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偉光,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1935年11月出生。1961年畢業於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同年到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歷任編輯、記者、副主任、副台長;1985年調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1991年起任中央電視台台長;1994年任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1995年主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視理論”課題研究,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重點項目,出版研究成果《
中國電視論綱》。2002年9月出任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曾任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女媧亞太基金會資深顧問。著有《電視論集》、《電視新聞論集》、《電視改革論集》等書。
中國文聯副主席,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組長,北京廣播學院博士生導師。著有《電視論集》、《電視新聞論集》、《電視改革論集》等書。
個人成就
《
新聞聯播》的開創性貢獻,無法繞過一個人。這個叫楊偉光的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在1985年調任央視副台長時,還完全是一個電視外行。但到1999年楊卸任央視台長一職時,其才華和貢獻幾乎獲得台內外一致公認,央視新聞中心一位資深製片人回憶,身為台長的楊偉光,能為一個 選題一個策劃到上級宣傳主管部門據理力爭,在那裡“說話也很有分量”。
《
新聞聯播》在新聞領域的突破,由楊偉光最得力的一個部下
孫玉勝協助完成。1993年,孫玉勝率領從聯播出來的一批人招兵買馬,創辦《
東方時空》,第一次在中國電視界引入早間新聞的概念。次年4月1日,孫玉勝又在聯播之後的13分鐘時段開辦《
焦點訪談》,用楊偉光的話來說,是“讓評論性節目進入以聯播為核心的晚間黃金時段”。以此為基礎,央視發展成立了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這一
中國電視媒體圈內赫赫有名的先鋒團隊。
央視新聞中心一位主編回憶,《
東方時空》剛剛創辦時,幾乎成就了中國電視業的一個神話,時空的記者出差時甚至會碰到激動萬分的列車員親自端來洗腳水。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痛並快樂著”的
白岩松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偷偷過來評論部乾私活,一邊還在感嘆“一條狗牽進中央電視台叫幾天就會成為一條名狗”;而離開湖南衛視來到新聞評論部的王志,正在地下室里過著後來被他稱為“打了8年臨時工”的北漂生活。
他詳細記錄了從1993年到2003年創辦新聞評論部這個過程。這種極具開放性的文化氛圍,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末。一部名叫《分家在十月》的新聞評論部年會視頻作品,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成為對這種氛圍的經典詮釋。 “時間緊,任務重,能不能繞過真理部?”2008年元旦,在央視附近一個茶樓里,
鳳凰新媒體總編輯
吳征回憶起該片經典台詞時仍然激動,“是走理性的平安大街還是走激情的三環路?”他當初辭掉在安徽衛視的正式工作投奔新聞評論部,僅僅因為那部衝擊力極強的《分家在十月》的片子。很難想像,這種延安聖地般的電視新聞高地,居然最初脫胎於《新聞聯播》。而彼時的《新聞聯播》,給觀眾留下最深印象也最關心的一句話,往往是主持人的最後一句——預報當天《焦點訪談》即將播出的內容。
如果說前述改革是遵循新聞規律打破陳規,楊偉光對《新聞聯播》的另一個革命性創舉,是對其經濟價值的開發。
1993年底,在《新聞聯播》之後
天氣預報之前,楊偉光拍板加了一則30秒的廣告。這一在當時被視為離經叛道的創舉,甚至讓時任廣電部長的
艾知生都覺得不安,不得不操起電話親自向楊偉光詢問詳情。
但也就是從這則廣告開始,央視開始依託《新聞聯播》前後黃金時段進行點石成金般的廣告招標。而今,央視一套和新聞頻道兩個頻道中,並機播出的《新聞聯播》開播前後短短數分鐘黃金時段的廣告招標金額,占據了CCTV16個頻道全部廣告收入的絕大部分。2007年度,黃金時段招標總額甚至突破80個億。有人因此評價說,某種意義上,楊偉光讓《新聞聯播》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印鈔機。
央視新聞評論部的一些老人們認為,楊偉光時代是央視的一個巔峰,自然也是《新聞聯播》影響力的一個巔峰。他們喜歡回憶2000年以前的央視歲月,覺得那是央視曾經的“最好的時光”。
孫玉勝在新聞評論部的搭檔,現央視副台長
袁正明認為,無論是楊偉光還是孫玉勝,無論是就《
新聞聯播》本身還是外圍進行的任何一個改革,都離不開彼時思想解放的大環境。他回憶,創辦《
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一方面是回響
鄧小平南巡講話,另一方面肇始於1993年初的電視宣傳工作會議,時任中宣部部長
丁關根指示,“要創辦一批新的欄目”。
改革歷程
1985年7月,楊偉光正式受命,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主管新聞。
1985年9月,楊偉光提出“進一步深化電視新聞改革的措施,要求把《新聞聯播》辦成要聞總匯”。
1986年1月,中央電視台頭條播報美國
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當中爆炸的新聞,時長6分鐘。國際新聞放頭條,打破常規,受到稱讚。
1986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時論《破產法》的制定,中央電視台專題組播報討論過程,受到觀眾歡迎。
1986年9月,中央電視台全方位報導
漢城亞運會,時效快,內容多,形式活。
1987年3月,第六屆全國人大第第五次次會議在京召開,中央電視台首次播出中外記者招待會實況。
1987年8月,中央電視台播出文獻紀錄片《讓歷史告訴未來》。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召開,中央電視台首次通過世界通訊衛星向全球轉播開幕式實況。
1988年5月,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中國、日本、
尼泊爾三國運動員攀登
珠穆朗瑪峰的壯舉。
1988年9月,中央電視台以最快的時效報導漢城奧運會,受到歡迎。
1990年10月,中央電視台主持第十一屆
北京亞運會報導,創造了亞運會電視報導的新紀錄。
1991年12月,楊偉光升任
中央電視台台長。當年,中央電視台廣告收入27億。他提出弘揚中央台的優勢,匯全國、全社會精華”的方針。
1992年春,楊偉光提出把中央電視台建設成同中國大國地位相稱的世界大台。
1992年5月,中央電視台召開省級電視台台長會議,部署開辦《
經濟信息聯播》,提出中央台為地方台服務的15條措施。
1992年10月,中央電視台開辦國際頻道第四套節目,覆蓋亞太地區38個國家和地區。
1993年,中央電視台在美國
芝加哥開辦“北美東方衛視”。中國是第9個在美國辦台的國家。
1993年,中央電視台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台的奮鬥目標,並提出了“大台”的基本條件和具體實施的措施。
1993年3月,中央電視台大力加強新聞板塊,新聞播出次數由每天4次增加到12次,全天播出新聞總時長由65分鐘增加到165分鐘。
1993年5月,中央電視台第一個雜誌型節目《
東方時空》開播。
1993年9月,為慶祝中央電視台建台35周年,楊偉光主持編輯了《電視叢書》,共12冊,400多萬字。
1994年3月,中央電視台同美國
特納廣播系統簽訂合作協定,確定
CNN採用中央電視台提供的新聞,轉播中國重大活動。
1995年12月,楊偉光在全國少兒電視節目題材規劃會上提出,實施少兒節目“六個一百”工程,即100首兒歌、100個童話、100集卡通片、100集科普專題片、100集人物系列片、100集遊戲節目。同時,宣布52集大型動
1996年1月,中央電視台體育、電影、文藝、軍事、農業頻道正式播出。
1996年,中央電視台花8億元人民幣為轉播香港回歸儀式採購設備,其中包括兩台最先進的轉播車,全世界僅四台。
1996年,中央電視台組織“心連心”藝術團到
井岡山、延安、
大慶、北京軍區等地演出。
1996年2月2日,中央電視台同澳大利亞第九電視台簽訂協定,中央電視台節目進入其
有線電視系統。
1996年4月,中央電視台談話節目《
實話實說》開播。
1996年5月,中央電視台評論節目《
新聞調查》開播。
1996年5月22日,中央電視台同香港九侖有線電視簽訂協定,中央電視台4套節目進入
香港有線電視。
1996年7月,大型專題片《
香港滄桑》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1996年7月,中央電視台和美國
泛美衛星公司簽訂協定,租用美方4個
衛星轉發器,把第3套、第4套節目信號送到全球。
1996年,楊偉光
任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組長。
1997年1月,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
鄧小平》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
1997年3月,楊偉光當選為九屆政協常委。
1997年7月21日,中央電視台同
日本富士電視台簽訂協定,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在日本衛視頻道播出。
1997年11月,
李鵬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並題詞“
焦點訪談,表彰先進,批評後進,伸張正義”。
1997年,先後現場直播了香港回歸、中共第十五屆黨代會開幕式、黃河和長江兩水利工程截流,被稱為中央電視台的直播年。
1997年12月,中央電視台製作播出大型歷史電視劇《
水滸傳》。
1997年12月,中央電視台廣告和各種經營收入達45億元,交稅和上交各種資金12億元。
1998年9月,為紀念中央電視台建台40周年,楊偉光主持編輯了《跨世紀電視叢書》,共10冊,約400萬字。
1998年10月,
朱鎔基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與《焦點訪談》編輯人員座談,題詞“輿論監督,民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
1998年,楊偉光在中央電視台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的總結會上提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總公司建設成為跨國電視產業集團,把總公司建設成為中央電視台的第二經濟支柱”。
1998年,楊偉光在中央電視台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逐步實行電視節目製作與播出相對分離的體制”。
1998年,中央電視台組織南方和北方抗洪救災報導,並組織義演晚會《我們萬眾一心》,當晚捐獻救災款6億多元,創下了建國以來一次性募捐的最高紀錄,
國務院辦公廳發賀電錶彰。
1999年1月,中央電視台播出大型歷史劇《
雍正王朝》。
1999年4月1日,中央電視台“太平天國城”建成,並拍攝大型歷史劇《
太平天國》。
1999年10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首屆“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評選活動”。
2004年,楊偉光策劃籌拍大型情景喜劇《家有兒女》。
2007年,楊偉光策劃的大型情景喜劇《家有兒女》完成365集的製作,並在全國熱播。
2007年,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影視中心和
天地人傳媒聯合創辦《家有兒女劇場》,31個省市台播出。
2014年9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79歲。
主要作品
同事評價
“把央視做大做強,做成世界一流強台”,這是楊台長任內提出的口號。楊台長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提出的一個符合實際的構想,形成切實可行的藍圖,喚起團隊的熱情,使央視上下 同心同德,不斷進取。
我對楊台長的印象是,他確確實實是個“空前”,所謂“空前”是指楊台長在崗位上做的這些事情都是空前的。楊台長是一個對
中國電視有成就和貢獻的台長。
楊台長特別重視學習,他是一個非常好學的人,不管是他寫的文章還是他出的書,都能看出他對這個專業的熱愛。楊台長也愛琢磨,愛去總結專業上的一些事情,他的很多書我都看過,這些也是我很欽佩他的原因。
楊台對節目創新是十分支持的。而那時候我們都還是年輕的工作人員,年輕人有熱情,所以這種創新的氛圍對我們是種啟發和激勵。
楊台說話很和藹,但是在和藹中他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特彆強, 而且他這人非常大氣,戰略思考非常獨到。回過頭來看,楊台是特別重視抓節目的。
我奇怪在那個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楊台為什麼會有那么多新的想法,有那么多和同齡人不一樣的東西,上呈下達,遊刃有餘,新招迭出,讓中央電視台在體制內充滿活力。這是需要勇氣的,是要有本事的。
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有開拓性的台長。從我們主持人的角度來說,那時發揮的空間是空前的。過去主持人還是比較多地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就是念別人寫的稿子,但是他特別鼓勵我們大家發揮。
那些年中央電視台有了巨大的變化,是電視發展的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不管是從報導手法,還是報導的深度、角度來說,都有很大的變化:更加貼近老百姓,貼近民眾,貼近生活,我覺得他的領導時期對電視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我覺得楊台是個舉重若輕的人,不是一個事無巨細的人,而是一個把握方向的人。
他是一個謀定而後行的人,不是一個隨便這樣那樣的人。當他做出一些判斷的時候,都經過認真的思考,他不是隨意性很強的人。他為人有親和力,在親和中又讓你感受到他的想法。
個人軼事
全國部分電視台正播放著情景喜劇《家有兒女》的動畫版。孩子們 通過動漫的樣式,愉快地重新認識小雪的倔強、
劉星的淘氣、小雨的可愛。或許,他們不知道,這部卡通片之所以能順利播出,得益於一位爺爺的精力與心血。他就是楊偉光,前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
中央電視台台長,現
天地人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一舉問鼎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
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的《家有兒女》,自始至終得到了楊偉光的傾心呵護。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加強、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同時要求創作更多的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回響這一號召,楊偉光主持策劃了情景喜劇《家有兒女》。為了實現“精品至上”、“優秀節目為王”的電視創作理念,他事無巨細,一一過問。他和公司同仁分幾批請來情景喜劇作家,確定了劇情主題和人物關係,又多次請來居委會幹部、婦聯幹部、老師、家長和作家們聊他們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作家們寫好的劇本提綱,他都要仔細批閱。所以,在記者面前,他對《家有兒女》的具體情節如數家珍。甚至“家有兒女”這一劇名也是由他在眾多備選方案中拍板確定的。
楊偉光似乎深諳取名的學問。當初,中央電視台決定創辦一個電視新聞雜誌欄目時,叫什麼名字一直懸而未決。在20多個備選名稱中,楊偉光對“
東方時空”情有獨鐘,“中國是東方
文明古國,正好符合這個名稱的‘東方’;‘時’就是時間,有一種歷史感;‘空’則是無限的空間,有氣勢。”《東方時空》一經推出,立即引領了電視新聞改革的潮流。以此為發端,《
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查》等欄目相繼問世。觀眾發現,中國電視越來越有味道。
站在改革開放30周年和中國電視誕生50周年的節點上,回顧自己走過的電視人生,楊偉光特別向記者提及加強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他說自己喜歡讀哲學著作,比如毛澤東的《
實踐論》、《
矛盾論》、《
論持久戰》等。他告訴記者:“這些著作使我學會了用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使我注意‘度’的把握,注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緊跟時代潮流,關鍵時刻堅持真理,戰勝困難。”要解放思想,就要堅持創新,楊偉光歷來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運用。在給記者的寄語中,他寫道:“創新是成就自己事業的關鍵。”他邊寫邊說:“創新,真的太重要了,太重要了!”
“一篙鬆勁退千尋”,這是楊偉光喜歡的一句詩。他希望自己始終能保持一份危機感,同時不斷奮鬥進取。儘管“
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是他更喜歡“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向記者提及現 任美國
維亞康姆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雷石東。雷石東70歲進入娛樂業,用10年時間打造出了美國大型跨國娛樂公司,收購了
派拉蒙公司,創辦了MTV頻道,83歲時寫了名叫《贏的激情》的自傳。楊偉光說:“雷石東的精神值得學習,對事業要有激情,就會有充沛的精力,就會擁有健康!”
擁有激情的楊偉光對一生摯愛的電視事業有自己的“算盤”。他希望自己能創辦一個為全球華人服務的頻道,反映華人每天發生的事,記錄華人發展的心路歷程,加強華人之間的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我想到那時各國的僑領都是我們電視台駐當地記者站的支持者。”談及自己的構想,楊偉光發出會心的微笑。
微笑不是因為這樣的構想涉及個人利益,“我有地方住,有衣服穿,有飯吃,就夠了”。而且,楊偉光還在暗暗琢磨:如果公司運作良好,他對自己的分紅一文不取,而是建立基金,主要用來對電視金鷹獎的獲獎者進行物質獎勵和支持品學兼優的農民子弟上大學。他說:“
我是農民的兒子,靠助學金讀完國中、高中、大學。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這就是我對黨的樸素感情。”楊偉光告訴記者,建立這項基金,是他作為一位老電視工作者和老共產黨員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