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岸森

楊岸森

楊岸森,男,42歲,九龍坡區第一中醫院主任中醫師、重慶市首批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九龍坡區有突出貢獻專家、名中醫、學科帶頭人、專家組組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岸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綿陽
  • 出生日期:1969年1月
  • 職業:中醫師
  • 畢業院校:成都中醫藥大學
  • 代表作品:《新編溫病學歌要》
簡介,人物生平,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一、在遵經崇古的基礎上靈活變通,二、主張運用合方,三、證隨法出中西合參,四、腦科疾病,重視痰和瘀,

簡介

楊岸森,男,42歲,九龍坡區第一中醫院主任中醫師、重慶市首批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九龍坡區有突出貢獻專家、名中醫、學科帶頭人、專家組組長。

人物生平

1969年1月出生於四川綿陽的中醫世家,父親是當地名中醫。1988年考入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系針灸(推拿)專業,在校期間任《中醫學與辨證法》雜誌副主編,1993年畢業獲醫學學士學位。工作後,又跟隨重慶名醫尹志美先生學習中醫內科臨床兩年,深得老師真傳。2003年春季學期被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聘為兼職講師,講授《針灸治療學》,深受學生及學院好評,主研的市級科研項目《尹志美中醫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研究》獲2007年度重慶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成果三等獎。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業績與小傳載入《世界優秀醫學專家與人才名典》,與家父合著出版《新編溫病學歌要》等專著三部。擅長中醫中藥治療內、婦、外、兒、五官各科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症,尤其對氣管炎、黃疸性肝炎、膽囊炎、糖尿病、結石、消化道潰瘍、小兒咳嗽、厭食、高熱、痛經、月經不調、白帶異常、更年期綜合症、失眠、肩周炎、坐骨神經痛、面神經炎、頑固性頭痛以及高血壓、心臟病、中風后遺症等心腦血管疾病有顯著療效。

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

一、在遵經崇古的基礎上靈活變通

楊岸森認為,學習中醫,一定要知道源流,源就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里的理論觀點和治病方法,如果不從這些正統經典入手,那么就不是地道的中醫;流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中醫學術並完善其理論的各個朝代的醫家及其專著。在經典處方及藥物特殊配伍上都嚴格按照古人所制定的比例,比如滑石、甘草組成的六一散,其比例一定是6:1,由黃芪、當歸組成的當歸補血湯比例一定是5:1,臨床上使用佐金丸黃連和吳茱萸的比例一定是3:1。楊氏又認為醫學是發展的而不是僵死的,所以在臨床上還應該根據時代的前進和疾病譜的變化而變化,常常運用時方和經驗方治療疾病,比如用乳沒消毒飲治療各型牙病,靈活變通創楊氏新加麻仁丸治療便秘,麻仁丸是熱秘和腸燥便秘的常用經典方劑,其作用是清熱潤腸。但臨床上使用效果並不理想。鑒於此,楊氏在臨床上根據氣機的升降出入理論在其原方的基礎上加:黨參、黃芪、當歸、升麻、木香、檳榔而組成楊氏新加麻仁丸。方解:麻仁丸整方潤腸通便。加黨參、黃芪、當歸以補氣血,而增加腸胃推動之力。當歸有潤腸作用,升麻劑量宜少3-5g。其作用是欲使大便下降必以少許升藥提之。木香、榔片降氣而推大便下行,臨床使用效果非常滿意,老少均宜。
楊岸森

二、主張運用合方

楊岸森認為有些經典處方藥味少,治療效果單一,力量不強,所以在臨床上主張用2至3個經方組合在一起治療比較典型的內科雜病,比如用小柴胡湯合桂枝湯及玉屏風散治療虛人感冒,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從補腎疏肝入手用知柏地黃丸合丹梔逍遙散治療更年期綜合徵發熱,用小柴胡湯合藿香正氣散治療外科手術後病人不想吃東西、恢復差等等。

三、證隨法出中西合參

楊岸森認為一個好的臨床中醫師,一定要有紮實的西醫學基礎理論,這樣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做到心中有數。比如我們在臨床上看到有的患者就是表現為單純的轉氨酶增高,肝功能不正常,而用中醫的四診卻沒有陽性發現,那我們的治療一定要遵從《黃帝內經》雲“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於是用柴芍六君湯加味肝脾同調,不正常的肝功能很快就恢復正常。還有臨床上經常遇到剛生小孩的孕婦乳房脹痛,乳汁不通,大人小孩都著急,用吸奶器和成人吸等很多方法均不奏效的情況下。楊氏自創銀翹通乳湯治療,屢用屢效,效果非常理想。藥物組成:黨參、黃芪、當歸、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穿山甲、通草、木通、王不留行、路路通和甘草。楊氏根據現代醫學理論認為乳汁不通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是營養不足,乳汁產生不夠;其二是乳汁量夠,但乳道堵塞不通;其三併發症是容易導致乳癰。針對這三個因素,用黨參、黃芪、當歸補益氣血,解決營養不足,乳汁產生不夠的問題,用穿山甲、通草、木通、王不留行、路路通解決乳道堵塞不通的問題,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來解決可能形成的乳癰。銀翹通乳湯就很好體現了中西醫融會貫通而產生的神奇療效。

四、腦科疾病,重視痰和瘀

腦科疾病如眩暈、腦梗塞、腦出血等。都屬於中醫的中風範疇,其治療方法和中風一致,對於中風的中醫治療,辨證治療原則:中經絡以平肝熄風、化痰通絡為主。痰瘀交阻者,佐以活血化瘀。中臟腑者,閉證當以熄風清火、通腑泄熱、祛瘀豁痰開竅為主;脫證宜救陰回陽固脫。若閉證開始轉為脫證之時,可閉、脫治療互相參用。如昏迷漸醒,閉、脫症狀緩解,可根據病情,標本同治,如平肝熄風、清熱化痰,同時滋養肝腎或補氣養血。所選用的傳統中醫方劑大秦艽湯、鎮肝熄風湯、羚羊角湯、滌痰湯、參附湯合生脈飲、補陽還五湯、地黃飲子和牽正散等經典名方。
中風的治療難點有二:一是如何讓處於昏迷中的患者儘快甦醒進行康復治療,二是如何讓偏癱的患病肢體的肌力迅速提高。楊氏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儘量早地使用活血化瘀、豁痰開竅和補氣養血,非常重視痰、瘀這兩個中風患者最重要的病理產物的清除。常見的方法1、在病人處於昏迷狀態時,儘早用清熱化痰湯加鬱金、血竭、澤蘭、水蛭、三七粉等中藥湯劑從胃管打入,實踐證明可以明顯縮短患者昏迷的時間。2、患者甦醒後的中風后遺症主要存在肢體痿軟無力,主張使用大劑量的黃芪,在單劑中藥里從60g一直到240g,這有助於患肢肌力的恢復。3、儘快使用針灸推拿等一系列的中醫康復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