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古:種子和果實研究

植物考古:種子和果實研究

《植物考古:種子和果實研究》是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著作。系統介紹了考古遺址中植物種子和果實遺存的研究方法,包括採樣、提取、鑑定、統計、數據分析和綜合研究,重點是解決種子和果實遺存的鑑定問題。根據考古遺址植物遺存鑑定比對的需要,選擇了147種(隸屬49科,99屬)現代種子、果實進行了原色照相、編制檢索表,對其中重點的127種做了較為翔實的形態特徵描述,並對該種植物產地、生境、經濟意義及遺存記錄等做了記載,選取了一部分中國新石器時代以來出土的植物種子、果實遺存照片計128幅。通過對中國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植物遺存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不同文化期先民的生計方式以及所處的環境背景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初步總結和探討。

基本介紹

  • 書名:植物考古:種子和果實研究
  • 又名:Archaeobotany — Research on Seeds and Fruits
  • ISBN:9787030225504
  • 頁數:273頁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8月1日)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叢書名: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書系
編輯推薦,目錄,序言,後記,

編輯推薦

《植物考古:種子和果實研究》可供考古學、植物學、歷史地理學、農史學及博物學等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和院校植物遺存教學參考。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植物考古概論
第一節 植物考古定義
第二節 植物考古研究內容
第三節 中國植物考古的歷史回顧
第二章 植物大遺存研究基本方法
第一節 植物大遺存及其分類
第二節 採樣方法
第三節 浮選土樣獲得植物遺存
第四節 植物遺存樣品的處理與鑑定
第五節 植物大遺存數據的分析與解釋
第三章 植物種子和果實鑑定及環境分析
第一節 種子、果實遺存的鑑定方法
第二節 分種檢索表
第三節 分種形態描述及環境分析
第四章 植物大遺存與中國史前農業和環境研究
第一節 植物大遺存與史前農業研究
第二節 植物大遺存與史前環境研究
種子、果實形態術語
參考文獻
中文名索引
拉丁文名索引
英文名索引
原色現代種子、果實圖版目錄
種子、果實遺存(選編)圖版目錄
後記
原色現代種子、果實圖版
種子、果實遺存(選編)圖版

序言

隨著考古學資料的日益豐富和綜合研究的深入,探討古代人類與植物的關係逐漸被考古學家重視起來。為了完成這項新的課題任務,需要與之相應的新資料和新信息,而植物考古便是適應考古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由於植物考古研究內容和方法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考古學研究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具體來講,植物考古主要完成以下課題:人類對植物的利用,包括採集等;人類對植物的栽培,這就是關於農業起源與發展這個備受矚目的課題;人類對周圍植被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類採集、農耕等活動對森林的砍伐、放牧活動對植物類型的改變等;植物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就是人類文化發展與植被變遷之間的關係。要完成上述課題,參加人員要具有考古學與植物學兩種知識體系,具備考古學背景的學者,至少要了解基本的植物學知識,而具備植物學背景的學者,也要了解考古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內容。
在中國,自1935年報導周口店猿人遺址出土朴樹種子以來,植物考古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料,但是,植物考古方法需要系統化和科學化。其中,關於植物大遺存的採樣和浮選方法雖有系統介紹,但植物大遺存樣品如何在實驗室進行處理,如何科學鑑定種屬,鑑定數據如何進行定量分析與統計,至今沒有可供參考的較系統的中文文獻,這個狀況嚴重製約了植物考古的發展。本書就是適應中國植物考古研究發展趨勢的需要而編寫的。
第一章概括介紹了植物考古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使讀者可以通過本章了解植物考古的概況。
第二章系統介紹了植物考古研究中植物大遺存研究的基本方法。從野外採樣和土樣的保存、乾燥,到浮選炭化植物遺存,再到實驗室對炭化植物遺存進行初步挑選,都進行了詳細說明,並配有若干圖片,同時還介紹了基本的統計方法和植物考古報告的編寫方法。
第三章專門介紹種子和果實的鑑定方法。作者以植物學方法,較系統地、集中地介紹了植物種子和果實的形態鑑定方法。書中選擇了我國史前或本土產重要栽培植物,及易於與重要經濟植物種類相混淆的近緣種,如與稻同屬的野生稻、藥用稻、疣粒稻,與粟同屬的幾種雜草等;對於那些是否為我國史前植物尚有爭議的種類,如芝麻、亞麻等,為防遺漏也編入。除可食植物種類外,還選擇了部分對環境考古有重要意義的野生樹木和野草的常見代表種。通過對上述種類的現代植物種子和果實標本進行形態描述、配原色照片和編制檢索表(具體方法見第三章),以期多途徑地對出土遺存做對比鑑定研究。本書共包括147種、亞種或變種,隸屬49科99屬,重點描述了127種、亞種或變種,描述中涉及對比種類12種、變種,原色照片256幅。為使鑑定者即時獲知已鑑定種類的相關信息,在各種類形態描述之後,簡述了該種類的植物學性狀、分布、生境、經濟意義及遺存發現情況等。

後記

自2005年開設植物考古課程以來,本人已經連續3個學期為山東大學考古系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講授植物考古。這個過程中,作為教師,深深感到需要一本哪怕是很簡單的教材。從2005年7月,我就開始計畫這本書的編寫。為了讓學生們掌握科學的鑑定方法,並對各類植物的生態習性有系統的認識,我們還邀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劉長江高級工程師和孔昭宸研究員為學生講授相關課程。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相關人員達成了合作編寫一本旨在解決種子、果實遺存鑑定專用書的意向。由於這個計畫得到劉長江和孔昭宸二位老師的贊成並同意一起努力,在2006年3月確定了編寫計畫。後來在原計畫的基礎上又擴充和豐富了多項內容,終成此書。
本書能夠順利地完成編著,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1998-2001年山東大學與美國耶魯大學和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在山東日照地區進行的聚落考古項目中,開展了系統的植物考古研究,並在中國首次使用了標準的浮選儀器收集炭化植物遺存,開啟了科學的植物考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趙志軍博士,在美國接受了科學系統的植物考古訓練後回到國內,大力倡導並實踐植物考古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紹植物考古基本理論和方法。
其次,參加本書編寫的主要人員,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植物考古研究工作經驗,這是本書得以順利完成的前提。
劉長江和孔昭宸二位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鑑定了大量的來自考古遺址的植物遺存標本,在標本鑑定和利用這些鑑定結果研究古代農業與環境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德國洪堡基金會的資助下,本人曾經於2002-2003年在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考古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實驗室工作1年,期間除進行孢粉和植矽體研究外,在:ReinderNeef博士和ViolaPodsiadlowski女士的指導和幫助下,還系統學習了炭化植物遺存的實驗室分析方法,還曾經在Wiesbaden的植物考古實驗室進行了短期工作訪問,在JulianWiethold博士及他的同事們的幫助下,了解該實驗室的室內浮選程式、炭化植物種子的初期挑選和鑑定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