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六斤

楊六斤

楊六斤,廣西隆林德峨鎮14歲男孩,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爺爺奶奶相續去世。2014年6月楊六斤的故事在廣西衛視公益節目《第一書記》扶貧活動中報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六斤
  • 出生地:廣西隆林德峨鎮
  • 性別:男
  • 6歲時:父親去世
個人經歷,人物事件,事件報導,事件反響,事件誤讀,事件澄清,事件觀點,六斤想法,外界看法,事件反思,

個人經歷

楊六斤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母親帶著弟弟改嫁,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後,楊六斤住在親戚提供的空房子裡,獨自生活。想媽媽和弟弟的時候甚至自己半夜出去找媽媽,但都半路又折回來,因為害怕給媽媽增添負擔。每年只能從堂哥那裡領50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
楊六斤楊六斤
楊六斤獨自居住在空屋裡,每天幫鄰居放牛時自行拔野菜來吃,多年來吃過數十種野菜,然而他吃的只不過是一般的野草。此外,他自製捕魚器到溪邊捕小魚,作為自己的肉菜。同時也利用洗衣粉在溪里洗頭。雖然生活苦難、不過他沒有太多埋怨,只有在晚上想起母親才會獨自流淚。被問及想透過鏡頭向媽媽說什麼,他搖頭:“不想說,因為我怕媽媽不要我了。”

人物事件

事件報導

廣西衛視公益節目《第一書記》在扶貧活動中報導,廣西隆林德峨鎮14歲男孩楊六斤,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爺爺奶奶相續去世,獨自生活,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裡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常吃野菜充飢。在惡劣環境中生存。

事件反響

經媒體報導後,深圳康橋書院校董助理、國際高中部副校長陸卡婭,看到楊六斤故事的視頻,去廣西把楊六斤帶到深圳康橋書院,由學校資助他讀書。2014年6月19日,德峨鎮鎮長、新街村學校校長及楊六斤堂哥楊取林一起趕赴深圳帶楊六斤回廣西。
楊六斤公布在電視上面的中行賬號,收到了幾十萬捐款,此事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楊六斤的個人賬戶獲得了巨額愛心捐款,截至2014年6月25日已達到500多萬元。

事件誤讀

楊六斤被兩位愛心人士接到深圳,由學校資助其讀書。可是,楊六斤剛剛適應深圳的新生活,楊六斤堂哥、鎮政府幹部、原學校校長來到深圳,要求將楊六斤帶回廣西,表示楊六斤已經是公眾人物,需要他回去處理事情,包括捐款。來人執意要將其帶回去,理由則是需要他回去處理捐款等事務。
事件發展到2014年6月23日,網上出現《孤兒被報導後赴深圳就讀 當地政府欲將其接回》等報導,“鎮政府搶楊六斤”在網路瘋傳。

事件澄清

2014年6月5日,深圳康橋書院的兩位義工,在德峨鎮新街村國小找到了楊六斤。在得到楊六斤的堂哥楊取林同意後,義工說服楊六斤到深圳參加康橋書院夏令營活動。不過,兩名義工沒有辦理領養手續,也沒有為楊六斤辦理退學或轉學手續,僅提供了其中一名義工的身份證複印件,就把孩子帶到了深圳。
2014年6月23日,在深圳康橋書院為楊六斤舉辦的送別會上,深圳當地有十多家媒體採訪書院院長韓冀。面對電視鏡頭,韓院長表示,廣西當地的政府、媒體、學校的校長、楊六斤的堂哥,對這個小孩十分關心,他們到學校來希望把小孩接回去。通過友好溝通,了解實際情況,開始的一點小小的誤會,但是通過溝通,這種誤會已經完全化解了。楊六斤到學校來的時候,本身是請假過來的,沒有辦正式的到這裡來學習生活的手續。校方希望他長期在這裡,但是,彼此之間還需要建立一種信任。孩子的堂哥和其他人一起送他過來,讓他在這邊先有一個體驗,覺得很滿意,那么我們雙方可以進一步洽談,辦正式的手續到這裡來。

事件觀點

六斤想法

2014年6月20日,楊六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跟隨堂哥回家鄉。

外界看法

學校看法
康橋書院校董沈蘭慧說:楊六斤到學校半個月,學校沒有公布他來學校的事情,也沒有利用他做宣傳,因為學校資助了不少貧困學生,也有能力再資助楊六斤。
沈蘭慧表示,他們也向德峨鎮幹部韋某和楊六斤原校長楊佳勇提出,讓楊六斤的法定監護人、其母親過來,他們才能把人讓他們帶走,但是對方告訴他,楊六斤母親已經幾年沒管他了,實際監護人是他堂哥楊取林,只要他堂哥來就可以了。
律師觀點
公益星火計畫學員、德恆律師事務所律師呂成剛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捐贈法》中並沒有明確規定個人不能進行募捐行為,但為了防止有不法分子鑽法律空子,社會公開募捐的應當到民政部門備案,募集款項應交由正規慈善組織處理。
楊六斤賬戶內的款項,她認為,“現在款項是公眾對孩子的捐贈,所有權是孩子的,如果沒有經過慈善部門介入,原則上由監護人監督使用。”
呂成剛表示,在其母親還是法定監護人的情況下,沒有孩子母親的委託,其他任何第三人都不能隨意帶孩子走。廣西一行人來深圳並沒有帶公函,他認為,如不能拿出相應的法律依據,那就是違法的,沒有公函,那要看他們在現場的言行來推斷是否是代表個人或機關他,代表個人是違法,代表機關必須要說明理由。

事件反思

楊六斤的命運轉折只是個案,楊六斤的遭遇卻不是唯一。有資料表明,類似楊六斤這樣的事實孤兒,全國已有61.5萬,他們是否都得到了妥善救助?他們中還有多少楊六斤?他們中的楊六斤不可能都“幸運”地被媒體關注,那么他們是不是也在過著“吃野菜充飢”的生活?歸根到底,保障孤兒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未來,還要靠政府部門主動發力,而不是寄托在媒體的偶遇上。楊六斤從棄兒到“寵兒”的境遇變化,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當地政府部門失察的窘相。這也給其他基層政府提了個醒,照看好治下的孤兒,別再讓他們成為楊六斤。
靠媒體掘出的愛心窪地,能改變的只是一個人的命運,背後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統籌資源來滿足兒童福利保護的需求,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機構承擔的通暢救助體系。
一方面,政府應當發揮基礎性作用,加大投入,採取供養、補貼等形式,使得兒童福利成為普惠式福利;另一方面,引導和扶持民間公益慈善組織發展,增強慈善的影響力與覆蓋面,充分匯集和釋放社會愛心,成為兒童福利保護充足的補充。在此基礎上,加快兒童福利保護和公益慈善立法,健全權利與義務、責任與約束等方面的規則,來防範風險,規避矛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