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村(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安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西南部,距鎮政府約 4 千米。與桑園村、田心村、錫坑村、大塘村相鄰。相傳建村時,原住民多為陳姓、周姓、樊姓,後陳姓人丁零落,周姓、樊姓村民遠遷他鄉。明末清初,楊安村劉姓開基先祖劉維廷三兄弟從東莞茶園遷移到鵝埠錫坑村,後從錫坑村遷此建村定居。因建居處的池塘周圍長滿楊柳樹,故取名楊安村,寓幸福平安之意。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山間谷地為主。村東南有雞角山,村西有大嶺山和鳳凰山,最高海拔約 500 米。村邊有大坑河,流經該村約 2000 米。村附近有一座響水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本地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習俗,本地特產,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明、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民國時期,先後屬海豐縣第四區和第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海豐縣鵝埠鄉;1958 年,屬雄鵝人民公社;1959 年,屬鵝埠人民公社;1984 年 1 月,屬鵝埠區公所;1987 年 4 月,屬鵝埠鎮西南行政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鵝埠鎮西南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經濟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以養殖家禽、家畜為輔,兼種荔枝、龍眼、香蕉、鳳梨、芒果等。現有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

人口

2020 年末,戶籍總戶數 162 戶,戶籍人口 805 人,其中男性 404 人,女性 401 人;其中 80 歲以上 32 人,最年長者 99 歲(女);實際在村人口 165 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 18 人。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有劉姓、陳姓。第一大姓為劉姓,明末清初,劉姓由東莞茶園遷至鵝埠錫坑村,後由錫坑村遷至此地。陳姓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錫坑村遷至此地。

本地方言

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通用方言為尖米話。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現存 200 余間。既有單開間的客家排屋,也有三開間兩廊一天井且帶有鑊耳山牆的民居。古村落朝向東,前有半月池。原有圍牆,現已被毀,僅保留圍門 1 座。圍門單開間,硬山頂,船形脊,灰瓦面。
現存劉氏祖祠,始建於清代,2018 年重修。為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前堂開凹斗門,天井兩側有廊屋,後堂明間供奉祖先牌位。硬山頂,平脊,鑊耳式封火山牆。
村里建有譚公仙聖廟和玄天上帝廟。譚公仙聖廟興建於 2008 年,面積約 20 平方米。玄天上帝廟始建於清代,重修於 2011 年,面積約 50 平方米。農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誕,楊安村有隆重的慶祝活動。活動由村裡有威望的老人組織,村民按丁出資,準備五牲酒禮等祭品。三月初二下午,先由宗親理事會代表集體拜祭,初三村民再攜祭品自行前往玄天上帝廟拜祭。初三中午,家家戶戶擺酒宴請親朋好友。村里會請戲班子唱 5至 7 天的大戲慶祝節日。

傳統習俗

農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村里會搭建燈棚,村民一邊燃放鞭炮,一邊敲鑼打鼓把眾神像“請”到燈棚里。正月十二,新添男丁的村民會在燈棚和宗祠內都掛上燈,中午或者晚上,請村里所有男性喝“丁酒”;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再擇日請村裡的女性來家裡喝“丁茶”。前來作客的村民會送紅包表示祝賀。正月十六完燈,村民把吊在燈棚里的燈拿回家中懸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楊安村曾有業餘劇團。1981 年,楊安村又成立業餘劇團,主要表演海豐地方戲正字劇,在該村和周邊演出,廣受民眾歡迎。1985 年後,劇團解散。

本地特產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香蕉、鳳梨、芒果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糍粑、年糕、粉粿、芝麻茶、糯米酒等。

公共設施

國道 G324 線、縣道 X274 線經過該村。20 世紀 90 年代通電,1996 年通電話,1999 年通自來水,2000 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17 年通網際網路。村內建有籃球場 1 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