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育種學(第2版)

植物育種學(第2版)

《植物育種學(第2版)》是由孔令讓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9年12月26日出版的新形態教材。該教材可作為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材,也可以作為農學、園藝、植物保護、種子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或教材。

該教材共16章,系統地介紹植物育種學相關的理論與技術,內容包括緒論、育種目標、種質資源、植物的繁殖方式與育種、引種、選擇育種、雜交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無性繁殖植物雜交育種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植物育種學(第2版)
  • 作者:孔令讓
  • 類別:新形態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26日
  • 頁數:40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532807
  • 版面字數:550千字
  • CIP核字號:2019297173
成書過程,修訂背景,修訂工作,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修訂背景

隨著生命科學理論的不斷揭示,育種技術體系的陸續創新,一大批高產、優質、抗病和耐逆的植物品種推陳出新,使中國植物類產品,特別是農產品在實現數量供需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跨越的基礎上,已經進入了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重大轉折時期,農業生產目標的多元化、市場化、國際化、標準化、信息化、高新技術化等特徵愈加明顯。為了加快對傳統農業學科的改造,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具有紮實的現代植物育種理論基礎,掌握現代植物育種技術的專門人才,《植物育種學(第2版)》的主編山東農業大學的孔令讓教授多次組織中國育種家、教育家根據學科發展的現狀前沿與未來趨勢,對《植物育種學》進行分析與論證,並於2017年4月組織中國9所重點農業院校中具有較多科研與教學經驗的教師,開展《植物育種學(第2版)》的全面修訂與撰寫。歷時兩年多,《植物育種學(第2版)》出版問世。

修訂工作

《植物育種學(第2版)》共分緒論和16章,其中緒論、第1章育種目標、第3章植物的繁殖方式與育種由孔令讓編寫,第2章種質資源由宋憲亮編寫,第4章引種和第15章品質育種由周元昌編寫,第5章選擇育種和第11章誘變育種由鄒德堂編寫,第6章雜交育種由孫道傑編寫,第7章雜種優勢利用由劉保申編寫,第8章無性繁殖植物雜交育種由陳學森編寫(其中,薯類、球莖類作物的實生苗培育和雜種選擇部分內容由張永中編寫),第9章遠緣雜交育種由蒲至恩編寫,第10章倍性育種和第12章群體改良和輪迴選擇由邱法展編寫,第13章生物技術在植物育種中的套用由肖應輝編寫,第14章抗逆育種由楊學舉編寫,第16章品種審定與種子生產由馬慶編寫。全書由孔令讓統稿和定稿。在該版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得到李振聲院士、于振文院士和束懷瑞院士的指導和支持,《植物育種學》主編胡延吉教授應邀擔任該書主審,吸納相關院校教師的修改建議,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農林醫藥處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和幫助。

出版工作

2019年12月26日,《植物育種學(第2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出版工作人員
策劃編輯
責任編輯
特約編輯
封面攝影
封面設計
責任印製
郝真真
田紅
郝真真
沈海濱
李小璐
韓剛

內容簡介

《植物育種學(第2版)》共16章,包括緒論、育種目標、種質資源、植物的繁殖方式與育種、引種、選擇育種、雜交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無性繁殖植物雜交育種、遠緣雜交育種、倍性育種、誘變育種、群體改良和輪迴選擇、生物技術在植物育種中的套用、抗逆育種、品質育種、品種審定與種子生產等。此外,書末附有中英文名詞對照、主要參考文獻。

教材目錄

前輔文
緒論
一、植物進化與遺傳改良
二、植物育種學的任務和內容
三、植物育種學的發展
四、品種的概念和作用
五、植物育種的成就與展望
第1章 育種目標
第一節 植物育種的主要目標性狀
一、產量性狀
二、品質性狀
三、成熟期
四、 對病蟲害的抗耐
五、對環境脅迫的抗耐性
六、對保護地栽培的適應性
七、適應農業機械化要求
第二節 制訂育種目標的一般原則
一、國民經濟需要和生產發展的前景
二、農業生產實際與現有品種有待提高和改進的主要性狀
三、育種目標要落實到具體性狀上
四、品種的合理搭配
第2章 種質資源
第一節 種質資源的重要性
一、種質資源的概念
二、種質資源的重要性
三、保護種質資源的迫切性
第二節 作物起源中心學說及其發展
一、瓦維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學說
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學說的發展
第三節 種質資源的類別
一、本地種質資源
二、外地種質資源
三、野生種質資源
四、人工創造的種質資源
第四節 種質資源的蒐集
一、廣泛蒐集種質資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蒐集種質資源的方法
三、蒐集材料的整理
第五節 種質資源的保存
一、種植保存
二、貯藏保存
三、離體試管保存
四、基因文庫保存
五、利用保存
第六節 種質資源的研究和利用
一、 種質資源的鑑定和研究
二、種質資源的利用和創新
第3章 植物的繁殖方式與育種
第一節 植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二、無性繁殖…
三、植物授粉方式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 不同繁殖方式植物的遺傳特點及其與育種的關係
一、自花授粉植物
二、異花授粉植物
三、常異花授粉植物
四、無性繁殖植物
第三節 植物品種的類型及育種特點
一、植物品種的類型
二、各類品種的育種特點
第4章 引種
第一節 引種的作用
一、豐富作物種類,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二、引進作物新種質,充實種質資源
三、利用異地種植,提高作物產量
第二節 引種的原理
一、氣候相似論
二、作物的生態環境與生態類型
三、重要生態因子、品種特性與引種的關係
第三節 作物引種規律
一、低溫長日性作物的引種規律
二、高溫短日性作物的引種規律
三、作物對環境反應的敏感性與引種
第四節 引種的工作環節
一、引種材料的蒐集
二、檢疫工作
三、引種材料的選擇
四、引種試驗
第五節 植物化
一、植物馴化的意義
二、馴化的原理和方法
第五章 選擇育種
第一節 選擇的意義和方法
一、選擇的意義
二、選擇在品種改良中的作用
三、選擇的基本方法
四、兩種基本選擇法的綜合套用
五、植物的繁殖方式和常用選擇方法
第二節 選擇育種的簡史及成效
一、選擇育種的意義和特點
二、選擇育種的簡史和成效
第三節 選擇育種的原理
一、純系學說
二、品種自然變異現象和產生原因
第四節 有性繁殖植物的選擇育種
一、株選的方法
二、系統育種程式
三、混合選擇育種程式
四、提高選擇育種效率的幾個問題
第五節 無性繁殖植物的選擇育種
一、芽變選種
二、實生選種
第6章 雜交育種
第一節 雜交育種的概念和意義
一、雜交育種的概念
二、雜交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親本選擇與選配
一、親本的選擇
二、親本的選配
第三節 雜交方式
一、單交
二、復交
三、回交
四、多父本雜交
第四節 雜種後代的處理
一、雜種後代的培育
二、雜種後代的處理和選擇
第五節 雜交育種程式和加速育種進程的方法
一、雜交育種的程式
二、加速育種進程的方法
第六節 回交育種
一、回交育種的意義與特點
二、回交育種的基本遺傳規律
三、回交育種的技術要點
四、回交法的其他套用方式
第七節 雜交育種的早代測驗
一、早代測驗的概念及意義
二、早代測驗的方法
第7章 雜種優勢利用
第一節 雜種優勢利用的概況與表現
一、雜種優勢利用的簡史與現狀
二、雜種優勢的概念與度量
三、雜種優勢表現的特點
四、雜種優勢的固定
五、雜種優勢利用與常規雜交育種的比較
第二節 雜種優勢表現的遺傳基礎
一、顯性假說
二、超顯性假說
第三節 植物繁殖方式與雜種優勢利用
一、利用雜種優勢的基本原則
二、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利用雜種優勢的特點
第四節 選育雜交種的一般程式
一、自交系的選育
二、配合力測定
三、雜交種的類型和組配方式
四、利用雜種優勢的途徑
第五節 雄性不育性在雜種優勢利用中的套用
一、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種的意義
二、雄性不育的遺傳類型
三、核質互作型雄性不育性的套用
四、核基因不育系的套用
第六節 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和利用
一、植物的自交不親和性
二、自交不親和性的遺傳和生理機制
三、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
四、自交不親和系的繁殖
五、利用自交不親和系制種的方法
第8章 無性繁殖植物雜交育種
第一節 無性繁殖植物品種的性狀遺傳變異特點
一、數量性狀與質量性狀
二、遺傳雜合程度大,雜交F或實生後代常發生複雜多樣的變異與分離
三、非加性效應解體,導致雜交後代經濟性狀普遍退化
四、雙向選擇性狀在雜交後代中表現趨中變異
五、修飾基因的複雜互作,導致質量性狀的異常分離
第二節 無性繁殖植物的誘導開花.
一、誘導無性繁殖植物的假說
二、誘導無性繁殖植物的開花
第三節 雜交親本的選擇與選配
一、親本選擇
二、親本選配
第四節 雜交後代的培育與選擇
一、薯類、球莖類作物的實生苗培育和雜種選擇
二、多年生無性繁殖植物的實生苗培育和雜種選擇
第9章 遠緣雜交育種
第一節 遠緣雜交的概念和作用
一、遠緣雜交的概念
二、遠緣雜交在育種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節 遠緣雜交不親和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一、遠緣雜交不親和性及其原因
二、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性的方法
第三節 遠緣雜種夭亡、不育的克服方法
一、遠緣雜種夭亡和不育
二、克服遠緣雜種夭亡和不育的方法
第四節 遠緣雜種後代的分離和選擇
一、遠緣雜種後代性狀表現和遺傳的特點
二、遠緣雜種後代性狀分離及利用
三、遠緣雜種後代選擇的特點
第10章 倍性育種
第一節 植物的多倍性
一、多倍體的概念和種類
二、多倍體的由來與進化
三、多倍體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多倍體育種
一、材料的選擇
二、獲得多倍體的途徑與方法
三、多倍體的鑑定
四、多倍體材料的加工和選育利用
第三節 單倍體及其在育種中的套用
一、單倍體的類型及特點
二、誘導產生單倍體的方法
三、單倍體的鑑別與二倍化
四、單倍體在育種上的套用
第11章 誘變育種
第一節 誘變育種的依據、特點和意義
一、誘變育種的依據
二、誘變育種的特點
三、誘變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物理誘變
一、物理誘變劑的種類
二、輻射處理的劑量單位和劑量率
三、輻射誘變的機制
四、植物的輻射敏感性和誘變劑量
五、輻射處理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化學誘變
一、化學誘變劑的種類
二、化學誘變劑作用的特點
三、化學誘變處理方法
第四節 誘變育種的方法和程式
一、處理材料的選擇
二、誘變劑量的確定
三、處理群體大小的確定
四、誘變處理後代的選擇
五、以營養器官(接穗、插條、薯塊等)為試材的種植與選擇處理
六、不同繁殖方式的作物誘變處理的特點
第五節 提高誘變育種效率的方法
一、根據影響誘變效果的因素,採取相應措施,提高誘變育種效率
二、提高誘變育種效率的其他方法
第六節 植物空間技術育種
一、植物空間技術育種的概念和特點
二、空間誘變的生物學效應
三、空間誘發植物突變的作用機制
四、空間技術育成品種的安全性問題
第12章 群體改良和輪迴選擇
第一節 群體改良的意義
第二節 群體改良的輪迴選擇
一、輪迴選擇的基本模式
二、輪迴選擇的套用…
三、輪迴選擇的方法
第三節 雄性不育性在輪迴選擇中的套用
一、利用隱性雄性核不育基因改良群體
二、利用顯性雄性核不育基因改良群體
第四節 群體改良的其他途徑
一、群體改良的複合選擇方案
二、定向選擇與歧化選擇
三、進化育種法
四、混合集團選系法
五、標記輔助輪迴選擇
第13章 生物技術在植物育種中的套用
第一節 細胞和組織培養在植物育種中的套用
一、體細胞變異與突變體的篩選
二、離體培養技術在植物育種中的套用
第二節 植物原生質體培養與體細胞雜交
一、原生質體的分離與培養
二、原生質體融合
三、雜種細胞的選擇
四、雜種細胞的鑑定
第三節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種中的套用
一、目的基因的獲取
二、載體系統及其改造
三、重組DNA的製備
四、植物的遺傳轉化
五、轉基因植株的鑑定
第四節 分子標記與育種
一、分子標記的分類
二、構建遺傳圖譜
三、分子標記基因定位
四、分子標記在種質資源研究上的套用
五、分子標記在輔助選擇中的套用
第14章 抗逆育種
第一節 抗病育種
一、植物抗病育種的意義及進展
二、植物抗病性與病原物的遺傳變異
三、抗病機制與抗病性的遺傳
四、抗病性鑑定
五、抗病育種的方法
第二節 抗蟲育種
一、概述
二、抗蟲機制
三、抗蟲性的遺傳
四、植物抗蟲性鑑定
五、抗蟲育種的方法
第三節 抗旱與耐鹽育種
一、乾旱傷害與抗旱生理
二、鹽害與耐鹽
三、抗旱與耐鹽性鑑定
四、植物抗旱耐鹽的基因工程
第四節 抗寒和耐熱育種
一、抗寒與耐熱生理
二、抗寒與耐熱鑑定及資源評價
三、植物抗寒育種的方法
第五節 耐濕性與耐弱光育種
一、耐濕性育種
二、耐弱光育種
第六節 抗除草劑育種
一、草害及除草劑傷害
二、抗除草劑育種
第七節 植物逆境信號傳遞與抗逆育種
第15章 品質育種
第一節 作物品質育種的意義
一、作物品質的概念及其分類
二、品質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大田作物的品質性狀及其遺傳特點
一、水稻的品質性狀及其遺傳
二、小麥的品質性狀及其遺傳
三、玉米的品質性狀及其遺傳
四、棉花的品質性狀及其遺傳
第三節 主要園藝作物的品質及其遺傳
一、園藝作物品質分類
二、 園藝作物品質的遺傳
第四節 品質育種方法
一、選擇育種
二、雜交育種
三、雜種優勢利用
四、誘變育種
五、生物技術育種
第16章 品種審定與種子生產
第一節 品種試驗
一、品種區域試驗
二、生產試驗和栽培試驗
三、D US測試
第二節 品種審定與登記
一、品種審定的任務和意義
二、品種審定的組織體制
三、品種審定的程式…
四、品種登記
第三節 植物新品種保護
一、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意義和發展
二、植物新品種權的審批機構
三、品種權授予的條件
四、植物新品種權的授予程式
五、品種權的許可權和歸屬
六、品種權的保護期限和侵權行為的處罰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進展
第四節 品種推廣
一、品種推廣的意義
二、品種推廣體系
三、品種推廣的方式、方法
四、品種區域化和合理布局
五、良種良法配套
第五節 種子生產
一、種子生產的意義和任務
二、種子生產的程式和體系
三、品種的混雜退化和防雜保純
四、原種種子生產
五、園林植物種苗的無性繁殖
六、良種的加速繁殖
七、人工種子的研製
第六節 種子檢驗
一、種子標準化與種子檢驗
二、種子檢驗的內容和程式
三、種子檢驗的項目與方法
四、種子質量評定與分級
中英文名詞對照
主要參考文獻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植物育種學(第2版)》數字課程與紙質教材一體化設計,內容包括深入學習的推薦閱讀材料,以及章後思考題答案等資源。
作品名稱
植物育種學(第2版)數字課程
出版時間
2019年12月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內容提供者
孔令讓
策劃編輯
郝真真
技術編輯
李翠玲

教材特色

一、該書不僅體系新穎,結構獨到,內容豐富,囊括前沿,而且透析共性,強調融合,圖示清晰,文字精練。
二、該書改變傳統育種學教材中按農作物、果樹、蔬菜和觀賞植物各論分頭編寫的模式,突破草本與木本之界限,還原農作物、果樹、蔬菜、觀賞植物本就源為同宗的本質,揭示其內在的同一的遺傳規律和育種理論,分述其特殊的育種原理和程式,同時將“新、高、精、合”作為新版教材的編寫亮點,新版教材在突出共性、實現融合的基點上,較好地兼顧了不同種類植物的特點和個性。

作者簡介

孔令讓,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山東分中心主任,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