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東(創業指導專家)

楊尚東(創業指導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尚東,男,原名楊年東,祖籍廣東,現居北京,企業文化專家和創業指導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尚東
  • 別名楊年東
  • 職業:企業文化專家和創業指導專家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 祖籍:廣東
  • 現居:北京
  • 性別:男
人物介紹,參股企業,社會兼職,諮詢案例,個人作品,創業觀點,採訪報導,

人物介紹

楊尚東,男,原名楊年東,祖籍廣東,現居北京,企業文化專家和創業指導專家。北大心理學碩士、在讀博士、創業導師、企業文化專家。在四次創業三次失敗的背後,先後為全國近3000名準創業者提供過創業相關的諮詢服務;價值中國AIESEC計畫青年領袖導師、首屆價值中國最具影響力百強專家、中國企業文化專委會企業文化專家。
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主修企業管理和套用心理學專業,具有良好的企業管理方面理論知識底蘊,擅長於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諮詢等智業領域。從2007年起,一直擔任華夏慧仁諮詢機構董事局主席、跑爾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北京瀚百堂中醫研究院董事兼院長等職務,工作重點是主持股東大會和召集、主持董事會會議;召集和主持公司管理委員會議;組織討論和決定公司的發展規劃、經營方針、年度計畫有及日常經營工作中的重大事項;檢查董事會決議的實施情況,並向董事會提出報告;提名公司總經理和其他高層管理人員的聘用、決定報酬、待遇以及解聘,並報董事會批准和備案;審查總經理提出的各項發展計畫及執行結果;定期審閱公司的財務報表和其他重要報表,全盤控制全公司系統的財務狀況等各項工作。
自2007年起,各種社會兼職為兩岸三地企業家聯合會副主席、香港華夏國際學院榮譽院長,以及中國企業文化研究院、新加坡盛華國際諮詢公司、國聯鼎盛公司等機構的高級諮詢師、價值中國網專欄作家。先後被評為或任命為首屆價值中國最具影響力100強專家、中國企業文化專委會企業文化專家、廣東民營企業服務線上企業文化專家和創業指導專家、中國創業輔導網創業輔導專家、企業景網戰略專家、中國行銷管理網特約專家、中鞋福建公司人力資源專家、才才網專家等。
具有豐富的市場銷售、項目策劃、經營管理,以及管理諮詢,如人力資源管理諮詢、企業文化諮詢等方面的從業經驗,先後擔任康偉集團大區經理、華夏電子公司副總經理、相當設計顧問公司策劃總監、家具與材料雜誌社采編與主編,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會市場總監、策劃總監和企業文化青年專家、八維集團總裁高級助理兼企業文化總監;在企業管理諮詢方面,先後為塔里木油田、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平原光電公司、河北太行公司、海墾集團、齊魯石化公司、八維育集團、山東交運集團、豐益肛腸醫院、聊城市人民醫院、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聊城市光明醫院、聊城市眼科研究所、聊城市婦幼保健醫院、淄博中醫院、淄川中醫院、張店中醫院、八維研修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等數十家單位提供過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品牌建設、團隊建設、商業策劃、管理培訓等服務。
擅於財經類的寫作,至今財經類文字作品200餘萬字,先後被企業文化雜誌、現代軍工報;央視網、人民網、網易、雅虎、搜狐財經等近500家媒體刊登或轉載。著作:《中國式青年創業100問》。

參股企業

北京瀚百堂中醫研究院董事兼院長、華夏慧仁諮詢機構董事局主席、華夏慧仁(北京)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董事兼董事長、跑爾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香港華夏國際學院董事兼榮譽院長、武夷山舶緣茶廠董事。

社會兼職

兩岸三地企業家聯合會副主席、國際創業家聯盟常務秘書長、國際健美健康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中醫藥國際交流促進會副秘書長、中國創業輔導網創業輔導專家、中鞋福建公司人力資源專家、中國行銷管理網特邀專家、全球品牌網行銷專家、廣東民企服務線上企業文化專家兼創業指導專家、企業管理網特邀專家、贏在學習線上領導學專家、價值中國網專欄作家、中國職業導師網職業導師、中國總裁培訓網高級講師等,以及中國企業文化研究院高級諮詢師、新加坡盛華國際諮詢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國聯鼎盛公司資深諮詢師、八維集團創業導師、國際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首屆價值中國最具影響力100強專家、中國共贏創業俱樂部創業英雄。

諮詢案例

先後為塔里木油田、平原光電、太行工業、海墾集團、齊魯石化、八維集團、山東交運、中國移動、光明醫院、聊城眼科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等數十家企業提供過管理諮詢服務。

個人作品

財經類文字作品200餘萬字,先後被《企業文化》雜誌、現代軍工報;央視網、人民網、網易、雅虎、搜狐財經等近500家媒體刊登或轉載。著作:《中國式青年創業100問》(即將出版)。

創業觀點

★創業經驗來自於創業實踐,而創業真經來自於創業失敗(或挫折)背後所反思、總結及升華出來的教訓,這些教訓是創業財富的組成部分,也是創業者成為創業導師為更多創業者之路迷津的資本。所以,創業失敗(或挫折)並不全是壞事,關鍵在於是否從每次創業失敗或者挫折中反思和總結,並形成創成業、創好業的套路,也就是說要在竭盡全力後仍然不能取得創業成功(因為創成業、創好業是多種要素的集中),也要成為更多晚輩的創業導師。
★創業者的創業力並非以各渠道把創業資金融到手,而是如何促使已有創業資金迅速“生錢”,即“錢生錢、利滾利”。據哈佛大學市場行銷大師比得杜拉克調查研究表明,在所有創業企業(不含加盟類企業)當中,70%的企業會在1年內失敗,而另外的25%,將在往後6年內陸續倒閉,只有剩下不到5%的企業會實現成功。這些創業企業之所以那么“短命”,並不能簡單歸結於創業資金不足,實際上是創業者缺乏駕馭創業資金的能力和水平。
★做過了什麼,只表明經歷了什麼;做成了什麼,才是真正價值的體現。創業者能否獲得他人(包括風投、銀行等)更多的幫助,或者更多人的支持,關鍵在於自己做成了什麼,而非做過了什麼。然而,很多人卻把之前做過了什麼,當作向他人展示或炫耀的資本,由此,也往往被他人美名為“大忽悠”。所以,與其花時間和精力,甚至花錢去向他人展示或炫耀自己都做過了什麼,倒不如集中全部精力,專心、專注、專業地把一件事做成功。
★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事也自然做好了。做企業就是做人,做人的品質決定了創業的質量。如果做人很失敗,那么,業必然難以創成。所以,要做成事、創好業,首先要過好做人這一關。但怎樣才算做人合格?首先,對己要嚴以律己、認真負責、學習創新;其次,對人要誠實守信、寬容謙遜、心懷感恩;再次,對事要客觀公平、義利並舉、合作共贏;最後,對物要關心呵護、和合共生、共生共榮。如此,必能創好業。
★“求人不如求己。”是當今創業企業老闆們的共識。在自己企業還沒有做起來、搞出名堂來之前,與其花錢求他人幫忙,不如把這些錢和精力用在產品開發、業務拓展上。因為在你的“被利用價值”還不突出的時候,能幫上忙的人不會把視線投向你的,一切問題只能依靠自己硬著頭皮去解決。然而,一旦你做出了顯赫功績,天南海北的各路神仙就會不招自來,甚至會托關係來求你與其合作。所以,創業企業老闆花錢須花到刀刃上,搞出名堂來。
★選擇了創業就等於選擇了賽跑馬拉松。因為從創業選項到項目運轉的過程,至少需要經歷項目的調研、開發和驗證,市場的定位和開拓,商業模式的構建和成型,以及包括人力、財力、物力、關係等資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的過程,在這裡面必須挑戰耐力和來自各方的壓力,以及克服各項困難,同時還需保持一定的前進速度,所以,選擇和方向既然已定,要達成預期結果,必須保持“永不放棄”的精神,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大多數人的創業如同戀愛。第一次戀愛,因新鮮好奇,帶著探究神秘愛情的熱忱,兩個人走在了一起,在品嘗了磕磕碰碰的相處後,保鮮期一過,激情已退,最後幾乎都以性格不合等告別了初戀。帶著初戀所得的經驗及標準,又匆匆開始了第二次戀愛,儘管帶著經驗與對方共度磨合期,但過半數的人卻又因經濟實力等告吹戀愛。經歷兩次失敗戀愛之後,終於看透了愛情的真面目,隨之進入了蓄勢待發的階段,只有時機成熟了,才進行第三次戀愛。
★在自己沒有創業經歷的情況下,與其一開始就選擇參與經營管理的合伙人一起創業,倒不如自己先做,然後根據創業實際需要,逐步引進參與經營管理的合伙人。前者由於缺乏從創業實踐中習得的能力與經驗,且未真正鬧懂項目該怎么運轉及項目要正常還差什麼等,非但不能增加創業優勢,反而加速資源的內耗;後者由於自己先去做了,不但創業力得以提升,而且搞懂了怎么做及由誰去做等,足以駕馭創業團隊,所以,後者的成功率遠高於前者。
★創業如同賭博,賭注越大,風險越高;賭齡越高,賭癮越大。賭博的勝負不可知,創業的成敗也只可預料卻不可知。所以,創業只能在權衡自己可支配的資源優勢之後量力而行,切忌盲目下“賭注”。最好是用100%的能力,去做70%的事情;不要用70%的能力,去做100%的事情。然而大多數初次創業者幾乎都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往往會用70%的能力,去做100%的事情,因而,創業企業凶多吉少,企業失敗率遠高於存活率。
★在方向正確、路線確立的情況下,創業就是一種堅持,凡不言放棄、堅持到底,必能看到創業勝利的曙光。而且往往越是難以堅持下去時,越是離成功越近。基於創業幾乎都要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及強的成長之路,都要經歷市場錘鍊、競爭洗禮及時間考驗,凡急功近利、投機倒把者,都常因缺乏恆心和耐心而知難而退、半途而廢,終歸一事無成。所以,唯有正確堅持到底的創業者,才會知難而上,愈挫愈戰,愈奮愈進,終能功成名就。
★在踏上創業路之前,創業者的信心來源於對創業及其資源、項目、商業模式及團隊的認識、分析、判斷和展望;來源於對以往從業經驗和能力的認可;來源於親朋好友的鼓勵。但這自信心往往是感性而脆弱的,甚至是盲目的。隻身投入創業實踐中,就不難發現,理性而持久的自信力來源於一次又一次地戰勝創業困難,突破創業瓶頸;來源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產品或服務不斷贏得客戶的認同和購買;來源於在員工努力下,項目逐步運轉起來。
★之所以大多數合夥創業最終走上裂變結局,那是因為他們幾乎都以業務、股權、資金作為維繫合夥關係的核心紐帶,然而這三根紐帶是不穩定的,也是十分脆弱的,尤其是在重挫、危機、轉型等地震面前,更是不堪一擊,隨時面臨斷裂。即,合夥企業要保持良好而長期的合夥關係,就要發揮文化這根紐帶。雖說文化(包含宗旨、使命、願景、價值觀及精神)柔似水,卻是一根堅韌而持久的紐帶。因此,做好合夥企業必須軟實力和硬實力並駕齊驅。
★創業企業是先有人才後得資金,還是先有資金後得人才?這個問題如同“是先有雞後有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一樣深奧。縱觀中國企業界,凡社會公認較為成功的企業幾乎都是走了“先有人才後得資金”的套路,只不過是各自方式不同而已,譬如,馬雲與阿里巴巴、李彥宏與百度等都是先有了創業團隊,自己先做,然後才獲得風險投資或國家資金支持;黃光裕與國美、俞敏洪與新東方等都是先組建人才梯隊艱苦創業後賺得資金及融入更多資本。
★之所以都說創業很神聖,那是因為創業能使出身低微、學歷不高的人,翻身成為家財萬貫、功績顯赫的企業家;那是因為創業能使隨所欲為、忘恩負義的大款轉眼變成窮困潦倒、一無是處的廢物;那是因為成功的創業家身邊圍繞著一圈博古通今、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的才子。之所以都說創業很神秘,那是因為創業的艱難起步令大部分人望而生畏,而創業的豐碩成果卻又令人心神嚮往。不管神聖還是神秘,創業可讓人功成名就,也可讓人一事無成。
★按創業企業發展規律,創業可以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開墾期、播種期、培養期和收穫期。但70%左右的創業企業卻死在開墾期,其根源不在土壤,也不是人力、財力和物力不足,而是陷入了“光顧開墾而疏忽了播種”的死穴,從而導致墾了又荒、荒了又墾,終日難見開花結果。所以,英明的創業者總是邊開墾邊播種,收穫了一塊土地,繼而開拓另一塊土地。如此反覆,整片荒地變成樂綠野,無數種子結出了果實,最後才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初次創業者就像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弄潮兒,雖然方向已定,但腳下的路到底該怎么走,幾乎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覆;他們帶著困惑和迷茫,摸著石頭過河,在一次又一次的殘酷考驗之後,有的沉沒於河底,有的渡過了河。要渡過河,達到彼岸,創業者務必要有“先做學生,後做先生”的心態,轉變觀念,善於傾聽企業一線人員、下屬幹部及過來人的看法和意見,然後,總結、判斷、布局及施令,才能增強渡河的抗風險水平,提高成功率。
★榜樣就是力量。身為創業企業的將帥,若能處處以身示範,那么,指揮員工時,就能如同指揮自己的四肢和腦袋一樣運用自如;否則,一切指揮幾乎都會失靈,員工不是口頭爽快心理不痛快,就是不知怎么做,使得企業資源在這種做法中消耗掉。尤其是在企業陷入困境的時候,首先創業者必須身先士率,做好榜樣,堅決挺住,才能帶給員工要挺住的信心和保障;若在此情況下,創業者自己就先亂了陣腳,束手無策,那么,就會導致員工打退堂鼓。
★實踐是檢驗真經的唯一標準。創業這個事情,要講理論、講方法、講技巧,更要講實踐、講悟性、講經驗。非但創業理論與創業實踐之間存在差距,而且創業實踐之間還具有很大差別。頭頂一樣的藍天、腳踏一樣的大地,同樣的項目、同樣的起點,不一樣的創業者,創業結果總是千差萬別,甚至即便是創業者自己在不同階段的創業實踐成果,也會截然不同。這如同理論的射擊與實踐的射擊有差別,而且射擊實踐之中的瞄準與射中還不能劃等號。
★創業者須切記:創業企業是先有戰士而後才有幹部,即便被任命為幹部也需從戰士做起,否則整個企業不是人人為官,具體事務無人打理,就是基層不服領導。幹部應來自基層,服務於基層,而非一步空降一批幹部,這正如某將軍所說:是因為有了120多名戰士,需要建立一個連隊,才任命一個連長,絕不是因為你是一個連長的材料才給你招募120多名戰士。幹部首先是士兵的,是士兵的表率,是士兵的朋友,然後,你才能把士兵帶好。
★以優勝劣、以多勝少、以強勝弱等“優勝劣敗”,是自古以來,兵家不變的常理。然而,任何一個企業都需經歷一條從無到有、由小及大、由弱至強的道路,都需要自誕生日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生存、圖發展,甚至於規模化企業展開殘忍的搏鬥。若按照“兵家不變的原理”去操作,那么,創業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創業企業需要具有以劣對優或以弱對強的精神,以小搏大,揚長避短,化短為長,培養或創造優勢,創新發展。
★物理力學原理告訴人們,只要學會用力,把力用好,人生的軌跡就可以畫出美麗的弧度,平凡人生的高度、寬度、長度就會有光彩照人的非凡變化。企業能否從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企業競爭力;求職者能否從激烈的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學習力;創業者能否使得企業存活下去,關鍵在於創業力。這些既然都由“力”來決定,而“力”又由方向、大小和作用點三要素組成。那么,創業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點各是什麼?
★商場如戰場,兵貴神速。創業企業老闆要創成業、創好業,需要有軍人一樣的執行力和戰鬥力。軍人這種精神不僅在軍界裡值得稱讚,而且在企業界也同樣值得發揚。這正是在中國的企業家中,許多人都出身於人民軍隊的原因。據有關部門調查研究表明,在中國排名前500位的企業中,具有軍人背景的董事長、總裁、副總裁有200人之多。在美國有一種說法,最大最優秀的商學院,不是哈佛大學,不是史丹福大學,而是西點軍校。
★有錢不一定能創業,但創業不能沒有錢。創業資金來源的路徑很多,譬如,自有資金、合伙人資金、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實業家投資、政府創業基金、私募融資、創業板及親朋好友借貸資金等,關鍵在於如何利用好這些創業資金,以最小的投入使得項目在短時間裡運轉起來,以及產出最大化。如果這個關鍵點把握得好,努力爭取做成一些事情、創出一些成績,那么,創業企業必將獲得更多包括資金、人脈、科技、人才、政府等在內的資源支持。
★信念改變命運,精神改變面貌。創業精神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效益,但絕大多數創業企業卻跨在創業精神崩潰之後。創業精神若在,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企業活下去就有希望,即便倒在不可抗拒因素之下,創業者依然能東山再起、重振雄風。歷經一波三折的史玉柱從籌資四千元起家到風靡全國的富豪,然後隨巨人集團的崩盤,一夜間從富豪榜滑到負債榜,隨之蓄勢待發,忽如轉眼間又變成紅遍大江南北的創業英雄,靠的就是鍥而不捨的創業精神。
★大學生們若是為了逃避就業之難而選擇了去創業,那倒不如去選擇一份無薪或低薪的工作,因為相對創業來說,就業要容易得多了。連擇業之苦都經受不起,又何談能承受得了創業路上的酸甜苦辣鹹。若硬要如此去碰,則以做好創業失敗之後的打算為上策。因為這種毫無準備、單憑一時衝動而萌發的創業,不要說是在中國了,即便是在創業文化較為成熟的美國,其能存活下去的機率也只不過是1%左右,所以大學生創業是件好事,但要看好時機。
★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共識在溝通中達成,信任在溝通中建立。合夥創業企業在明確各自的權責利及建立一致認同的體制機制(尤其是獎懲制度)後,管理的重點工作就是溝通,這些溝通工作須從創業領頭人自己做起。所以,創業領頭人務必做到專心傾聽、善解人意及坦誠相待、用心溝通,常以服務員的角色為合伙人及基層提供優質服務,打開他們的心扉,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關心的溝通氛圍,把每個人的追求統一於實現企業目標之中。
★有了好項目,與其依靠風險投資或者通過投資公司融資,倒不如整合資源,發揮團隊優勢,白手起家,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因為可靠的風險投資和號稱“錢庫”的各大銀行,始終是堅持著“只盯緊強者,從不同情弱者”和“為富者助力,絕不扶貧”的原則,然而,市面上被美名為“滿目狼相”的林林總總的投資公司居多只會如何費盡心機去把融資者本來就十分緊張的資金融走。概而言之,創業企業在解決資金的道路上靠人不如靠己。
★從職業到創業,猶如從高中到大學之間有著一道門(即,高考),衝出門外者回看高中時代就會覺得,大學也只不過如此,高考並不可怕,高三是煎熬,更是充實。而鎖在門內者在無盡地嚮往大學的同時,也埋怨高三,更掩飾不住對高考的畏懼。二者雖都有著同樣的經歷,但看待這經歷的態度卻截然不同。都知道,要破門而出,除了需膽識和努力外,還需付出和智慧。所以,要衝出從職業到創業這道門也需打開從高三到大學那道門的“訣竅”。
★創業不是度假旅遊,而是開闢一條新路子,闖出一片新天地。方向既然已定,就不要畏懼山高路遠,就要勇敢接受途中的酸甜苦辣鹹的洗禮。若害怕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及堅持到底,倒不如選擇去度假旅遊。雖然創業和旅遊同樣經歷旅程,但是兩者的過程和結果卻有著天淵之別。創業者要達到成功彼岸,務必挑戰自我及礪練勇於負責、甘於付出、求真務實、永不言敗及激情開拓的做人做事的精神,同時,創業者所到達的彼岸肯定比旅遊者的精彩。
★創業不需任何藉口,但需要務實、負責、熱情及肯乾、善乾的精神。一切理由和藉口,只不過是創業者滿足自我安慰的需求而已,在解決創業企業所存在的各項問題中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會使得問題在其掩飾下變得更為嚴重,使得企業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等在“無盡的解釋”中白白浪費掉,使得企業貽誤發展契機。所以,創業者務必直面現實,敢於承責,正視問題,用心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需尋找各種理由來迴避問題、推卸責任。
★創業必須自信,但不能自負。很多創業企業中途夭折,並不是因為創業項目不可行,也不是因為資金斷流,而是因為創業者的自負所致。自負型創業者總以為自己什麼都能做,什麼都想去做,直至企業面臨崩盤時,才發覺雖然自己每一天都在忙碌,但是自始至終沒有做成一件事。創業者的自信固然重要,然而,自信過了頭,就是自負。要盤活創業企業,就要鎖定目標,集中優勢資源,專注執行,重點突破,然而這恰是自負型創業者天生的弱勢。
★創業成敗與所選擇的行業關係並不大,關鍵在於做什麼、怎么做、誰去做。如果長江實業集團董事長李嘉誠先生跳出房地產、金融等領域,直接操作教育行業,照樣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李嘉誠有錢。然而,李嘉誠在操縱“北京東方新天地”大型房產項目時,並沒有投入任何資金,反而,大陸各大銀行紛紛托關係找他洽談貸款事宜,結果是他藉助大陸銀行的資金圓滿建成了項目,並賺取了120多億元。
★創業者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就是創業企業的企業文化,也是創業企業所形成的工作氛圍的核心。它如同一根指揮棒,時刻影響著員工的工作思維、工作心態和工作方式,甚至言行舉止。若創業者做人做事的行為特質以消極、悲觀、被動、散漫、推卸、計較、粗心、敷衍、務虛等文化成分居多,則這種劣質文化將成為企業主流文化,而優質文化將被其逐步邊緣化,整個企業也將形成以其為導向的工作氛圍。所以,創業企業往往死在創業者的手裡。
★創業不是兒戲,而是需要承擔創業責任的。自創建始,創業者須把創業企業視為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須為其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承擔起責任,須為其健康成長掃除一切障礙,力求做到決不因為利益驅動等而給其成長道路添加污點。俗話說:“兒之錯,父之過”。創業企業出現了任何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創業者的過錯所造成,所以,創業者必須為自己的過錯而嚴以責己,並拿出措施以防止重蹈覆轍。如此,才能保障創業企業健康成長。
★創業團隊由背景、風俗、習慣、學歷、性格、興趣、經歷、特長等不同的個人組成,它猶如一艘要從此岸駛向彼岸的船,船上的舵手就是創業成員,船長就是團隊領頭人,從此岸到達彼岸就是團隊的共同目標。光憑船長,或者舵手們都“各謀其政”、“以公謀私”,這艘船就會隨波逐流,終日漂泊在海上,或沉沒于海底。但大家心所向一致、勁往一處使,並肩作戰,必能產生強大合力,劈波斬浪,戰勝風浪及暗礁,順利到達彼岸,共享彼岸美景。
★衡量團隊創業的成與敗,並非以“團長”在團隊奮鬥中所取得的功績大小、財富多少、地位高低為尺度,而是看“團長”帶動多少成員實現創業致富。若“團長”缺乏成人達己、成己為人的度量,僅關乎個人得失,一味追求個人功績,即便在創業成員的齊心奮鬥下取得了斐然成績,但這佳績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終會消耗在創業成員的手下;只有秉持共創價值、共享價值的心態,不斷成就團隊成員,這些佳績才會根基牢固,才能持久、升值。
★生死創業的“根”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項目,有人說是資金,有人說是人才,有人說是社會關係,有人說是模式,有人說是管理,有人說是創業者自身,這些各路學說都有一定道理。但從創業企業存活下去的角度來說,這個“根”就是市場,贏得了市場也就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當然,贏得市場有賴於由創業項目、執行團隊、人脈資源、盈利模式、創業者自身及創業資金等要素所形成的創業力。所以,概而言之,生死創業的“根”,就是創業力。
★很多創業企業老闆工作都很繁忙,但幾乎都忙而無功。他們大多日子就如同一隻無頭的蒼蠅,今天去這取經,明天到那拜見大師,或一會接見張三貴客,一會招待李四官員,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難以擠出來,真可謂忙得不亦樂乎。然而,一到年底,盤點企業盈虧,發現錢花了不少,業績卻毫無起色,便把矛頭指向被其朝令夕改已不知所向的員工。傾奉這些老闆一句話:處於初創階段,官員並不看好你,大師幫不了你,唯一能幫你的是市場及員工。
★大家都紛紛議論創業企業運作不規範,其實,任何企業在初創階段,是絕不可能做到如大企業一樣規範化管理的。對創業企業來說,所有的經營、管理及做人做事準則等,幾乎都是創業者文化的外顯,若一步到位地把各大企業的規範化管理體系遷移到創業企業中,不僅是行不通的,而且是不可能如是實施的。大企業之所以那樣做,因為那是他們自身發展的必然產物或者企業成長歷史的沉澱;若創業企業照搬實施,那可能就是它走向死亡的第一步。
★做企業,要先去做,然後再是企業化,如創業融資、企業戰略、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企業規範等。如果連做都做不起來,那些什麼企業化運作,也只不過是鏡花水月。凡是從創業企業轉向真正企業化運作的企業,幾乎都經歷由項目不斷運轉逐步完善企業運營體系的過程,並非一上來就是把各大企業完善的經營管理系統搬上實際操作之中,而是全方位集中各種優勢資源及企業兵力主攻產品(或服務)生產和市場行銷,促使整個項目快速運轉。
★創業企業最稀缺的就是人才,有了人才,只要已作出的選擇和既定的方向是正確的,以及具備基本的資源支持,項目就能快速運轉起來,企業也就存活下去。但創業企業所面臨的可支配資源有限、一切工作都須從零開始等諸多問題,又是人才引進的瓶頸。為突破此瓶頸,有的拋出企業股權,有的選擇家族化運作,有的籌錢高薪聘請,其實這些都是一根脆弱的紐帶。要凝聚人才還須從創業者自身入手,以自己做人做事的品質及創業力和平台去聚才。
★關係推動生產力,人脈是創業資源。創業企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如何發展壯大。在沒有品牌優勢、案例資源及市場知曉度和認知率幾近為零的狀態下,企業尤其需要社會關係助推業務滾動。隨著業務的不斷滾動,企業的現金流也就逐步走上正常軌道,整個項目也就慢慢運轉起來了。但項目運轉起來後,工作重點須轉向強化企業管理、修煉企業內功及塑造企業形象,畢竟,社會關係不是生產力,不能總依賴關係推動業務發展。
★現金流滾動起來是創業企業獲得生存力的開始,而促使現金流滾動起來,依賴於業務的開拓,也即創業企業的銷售力。在創業項目、資金、團隊和盈利模式,以及相關事宜確立後,項目能否真正運轉,關鍵在於銷售力。如果創業企業缺乏銷售力,即便項目再優秀、資金再充裕、團隊組合再合理及盈利模式再科學、產品質量再精良,也終究難逃死亡的命劫。所以,在產品(或服務)上市後,創業企業的重點就是銷售,難點就是如何突破銷售瓶頸。
★要創成業、創好業,在介入創業之前,除了要弄清楚自己所具有的優勢、所存在的劣勢及所面臨的機遇和問題之外,更要搞明白“做什麼”、“怎么做”、“誰去做”、“理想結果和最壞結局各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越是清晰化,創業道路走得越是順利;相反,如果這些問題還稀里糊塗的,就急忙去創業,那么,必然會致使自己不但不知道創業是怎么輸的,而且也不知道創業是怎么贏的。如此,即便是贏了,但贏的時間也會太長。
★創業失敗的理由千萬種,然而正確歸因(也即取得成績向外歸因,遇到挫折向內歸因)是走出失敗、走向成功的哲學。但80%以上的創業者總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外部環境,所以,他們屢戰屢敗,總是難以創成業,甚至很難擺脫失敗的陰影,更談不上吸取經驗教訓,東山再起,重振雄風了。其實,創業失敗並不可怕(因為在一定條件下,成功與失敗是相互轉換的),最為可怕的是不可能從失敗當中明白要達到創業成功的“根”和“道”。
★縱觀失敗的創業企業,員工在老闆的“易變”中迷失方向、失去戰鬥決心和激情,企業在員工的“易變”中一步一步靠近滅亡的邊緣。創業企業老闆在運營過程中之所以總是“易變”,那是因為缺乏決策力和執行力。這個決策力取決於對勢態的判斷能力、對項目的分析能力、對盈利模式的把握能力、對企業發展的規劃能力、對社會資源的整合能力及從業經驗、文化素質和知識視野等;這個執行力取決於團隊的領導力、感召力、戰鬥力及凝聚力等。
★如何讓創業成員順利度過團隊磨合期,是每個創業領航人不得不認真去思考、用心去解決的問題。在磨合期間,幾乎都會出現創業成員之間的文化衝突,因為成員的風俗習慣、成長環境、教育水平、工作經歷等各不相同。所以,領航人除了做到“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之外,更要做好服務和協調工作,也即,秉持謙遜、寬容、關愛的原則,反覆灌輸“尊重、理解、關心”的理念,並真誠地幫助其他各成員之間的達成相互認同、配合、欣賞。
★如何甄選創業核心成員是困擾很多創業領頭人的難題。縱觀中外成功的團隊創業型企業,他們幾乎都堅持了一個“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理念,雖然每個成員的背景、經歷、學歷、專業、興趣及性格特徵、特長等各不一樣,但其幾近有著相同的價值取向和奮鬥目標。所以,在甄選創業成員時,第一要看價值取向是否接近,第二要看人品和心態是否健康,第三要看是否有創業精神和團隊精神,第四要看都有哪些可直接利用的優勢,第五再看其他。
★在社會信息化發展的今天,單槍匹馬很難做成一個項目,要做成一個項目需要一個團隊。做成項目需要團隊,要創成業也如此。但創業團隊是一把雙刃劍,創業成也團隊、敗也團隊。創業成員的目標一致,分工明確,優勢互補,並各自優勢都能得以充分發揮、各自價值都能得以最大化體現,如此,在既定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只要堅持奮鬥下去,必能創成業、創好業;相反,創業企業必然會在創業團隊之間的內耗當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創業佳績的背後是創業團隊。憑創業者孤軍奮戰取得創業勝利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如今我們邁入了合作共贏的時代,這也就是說,創業者在所要運轉的項目及運作模式確立之後,必須全面打造高效能的創業團隊,並充分發揮各成員的優勢,甚至培植成員的優勢,倍增自己的智慧、時間、精力,建設倍增市場,促使創業項目高效運轉。但組建創業團隊中也得統攬全局、權衡利弊,把握好甄選的尺度和標準。
★要想通過融資方式解決創業資金問題,首先必須認真思索並釐清“我的融資力在哪裡?”(這個融資力,即是融資者征服投資者的核心能力,是投資者之所以把資金投向融資者的根本理由,是創始人、融資項目、商業模式、執行團隊等要素各自優勢的集合體)。如果一味指望商業計畫書落實創業資金,那簡直是一個夢幻,因為即便是在創業較為成熟的美國,靠商業計畫書真正融到資金的也是鳳毛麟角,在創業氣候尚未成型的中國也就可想而知了。
★創業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了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可謂“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創業者在不斷解決問題中磨練創業力,逐步由創業者轉向企業家轉化;創業企業在問題中創新、在創新中成長(即每攻破一個難題,企業就向前邁進一小步)。所以,創業者一方面須正確看待問題,把每一個問題視為創新發展的機遇點,在不斷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中推進企業前進;另一方面須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另一視角看,創業的過程還是一個不斷整合資源,揚長避短,化短為長,培養優勢的過程。須整合外部資源(如政策、社會關係等)和內部資源(如產品、市場、人才、技術、管理、生產、文化、戰略、設備、財務等),努力培養企業的文化、經營、管理及人力、財力、物力、供應、生產、行銷等競爭優勢,從而形成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然而,要提升自身的整合力,就要虛懷若谷、變革思想、學習創新、自強不息,創造不可複製的被利用價值。
★自國家實施“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重大決策部署以來,我國掀起了一股創業的熱潮,由此,市面上林林總總的教育機構大多數都介入了創業培訓市場,各自也都開發了各自的培訓課程。若連創業者需要什麼都搞不懂,就去開展創業培訓,這實質上是一種圖財害命的行為。那么,創業者到底需要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訓?從創業實踐總結來看,初次創業者關鍵需要掌握“如何甄選項目”、“如何解決創業資金”、“如何運轉項目”的知識和技能。
★從職業者到創業者除了需要勇氣和做好心理戰鬥之外,更要上好“認識自我”這堂課,因為光憑勇氣、激情、意氣,甚至資金,要達成“創成業、創成業”這一目標,是遠遠不足矣。創業之前,至少需要很客觀地去分析“我具有哪些優勢”、“我存在哪些劣勢”、“我面臨哪些機會和威脅”,只有如此,才能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順勢發展。說一百道一千,創業企業能否存活,很大程度上在於創業者本身的優勢(包括物質和精神)能否充分發揮。
★做企業需要量力而行,不是一味求快,也不是“等、靠、拿”,更不是裝腔作勢。在項目運轉、企業運營的過程中,務必時時審視決定企業運轉速度的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及人脈、產品等資源)。若在這些資源只能支撐企業穩步前行,那么,掌舵人就需控制擴張的步伐,否則,企業就會出現“青黃不接”,最終致使企業由於資金截流而陷入危機之中。另外,這些資源足以支撐企業快速前行,若仍舊穩步前行,那么,必然會造成資源浪費。
★決定創業成與敗的首要因素是創業項目,其次是商業模式,再次是創業團隊,最後是創業資金。有了充裕的創業資金並不能保證創業成功;沒有充裕的創業資金(相當白手起家),如果創業項目是一個好的項目、運作項目模式具有獨特性和競爭力,以及好項目下有一個好的實施團隊,那么,創業同樣也能取得斐然成績。因此,創業資金是創業過程中不可少的,但不是決定創業成敗的最核心因素,另外,有了創業資金,還有駕馭創業資金的本領。
★“如何甄選創業項目”是困擾眾多創業者及有志於創業者的難題。其實,創業項目不是選出來的,而是創出來的。確切地說,好的創業項目產生於在發現市場的空缺或縫跡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發展規律,適時地創造出來的項目,譬如,市場上已存在各種各樣的紙杯,而養生保健又是人們潛在的需求,由此,開發出一種具有保健功效的紙杯,那么,這種紙杯就是一個好項目,所以,在創業選項上需要切忌看什麼產品熱銷,就選擇生產經營該產品。
★模擬創業介於職業與創業之間,是從職業者到創業者的中轉站,是學習創業的最佳大學,是獲得創業經驗或創業第一桶金的通路。它不需辦理工商註冊,不需注入資金,只需投入人力和時間。譬如,在分析自身現有資源優勢後,選定一個不需加盟費的創業項目(類似兼職但又不同於兼職);確立盈利模式;建設虛擬團隊;組織與管理銷售;模擬創業結束。其實,創業者都經歷這個過程,只是他們把第一創業視為模擬創業,但他們要付出較大代價。
★近年來,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及有志於創業的社會青年都在諮詢“創業應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問題。其實,不管是大學生還是在職(或待業)社會青年,創業就可以從身邊做起、從現在開始如,身為學校社團的領導,就可把社團視為自己的企業去運營,錘鍊自身策劃項目、運轉項目、運營社團、管理社團、駕馭團隊及整合資源、人際交往等的能力;作為工薪族,則可把崗位視為自己的企業,用心去整合各方能力和資源,達成提升自己的創業力。

採訪報導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雜誌記者/駱瀟
創業,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千頭萬緒往往讓創業者手足無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特邀創業指導專家楊尚東先生,提煉出創業過程中必須做的“大事”,手把手教你如何一步步構建自己的創業大廈。
最重要的四件事
(一)設計理念——創業精神
在創業者看來,創業中重要的事情太多了,點子、資金、人才、技術……樣樣都要抓,都推遲不得。但楊尚東指出,創業,最首要的事情是培養創業精神。
創業精神,包括心態、責任感、誠信、自信、堅強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小博大的激情、自信,以及“贏得起輸得起”的創業心態。有了這種創業的精氣神,讓潛在投資人覺得踏實,讓潛在合伙人覺得能做成事,讓潛在員工覺得跟著做不會吃虧,從而為你的創業贏得儘可能多的支持者。沒有這種精神,最好不要創業,再多的資金也不會增加成功的機率。
(二)選址——項目抉擇
創業項目的選擇讓創業者進退兩難,常常是眼饞好項目,卻只能有心無力。楊尚東建議:“根據自己的目標、優勢、市場等來衡量選擇。有100%的能力去做70%的事情,能力只有70%,就不要去做100%的事情。”在他看來,多出的30%不是壓力而是負擔,不僅不會激發無限潛能,反而會在創業初期就把創業者拖垮。
(三)架構——贏利模式
在楊尚東接受諮詢的創業案例中,有90%的諮詢者都最苦惱同一個問題——怎么去賺錢。雖然當初的創業計畫書里描繪了非常美妙的贏利模式,但商業經驗的缺乏讓這些完美模型經受不住實踐的檢驗。那么,是研究、學習成功企業的贏利模式嗎?答案是“NO”,照搬他人贏利模式必死無疑,因為其核心——企業文化、企業精神是複製不了的。面對這個難題,楊尚東指出了兩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選擇靈活方式加盟成熟的企業,嫁接這些企業的品牌、管理、技術、文化等各類優勢,並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商業模式。第二條路是自力更生,這就要求創業者慧眼獨具,有很獨特的項目;或實力雄厚,背後有強大的資源支持。
楊尚東特別提醒初次創業者要避免兩大誤區。一是“坐而論道”。贏利模式不是坐在那裡反覆研究、討論就能有的,而是先讓企業活,隨著企業發展逐步探索適應企業現階段的贏利模式。第二個誤區是“孤獨的理想主義”。創業者往往高估自己設計的贏利模式,追求項目的獨特性,帶著單打獨鬥的英雄情懷。其實,“背靠大樹”創業會更容易成功,對初次創業者來說尤其如此。
(四)施工隊——創業團隊
一個好的創業團隊,是創業中至關重要的因素。篩選、搭配團隊成員有三條標準,人品是組建團隊的底線;其次,要志同道合;第三不需要全才,但某一方面能力要特別突出。
在楊尚東的觀點裡,創業資金從來就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創業資金的解決辦法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有上述四項核心工作做好了,才能有效吸引商業夥伴,從根本上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最關鍵的六項能力
創業者與自己開創的事業,從來就是“你追我趕”的局面——創業者前進了,能領導企業更好地發展;企業成長了,又對創業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楊尚東將創業分為“積蓄力量”、“創業初始”、“掘到第一桶金後”三個階段,分別歸納出了三個階段對創業者核心能力的不同要求。
(一)“積蓄力量”階段要著重兩項積累
首先,有一技之長,有人品。要真正把握住人脈資源,吸引來合作夥伴,不僅要有誠信,還要讓別人看到你有“利用價值”,怎么做到呢?你或你組建的團隊必須有一項突出的特長,即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培養團隊精神和領導能力。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完全可以把工作想成是自己不斷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業之路,要藉助、調動團隊力量來推進。磨礪的機會很多,關鍵是轉變觀念,拿出創業的心態和激情去做事情,才能成長得更快。
(二)“創業初始”階段需要重點培養三大能力
一是駕馭團隊的能力。不以權壓人,服務於你的創業團隊和員工——關心愛護他們,發揮他們的優勢,真心幫助他們成功;包容他們,允許犯錯誤,幫助糾正,給予充分尊重。他們成功了,你才能成功。二是整合資源的能力。這是靠書本學習不來的,靠的是悟性去識別資源、嫁接資源。第三是策劃能力,即如何尋找機會利用機會、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掘到第一桶金後”聚焦經營管理能力提升
此時,創業者需要著重提升經營管理的綜合能力,需要長遠地思考企業文化建設和未來發展。在這一階段,企業很容易走入盲目擴張的誤區,創業者容易驕傲。因此,創業者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學習的心態也很重要。
無論創業者處於任何成長階段,楊尚東一直在強調一個關鍵字——“悟性”。悟性怎么來?關鍵還是看創業者是否有良好的學習心態,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提高悟性,一步一步從不懂創業的“門外漢”成為創業者,最終成長為企業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