逆賊丞相長史耶?”丙號哭曰:“目前兵將,我所知,不能奮起。必得豪傑,乃滅此賊,則丙無復憂。”巨源曰:“先生之意決乎?”丙指天誓曰:“若誅此賊,雖死為忠鬼,夫復何恨!”巨源大喜,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
當是時,李好義、好問亦結李貴、楊君玉、李坤辰凡數十人,坤辰邀巨源與好義會。巨源又大喜曰:“吾與安長史議以三月六日邀曦謁廟,合勇士刺之。”好義曰:“彼出則齪巷,從衛且千人,事必難濟。聞熟食日祭東園,圖之此其時也。”巨源然之。好義願一見長史以為信。巨源曰:“吾今先為長史言之,來日偽宮,令長史問君先世是已。”巨源以告丙,明日,好義在偽宮見丙,揖之。丙曰:“鄉與尊父同僚,楊省乾盛談才略,旦夕以職事相委。”其謀乃決。
君玉先屬其鄉人白子申擬詔,文不雅馴,巨源更為之,例用合江倉朱記。巨源、好義憂事浸泄,遂以二月乙亥未明,好義率其徒入偽宮,巨源持詔乘馬,自稱奉使,入內戶,曦啟戶欲逸,李貴執殺之。衛者始拒斗,聞有詔皆卻。巨源、好義迎丙宣詔,以曦首徇。三軍推丙權四川宣撫使,巨源權參贊軍事。丙奏功於朝,以巨源第一,詔補承事郎。
巨源謂丙曰:“曦死,賊膽以破,關外四州為蜀要害,盍乘勢復取。”好義亦以為言。丙慮軍無見糧,巨源力言四州不取,必有後患,自請為隨軍措置糧運。於是分遣好義復西和州,張林、李簡復成州,劉昌國復階州,孫忠銳復散關。俄詔巨源轉朝奉郎,與通判差譴,兼四川宣撫使司參議官。丙素惡忠銳,聞忠銳失守散關,檄其還,欲廢之,先命巨源偕邦寧以沔兵二千策應。巨源至鳳州,因忠銳出迎,伏壯士於幕後,突出斬之,並其子揆。丙遂以忠銳附偽賀表聞於朝,且待罪。
先是,獎諭誅叛詔書至沔州,巨源謂人曰:“詔命一字不及巨源,疑有以蔽其功者。”俄報王喜授節度使,巨源彌不平。時趙彥吶以在夔誅祿禧得州通判,巨源曰:“殺祿禧與通判,殺吳曦亦與通判耶?”以啟謝丙曰:“飛矢以下聊城,深慕魯仲連之高誼;解印而去彭澤,庶幾陶靖節之清風。”又遣訴功於朝,而從興元都統制彭輅乞書遺韓侂胄,輅陽許而陰以白丙。或言巨源與其徒米福、車彥威謀為亂,丙命喜鞫之,福、彥威皆抵罪。正將陳安復告巨源結死士入關,欲焚沔州州治,俟丙出則殺之。丙積前事,因欲去巨源,然未有以發也。
會巨源在鳳州以檄書遺金鳳翔都統使,其辭若用間者,且自稱宣撫副使而以參議官印印之。金以檄至丙。巨源方與金戰,敗於長橋,丙乃移書召巨源,巨源疑焉。有梁泉主簿高岳成者,巨源薦為隨軍撥運,來見巨源,贊其歸,巨源信之。
時輅已至沔,六月壬申,巨源還幕府,丙密命輅收巨源。巨源殊不知,以為謁己也,語畢,輅起,巨源送之賓次。武士就挽其裾,巨源猶叱之,則已為驅至庭下。巨源大呼曰:“我何罪?”丙隔屏遣人謂之曰:“若為詐稱宣撫副使?”命械送閬州獄。巨源曰:“我一時用間,異時必有為我明其事。”丙餉以餚酒,巨源曰:“一身無愧,死且無憾;惟有妹未嫁,宣撫念之。”癸酉,巨源舟抵大安龍尾灘,將校樊世顯者呼於岸,巨源知將見殺,指其地而語之曰:“此好一片葬地。”世顯曰:“安有是?”舟行數步,謂曰:“宣參久渴,莫進杯酒?”巨源辭以不飲。又曰:“宣參荷械已久,盍少蘇?”巨源未及答,左右遽取利刀斷其頭,不絕者逾寸,遂以巨源自殪聞宣撫司。後數日,丙命瘞之。
巨源死,忠義之士為之扼腕,聞者流涕,劍外士人張伯威為文以吊,其辭尤悲判。巨源之屬吏也,李壁在政府,聞之曰:“嘻,巨源其死矣!”丙以人情洶洶,封章求免。楊輔亦謂丙殺巨源必召變,請以劉甲代之。初,巨源與好義結官軍,而丙密為反正之計,各未相知,合巨源於好義者李坤辰,而合好義於丙者巨源也。巨源遺光祖書,述丙酬答之語,鋟梓競傳之,丙已弗樂,浸潤不已,積成此禍。
成忠郎李珙投軌,獻所作《巨源傳》為之訟冤,朝廷亦念其功,賜廟褒忠,贈寶謨閣待制,官其二子。制置使崔與之請官給其葬,加贈寶謨閣直學士、太中大夫。嘉熙元年,理宗特賜謚忠愍。子履正終大理卿、四川制置副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