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古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與考古學文化相關的古代植物遺存的學科。
它的研究材料包括考古發現的與古代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古代植物遺存。
植物考古學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探索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的植物遺存,如食物生產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人類利用其他植物的活動等:二是復原古代生態環境。
植物考古的最終目的是解決考古學研究中的全面復原人類社會的歷史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植物考古學
- 外文名:Plant Archaeology
- 顧名思義:研究與考古學文化相關
- 主要:探索與人類文化活動
- 目的:復原古代生態環境
- 年份:614年
簡介,發展簡史,世界植物考古學,中國植物考古學,研究目的和對象,研究方法,浮選法,植矽體分析法,發展方向,
簡介
植物考古學是對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的與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古代植物遺存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學科, 植物考古學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探索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的植物遺存,如食物生產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人類利用其他植物的活動等:二是復原古代生態環境。 植物考古的最終目的是解決考古學研究中的全面復原人類社會的歷史的問題。
植物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考古發現的與古代人類活動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古代植物遺存。所謂與人類直接活動直接相關的是指那些根據人類不同需要被人類利用的植物(如食物、燃料、建築材料和工具等)。所謂與人類活動間接相關的是指那些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形態的自然植被。
發展簡史
世界植物考古學
早在公元前614年,古代學者賽諾芬發現“月桂樹葉”。然後,由於當時的認知水平有限,許多學者認為古生物的這些“遺影”只不過是大自然的遊戲。再後來,公元1200年,中國哲學家朱熹寫到:“嘗見高山有螺蚌 ,或生石中,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卻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這裡古代關於化石的典型記載,對植物考古學也有借鑑意義。
一直到18世紀左右,科學的植物學命名法的出現,讓植物考古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石。在19世紀初,出現了正式發展的考古出土之物遺存的報導,如埃及古墓出土的古時的遺存植物,與在瑞士的一處湖邊古代村落遺址出土的浸水綠色植物遺存。當時科技與方法的極其缺乏,所有的植物遺存都是偶然發現的。當時的考古發掘者對這些不感興趣,並且對植物遺存的學術工作並不了解。植物考古完全不受重視,所以19世紀發現的考古植物遺存以及相關報導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植物考古研究。
20世紀初,“人文植物學”這個植物學概念的提出並被套用到對考古出古物的研究上。植物考古學才漸現雛形。20世紀中葉,一些意識超前的考古學家開始在其主持的考古發掘的項目中主動尋找和發現古代植物遺存。同時邀請植物學家參與考古項目,並共同對出土的植物遺存進行研究。雖然當時考古學家和植物學家都有意識地去探尋植物遺存所在地,但效果並不顯著。因此,探討出古代人類與古代植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顯重要性與必要性。
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界爆發了一場有關考古學理論和學術的大討論。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浮選法應運而生。”
“浮選法”的誕生,被美國著名古學家Patty Jo Wastson譽為“考古發掘技術中的一場革命”。首次使用浮選法的是美國考古學者Stuart Struever。當時雖然設施簡單,其主持的“伊利諾斯河下游考古項目”也還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浮選法”突破了傳統挖掘技術的瓶頸,在當時如同打開了阿里巴巴寶庫,考古學界一派前途無量的光景。
中國植物考古學
中國的植物考古學起步較晚,途中又困難重重,發展受挫多次。在中國最早對植物考古的報導是1955年西安半坡遺址發現粟粒。20世紀60-70年代,文革幾乎將所有的人文學科打入癱瘓甚至衰退狀態。然而,在70年代初,植物考古學率先恢復了研究。20世紀80年代,年輕的考古學者,在《農業考古》上發表了一篇介紹“泡沫浮選法”的文章。因其大量的數字與公式,並不被大眾甚至業內人士廣泛接受。20世紀90年代,中國植物考古學發展到一個黃金階段,具體標誌有三:1.“植物考古學”作為一個學科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2.“浮選法”作為一種獲取植物遺存的田野方法首次被套用到了考古發掘中;3.“植矽體析分”方法的異然突起。90年代初,浮選法開始套用於考古發掘中。
進入21世紀後,植物考古學在中國發展突然加速。學科的發展與制度建立日趨完善。標誌:浮選法的普及;200年以前,在中國開展過浮選工作的考古遺址只有五六處,然而在2000年以後,陸續開展的浮選法考古工作一直已多達百餘處。
研究目的和對象
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植物考古學的研究目的應與考古學一致,即探討古代人類的生活方式,解釋人類文化的發展與歷程。
與其他考古學分支相同,植物考古學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其研究對象上,即考古發現的與古代人類活動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古代植物遺存。所謂與人類直接活動直接相關的是指那些根據人類不同需要被人類利用的植物(如食物、燃料、建築材料和工具等)。所謂與人類活動間接相關的是指那些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形態的自然植被。
植物與動物並列為人類食物的兩大來源。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由於自然環境的約束,人類的不同事物取向和人類獲得食物的各種方法直接決定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並由此發展出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而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是人類文化進化多樣性和階段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考古學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兩大方向,即復原古代生態環境和探索食物生產的起源於發展過程。後者已涉及農業考古的研究內容,但植物考古學與農業考古學的不同之處在於,植物考古學基本不涉及農業生產工具、灌溉設施等其它農業發展因素,而僅關心的是人類栽培作物的產生與馴化過程,如穀物、蔬菜、瓜果以及棉麻等農作物的起源與發展。
古植物學的哲學任務是:不僅在系統類群的發展方面,並且還在直接形成形態類型的解郊類型方面,重建地球表面植物的歷史。古植物學的任務也在於協調解決整個有機生命起源的問題。
研究方法
浮選法
“浮選法”是植物考古研究中的基礎技術,也是考古學者應當掌握和發展的技術、方法。包括科學的土樣採集、水洗、揀選、觀察等一系列工作方法。
植矽體分析法
植矽體分析法是以從土壤中提取的植矽體,並根據不同植物細胞形態不同,產生的植矽體形態也不同,從而鑑定植物的方法。植矽體是植物矽酸體得簡稱,是植物身體裡的“結石”,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到身體內的矽會沉澱在細胞或者細胞之間,腐爛以後,像小石頭一樣的植矽體便埋藏在土壤中保存起來了。
在過去的20多年裡,植矽體分析對研究美洲農業起源與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使人們改變了對梅州農業的傳統認識。
發展方向
植物考古學作為一種交叉性學科,兼具考古學與植物學。在近幾十年,科學技術的進步已使植物考古學者大受裨益,包括質譜加速器測年在內的各種測年技術,通過孢粉、植矽石和植物遺骸研究古環境。同時,計算機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出現的GPS、GIS、全站儀等先進儀器的廣泛運用,為植物考古學的發展開闢了無比廣闊的前景。中國考古學在近年來這方面雖然也有突飛猛進,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再結合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新世紀,中國植物考古學必須在現在的基礎上加快科學化的進程,最大限度地拓展這些先進手段與方法的套用領域,並積極積極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跟上科技進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