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寺溝
- 別 名:楊樹溝
- 所屬地區:陝州區店子鄉
- 人 口:約220人
- 總土地面積:2.8萬餘畝
- 森林覆蓋率:87% 以上
歷史改革,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真實的傳說,張玉皇的傳說,
歷史改革
在明末清初1368——公元1644年間,崇禎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領餘部度黃河,投奔山西他的舅父闖將高迎祥,同年,曹文詔干將率千餘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等均逃到河南,李自成和餘下的士兵帶傷,進入了店上村(今店子鄉)境內尋找藏身之處,翻越了此地最高的山,找到了一個大山洞,洞口朝東,在大石崖下方,高兩米,寬三米,深約8米,兩間房之大,再此養傷,人們得知李闖王在此居住時日,後來稱此山洞為“闖王窯”,至今存在。
明朝楊將軍領兵數千追殺李自成,途徑楊樹溝(今楊寺溝),問村民這村叫什麼村,村民答覆楊樹溝,楊將軍聽成楊死溝,當時將軍拔劍自刎,被手下親兵阻擋,就繼續前行,經過打探,隊伍走到了一座山嶺,遇到一位農夫,問道這山嶺的名字,農夫答曰狼山嶺,楊將軍誤聽為楊山嶺,因為楊將軍最忌諱犯地名,於是,拔劍自刎,將士們雙手捧土為墩,埋葬在此。將士們群龍無首,只好投靠李闖王,李闖王借楊將軍之兵,爭奪天下,從而這道嶺被人們稱為:“楊山嶺”。
因楊將軍之死,為了紀念楊將軍千古流芳,改名為楊死溝,死字不祥,後來為“楊寺溝“”。
經濟文化
據論證,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已有人居住本村,村名不詳,曾經出土過秦半兩2枚、五銖錢1枚、泉貨1枚.。
2017年統計全村60多戶,共216口人,因受自然條件影響,村民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玉米、豆類為主,主要經濟來源以養殖豬牛羊、中蜂、中草藥採摘、打零工等各種渠道為主,年輕人多在外務工,留守的卻為婦孺老幼,在國家扶貧政策帶動下廣大村民齊心合力,艱苦奮鬥,短短的兩年時間,小村有了很大的變化,為能提前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地理環境
楊寺溝村分為河東和河西兩部分,中間有一條河流穿過,河水向東注入漯河,另有一條通往甘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線路,沿河而上途徑本村,該村地貌屬秦嶺山系,山戀重疊,溝壑縱橫,由摩雲嶺、大南山、方山等環山圍繞在中心,這裡為深山區,植被茂盛,青山繚繞,溪水長流,天高雲淡,四季分明,春來百花盛開,在群山峻岭間到處綻放著一片片、一簇簇金燦燦的連翹花,一串串粉粉的野桃花,鋪天蓋地,十分壯觀。此時的小村便成了一個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是賞花,拍照寫真的好地方;夏季風景優美,氣候宜人,非常涼爽,是避暑度假的好去處;秋季果實纍纍,品種繁多,五味子、八月炸、山葡萄、山核桃等山果,漫山遍野,隨手可摘,味道各異;冬至白雪覆蓋一片北國風光。附近古文化遺址多處,玉皇廟、龍藏妙音寺、上宮寺、清淨谷、淨樂宮、關帝廟等佛教、道教、闡教遺址,歷史悠久。
真實的傳說
這裡埋藏著一個神奇而有真實的故事,就在楊寺溝村西50米處,有一眼奔流不息的泉水,這裡的泉水清澈甘甜,冬暖夏涼,清澈見底,在1965年9月份的一天,有一位姓薛的教書老師,中午路過河邊時,發現今天河裡的魚格外多,並且這些魚和平時的魚不一樣,尤其是眼睛、魚尾、魚鰓都是紅色的,在水中呆呆的,不像別的魚一樣,聽到動靜就跑了,當時河水中最大的魚有半斤左右,由於大小不同的魚特別多給河水造成一片漆黑,成群結隊的魚兒在水中跳躍,好似一片魚海,把露出水面的石頭都沾濕了。不一會兒,村人聽到訊息後,蜂擁而來,撈的撈,抓的抓,都顧不上去尋找來魚的原因,後來才發現這些魚是從泉眼湧出來的,連續幾天撈魚的人、參觀的人接連不斷。湧出來的魚上的上,下的下,整個一道川河流魚兒只增不減。持續一星期後,泉眼處不見出魚了,河裡魚兒也減少了。
據村里8旬老人說:“在1905年8、9月份也發生過泉眼出魚的類似現象”,至1965年正好60多年,舉此推測很可能在2025年也會有魚兒湧出,所以有了60年涌一次魚的說法。
2013年8月10號,三門峽地質考察部門邀請省專家以及在京專家一同前往此地,考察水位地質系,根據數據推測,泉眼下面是一處“地下湖”。
張玉皇的傳說
話說很久以前,外來一位破爛衣衫的少年到楊寺溝村去討飯,本村姓張人家膝下無兒女,見他眉清目秀,略懂文墨,就收他為子,取名張玉皇。白天隨父下地勞作,晚上秉燭看書,十分勤快,見活就乾,見事情就做。村里人都誇他是個好孩子,村裡的同齡人都慢慢成了他的夥伴,農閒下雨常聚在一起,聽他講故事,內容確實都少為人知,又有一筆好筆法,因而村里人們有了難處都想找他幫忙。也有些青年嫉妒他的才華,不時前去比試。一天,一青年想,人們說他什麼都知道,不防我放下手中活,去試一試。當他剛走到張玉皇門口,就見他在開門,不由一怔,忙問:這大忙天,你也不去地,張說:天再忙,我也不能怠慢客人,我知道你要來,就放下活趕回來啦,有說:你也別隱瞞,把筆取出來,你面東牆,我面西牆,你寫我讀怎么樣。青年又一怔,言說:可以、可以。就這樣青年寫一個字,玉皇念一個字,一字不差,青年十分服氣。
自從玉皇進了這個村,走進張家門,這個家就變了,光景一天比一天好,這個村一天比一天富,天旱光景,別家幾成減產,可是他乾過活的地還是照豐收,不久人們發現這個村的秘密,背後有人稱他為神人。轉眼之際,已到雙十年花,有老人和村人湊合,娶了管嶺村一個二八女子,全家相敬如賓,齊誇張家收了一個好孩子,娶了一個好媳婦。
轉眼數十年過去,一天夜裡,好多人做夢,夢見一位白髮容顏老人,說張玉皇不久要去拉,要他們在村東路邊坡上槐樹下蓋個廟,由他居住。第二天起來,人們想玉皇好好的,為啥還要給他蓋個廟呢?人們心裡明白,卻不願意在玉皇面前訴說。不久,張玉皇便無病仙逝,村里人奔走相告,依夢中所言,在那裡蓋個廟,又塑金身。以前,如遇乾旱,面問玉皇便知,可玉皇走啦,到哪裡去問了?有一想,不妨到廟裡問一問如何,結果每逢天旱之時,便前往此廟,祭天禱雨,十分靈驗,而媳婦是管嶺人,就是說管嶺是娘家人,故而禱雨更為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