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體連線

椎體連線

椎體間關節及連線:椎體之間的連線由前、後縱韌帶和椎間盤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椎體連線
  • 前縱韌帶:位於椎體的前面
局部解剖,前、後縱韌帶,椎間盤,

局部解剖

前、後縱韌帶

前縱韌帶位於椎體的前面,上起枕骨的咽結節和寰椎前結節,下至S1~2,在其行程中借纖維束緊密附著於各椎體邊緣,但與椎體連線疏鬆。此韌帶在最上部為一束帶,附著於寰椎前結節,並延至枕骨基底。前縱韌帶是人體最長的韌帶,較寬,非常堅強,有人在屍體上試驗,在300kg的壓力下也不致斷裂。前縱韌帶由3層縱行纖維構成,淺層跨越3~4個椎體,中層跨越2~3個椎體,而深層僅連線相鄰兩個椎體。
後縱韌帶比較薄弱,位於椎體的後部,上起樞椎,下達骶骨,最上部延展為覆膜。後縱韌帶較前縱韌帶狹窄,寬窄不齊,不能完全避蓋椎體的後部和椎間盤,其纖維呈齒狀,與椎體疏鬆相連,其間隔以靜脈叢。
在強直性脊柱受損時,脊柱附近的韌帶常骨化,其中前縱韌帶骨化最早,以後相繼是縱韌帶、黃韌帶、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在正值X線片上呈“竹節狀脊柱”。腰部後縱韌帶也可單獨發生骨化,但較頸部為少。

椎間盤

椎間盤即椎間纖維軟骨,除C1~2之間外,其他椎體之間包括L5與S1之間均有這種結構,因此成人的椎間盤總數為23個。
椎間盤柱橫斷面上與其所連線的椎體形狀一致。椎間盤的厚薄在脊柱不同部位有所不同,一般說,凡是運動較多的地方,椎間盤較厚,在頸、腰部就是如此;相反,胸、骶部則較薄,特別在骶椎部,椎間盤骨化,使原來分離的五節骶椎完全融合。椎間盤在下腰部最厚,而在T2~6最薄。
1.椎間盤的形態構造:椎間盤由透明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構成。
(1)透明軟骨板:透明軟骨板即椎體的上下軟骨面,構成髓核的上下界,與相鄰椎體分開。在椎骨發生過程中,椎體的上下面各有一次級骨化中心,其周圍雖成骨,形成骺環,但其中心仍一直保留為軟骨,軟骨板的大小和形狀與上下相連的椎體相當。椎體上下無血管的軟骨板如同膝、髖關節的關節軟骨,可以承受壓力、保護椎體,防止椎骨遭受壓力,只要軟骨板保持完整,椎體不會因壓力而發生吸收現象,軟骨板還可視作半滲透膜,在滲透壓下,水分可以擴散至無血管的椎間盤。
(2)纖維環:在上、下透明軟骨板的周圍有一圈堅強的纖維組織,由膠原纖維及纖維軟骨組成,稱為纖維環,是椎間盤的最主要維持負重的組織,與上下軟骨板和脊柱前、後縱韌帶緊密相連。纖維環呈同心層排列,各纖維的方向彼此交錯。纖維環的前部及外側部較後部約寬1倍,最內層纖維與髓核的細胞間基質相融合,無明顯界限。
纖維環連線相鄰椎體,使脊柱在運動時作為一個整體,纖維環甚為堅固,緊密附著於軟骨板上,保持脊柱的穩定性,必須有極大力量廣泛撕裂纖維環,才能引起椎體間脫位。纖維環的特殊排列方向,使相鄰椎體可以有輕度活動,但運動到一定限度時,纖維環緊張,又起節制韌帶的作用,控制旋轉運動。纖維環主要為膠原纖維,但也含有一定彈性纖維,其纖維可能伸長。過去認為,椎間盤的彈性性質,系由於髓核的壓縮及相鄰纖維環的膠原纖維方向改變所致;實際上,形成彈性纖維的彈性蛋白是低應變主要的應力負荷部分,能在變形後恢復組織大小及形狀,纖維環及髓核的彈性纖維的不同排列及形狀能反應不同功能。纖維環包繞髓核,使其維持一定的位置及形狀,在壓力下,因力量平均分散於纖維環,又具有吸收震盪的作用。
(3)髓核: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半液體的腔狀物質,占椎間盤切面的50%~60%。髓核由軟骨樣細胞組成,分散於細胞間基質。髓核含有85%的水分及退化的脊索殘餘,髓核一般位於纖維環的中部,較偏後,並不絕對在中心。髓核隨外界的壓力而改變其位置及形狀,其位置在不同脊椎有所不同。髓核的密度有所不同,隨年齡而增大。
2.椎間盤的功能:椎間盤不但是椎體間主要的堅強連繫與支持結構,同時也是脊柱運動和吸收震盪的主要結構,起著“彈性墊”的作用,能承受身體的重力,將施加於脊柱的力吸收並重新分布。椎間盤能保護和控制脊柱各種活動,有平衡緩衝外力的作用。椎間盤受到壓縮或牽引後,能很快恢復原來形狀。正常椎間盤髓核各方面的壓力均相等,中心重力可使椎間盤向各方向膨出。
椎間盤內壓力與體重直接有關,並隨體位改變而不同,體重70kg的人,直坐位時,腰椎曲度變平,纖維環前部高度下降,椎間盤內壓力增加,L3椎間盤為140kg,直立時由於腰前凸增加,重力線靠近髓核,下降為100kg,坐位並向前傾20°,腰椎後凸,椎間盤內壓力增加至190kg。側臥位時下降為70kg,仰臥位時僅為20kg。彎腰從地上舉起50kg重物時,L4~5椎間盤內壓力可增至750kg。
在直立時,椎間盤的完整決定於:①纖維環的纖維層排列;②完整的髓核;③周圍組織。椎間盤及其周圍支持結構關係密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