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觀音宮],[聚仙嶺],[觀音亭賽],
民俗
位於中游的觀音亭寨,是霞浦、福鼎、福安及浙江省的平陽、泰順、蒼南等地畲族青年盤詩對歌的主要聚會場所。畲族每年有2個專門“對歌節”節目,分別在正月十五和封龍節(每年夏至後的第一個“辰日”)。每逢佳節,周邊地區的畲族姑娘和小伙子,都要刻意打扮一番,穿上艷麗的畲民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早早趕來,或盤詩、或對歌,並以歌定情,挑選各自的意中人。其場面熱鬧非凡,歡樂無比。
文化
[觀音宮]
觀音宮,又稱大士閣,初建於南宋時期,距今800多年了,民間又稱之為千年觀音宮,歷代都進行翻修。現在的這座宮為清同治2年大修而成,占地500多平方米。戲台上的回紋藻井做工考究,木枋上刻有龍、鳳、蝙蝠等圖案,上面還嵌有當年的玻璃珠,甚為難得。整個觀音宮共有12個藻井,其結構都不一樣,戲台本為木製結構,由9條龍柱支撐著,稱為九龍台。可惜的此台遭到颱風侵襲及文革時期人們破“四舊”時的損壞,後來當地民眾為了豐富文化生活,就在原有的柱基上用石頭砌起了這么一個戲台。正殿天花板是八卦藻井,正殿佛龕4米多寬,據說當時觀音塑像高達2米,可惜塑像在文革期間被銷毀。這正殿的大柱還頗有一番來歷。據說修建觀音宮時,主持派人去水門下山溪買杉木做柱子,由於當時交通條件差,眼看上樑的日子一天天臨近,而杉木無法運回,大夥非常焦急。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雨,杉木順流漂到了觀音宮前聚仙嶺下的藍兜村,原要十幾人抬的木頭,兩人就輕而易舉的抬上了有“天梯”之稱的聚仙嶺,使工程得以及時完工,眾皆歡喜。人們說這是觀音菩薩暗中幫忙。宮廟裡的這套香爐可謂獨一無二,五個香爐與底座連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聚仙嶺]
在通往清溪的道中的山嶺稱聚仙嶺,此嶺陡峭無比,自上而下令人不寒而慄。沿嶺途中有依嶂而建的“唐刺史林嵩紀念祠”,又名留雲閣,崖壁有由中國百名書法家題書的摩崖石刻“百龍圖”。自龍亭瀑布下行不足1公里,有唐朝乾符2年(公元875年)進士、官至金州刺史、毛詩博士的文學家林嵩(赤岸人,霞浦縣境最早登進士者)棄官回歸結廬隱居的“梨花草堂”遺址和新近發現的象形古摩崖石刻。再下行便是梨坪,坪地很開闊,春夏之間映入眼帘的是鮮綠的稻田,駐立田埂可遠眺龍亭瀑布,古詩有云:萬樹梨花千尺瀑。途中還可看到章家古厝舊址,相傳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民間有著“一屋九門樓,蓮花栽瓮頭;誰人能得去,黃金九擔零一頭”的說法。
[觀音亭賽]
半嶺觀音亭寨是全省唯一的畲族現存古建築。該亭建於明洪武二年,距今已600多年。大門橫匾“觀音亭”和對聯,為已故霞籍書法家游壽所書,對聯是“半嶺亭迎閩浙客,普陀佛佑福寧人。”殿中央安放一個八角亭,亭內立一觀音像,高1.2米。前豎一碑為“奉憲勒碑”,正文記述此乃福寧府通津之道,境界異常,梵宇潔淨。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及迦藍、達摩祖師等。亭外東南依山繞亭壘砌一座寨堡,全長148米、高5.4米,沿城垛至南端有一方形敵樓,東端沿通津石階路中建一仿宋代懸臂式條石乾砌圓形城門。門內高2米,門楣石刻楷書“觀音亭寨”,清時福寧府曾屢派士卒在此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