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靈壽木

《植靈壽木》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前四句寫自己尋得靈壽木的過程;“蹇連”四句寫種植靈壽木的原因;“叢萼”四句寫所植靈壽木成活、生長、開花的情景,並暗中表明了自己的品格;最後四句寫詩人撫摩玩賞靈壽木,以及不忍心對靈壽木加以剪伐的心情。這首詩全篇多處互相呼應,章法謹嚴;寫物極能刻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植靈壽木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柳宗元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植靈壽木1
白華鑒寒水2,怡我適野情3
前趨問長老4,重複欣嘉名5
蹇連易衰朽6,方剛謝經菅7
敢期齒杖賜8,聊且移孤莖9
叢萼中競秀10,分房處舒英11
柔條乍反植12,勁節常對生13
循玩足忘疲14,稍覺步武輕15
安能事翦伐16,持用資徒行1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靈壽:樹木名。《漢書·孔光傳》:“賜太師靈壽杖。”註:“木似竹,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治也。”
2.白華:頭髮花白。鑒:照。
3.怡:和悅,愉快。形容詞使動用法。怡我:使我愉快。適:到……去。適野:到郊外去。情:心情。
4.趨:快走。前趨:向前趕上。
5.重:又,再。復:回答。嘉名:美名,指靈壽木名。
6.蹇(jiǎn)連:跛,行政遲緩。引申為艱難困厄,這裡指流放永州。
7.方剛謝經營:《詩經·小雅·北山》“旅力方剛,經營四方。”言體力正當強健,可以到處規劃創業。謝:辭,不能。
8.齒杖:王授高年者的行杖。敢期:怎敢期望。
9.聊且:始且。移:移植。孤莖:指一棵靈壽。
10.叢萼(è):花萼指柳宗元所種園圃。競秀:爭逐,表現最為茂盛。
11.分房:猶言偏房,指柳宗元住所的偏房。舒英:舒展開花。
12.柔條:靈壽木枝細長,故為柔條。乍:偶然看見。反植:倒立,指靈壽木柔軟的枝條,有時從上往下直立。
13.勁節:指靈壽木枝條上凸出的強勁的枝節。常:時常,通常。對生:相對而生。
14.循:通“揗”,撫摩。玩:賞玩。
15.稍:漸漸。步武:指步履,步伐。
16.翦(jiǎn):同“剪”,剪斷。伐:砍伐。
17.資:幫助。徒行:步行。

白話譯文

白色的花朵映照在寒水邊,正與我熱愛野趣的心情相合。
走上前去向長老打聽,更高興它有靈壽木這樣的好名字。
人生坎坷容易衰老,血氣方剛就用不著費神保養。
我哪裡敢指望得到老者之杖的贈賜,只是想把這棵靈壽木移到我的庭院中。
叢叢的花萼內中正爭奇鬥豔,分房而開舒展出朵朵花兒。
柔嫩的枝條反過來種植,剛勁的樹節都相對而生長。
來回觀望都忘記了腿腳的疲倦,反而覺得步履更加輕盈。
怎么能將這么好的樹木砍伐下來,作為步行扶持的拐杖呢?

創作背景

永貞元年(805年)十一月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在永州因江南濕氣太重,患上了“重膇”之疾。為了方便行走,他不得不使用拐杖。作者曾多次到過郴州,知道郴州萬歲山生長著一種特殊的樹種——靈壽木,了解到這種木料可以做成珍貴的拐杖,便虛構了一個在自己住宅旁種植靈壽木的故事,於是創作了這首詩以表達自己被貶初期焦躁不安的情緒。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白華鑒寒水,怡我適野情。前趨問長老,重複欣嘉名。”講的是尋得靈壽木的過程。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後,因政治上遭迫害和永州惡劣的生存環境,三十多歲的人迅速衰老,對於過早的生出白髮,詩人是很傷心的。《始見白髮題所植海石榴樹》云:“從此休論上春事,看成古樹對衰翁。”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重新啟用的希望已成為渺茫的夢,而永州山水和永州人對詩人的關懷和慰藉,使詩人漸次忘卻了悲哀。而以一老翁自居,認真地做起了永州人來。
“蹇連易衰朽,方剛謝經營。敢期齒杖賜?聊且移孤莖。”講的是種植靈壽木的原因。前兩句,當倒過來讀,詩人對自己正當年富力強,而不得拖展自己抱負、才華的處境,已沒有了流放之初的激憤與哀傷。也明白自己過早衰老的原因,在於面對的艱難困厄的現實。“敢期齒杖賜?”表明了詩人對這一現實的清醒理解,雖然為此詩人付出了青春年華的代價。“聊且移孤莖”,在長老的指點下,詩人尋得靈壽木並挖得一枝,移栽至自己的住宅旁。這一舉動,是詩人對統治者的徹底失望,也標明詩人在永期間,思想上的一次飛躍。
“叢萼中競秀,分房外舒英。”寫所植靈壽木成活、生長、開花的情景。從“競秀”和“舒英”看,該靈壽木在詩人的精心培養下茁壯成長的確令人欣慰。也可得知,詩人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柔條乍反植,勁節常對生。”靈壽木枝條細而韌,故有枝條時從樹上倒垂向下,突兀強勁的枝節,又常相對而生。表面上看,這是在讚美靈壽木外柔內剛的形態,實際上,作者是在表明自己的品格。
“循玩足忘疲,稍覺步武輕。”詩人撫摩玩賞著靈壽木,忘卻了疲勞,腳步也漸漸輕快起來了。這裡有一個問題:作者的撫摩玩賞的是靈壽木,還是用靈壽木做成的拐杖。聯繫下句“安能事翦伐,持用資徒行”可以看出,“循玩”的應為蓬勃生長的靈壽木,而非用靈壽木製成的拐杖。更加可見詩人是不忍心對靈壽木加以剪伐的。
作者為取拐杖而植靈壽,靈壽長大後卻不捨得砍下來做拐杖了。這僅僅是詩歌的字面意義,詩人的真實意圖是:自己被貶永州已多年,被貶初期那種焦躁不安的情緒,那種悲天憫人的傷感,都已被歲月磨蝕;水州的山水之美、人民之情,已經和詩人的血肉融為了一體,這就是“白華鑒寒水,怡我適野情”的原因。同時,作者對統治者已不再寄有什麼希望,對現實則有了更多理性的認識,“敢期齒杖賜”正是詩人這種認識的反映,所以植靈壽木的目的,不在於獲得一條拐杖,而是對統治者的一種冷峻的抗議。
在寫法上,此詩以敘事為主。作者曾多次到過郴州,知道郴州萬歲山生長著一種特殊的樹種——靈壽木,了解到這種木料可以做成珍貴的拐杖,便虛構了一個在自己住宅旁種植靈壽木的故事,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寫,使人讀起來饒有興致,讀後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名家點評

清·汪森《韓柳詩選》:“‘叢萼’四句,寫物極能刻畫。”
台灣大學教授洪淑苓《柳宗元詩選》:本詩別有意趣。始則因靈壽木而自嘆衰老;移栽之後,又稍覺體健步輕,不需倚賴木杖;其內心的感慨,則寄託於“蹇連”三句。全篇多處互相呼應。如“蹇連”二句與“循玩”二句,“齒杖賜”與“資徒行”,可謂章法謹嚴。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