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全息現象

植物全息現象

在物理學上,全息的概念是明白易懂的。如,一根磁棒將它折成幾段,每個棒段的南北極特性依然不變,每個小段與它原來的整根棒全息。但是,“生物全息”的概念可能還未被人們熟知。所謂“生物全息”就是生物體的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它的組成結構上,同整體是相同的,每一部分都是整體的縮小,它們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如人的耳朵上的所有穴位,正好和全身類似,所以通過耳針可治療體內不同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植物全息現象
  • 外文名:不詳
  • 涉及學科:生物學
  • 套用實踐:農作物的生產實踐
植物全息現象簡介,自然界中的論證,套用,

植物全息現象簡介

全息”,是1948年物理學家戈柏和羅傑斯發明了光學全息術後提出的一個概念。1973年,我國年輕的醫藥工作者張穎清根據自己的針灸實踐發現了人第二掌骨側穴位群的全息規律;繼而他刻苦鑽研,不斷擴大試驗,發表了有關“全息生物學”的論文和專著。他在全息生物學的論著中提出了不少植物的全息現象。

自然界中的論證

植物的全息現象,在大自然中,已從形態、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多方面找到了論證的實例。如:植物體上的每片葉子往往是整個植株的縮影。葉片頂端對應著植株上部,而葉柄一端對應著植株的基部。讓我們看看棕櫚樹的葉子,有著長長的葉柄和蒲扇般的葉面,把它豎起來一看多么像一棵整株的棕櫚樹形啊!又如,菱葉海桐葉是聚生在枝頂端的,它的葉子也是上大下小,呈倒卵形;甘青虎耳草全株下部葉多且大,葉為卵形。再如,懸鈴木葉片一般深裂為三,而它的分枝也是三個主要分叉。葉脈分布形式與植株分枝形式也全息相關。如蘆葦、小麥等平行葉脈的植物,它們都是從莖的基部或下部分枝,主莖基本無分枝;相反,葉脈為網狀脈的植物,它們的分枝也多呈網狀。在植物的生化組成上,也有明顯的全息現象。例如,高粱一片葉子的氰酸分布形式與整個植株的分布形式相同。在整個植株上,上部的葉含氰酸較多,下部的葉含氰酸較少;在一張葉上,也是上部含量較多,下部含量較少。人們把這種葉的形狀反映了植株體的全部的現象叫作葉的全息律。
更有趣的是,同一株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它的葉片形狀,也正好反映出各個生長發育時期的植株的外形。如青菜,從苗期到抽苔、開花結實期,它的植株外形有明顯的變化,從蓮座形變成寶塔形,而青菜各個時期的葉片,也逐漸由倒卵形變為心臟形。柳樹也是如此。第一年割去枝條,次年在基底新生枝上的葉是狹倒披針形的,因這時葉是在全株的上部;而成年的柳樹,葉則為披針形。
不僅如此,當許多植物工作者把植物的器官組織進行離體培養時,也發現了植物的全息現象。比如將百合的鱗片消毒後進行離體培養,鱗片基部較易誘導產生小鱗莖,即使把鱗片從上到下切成幾段,同樣發現小鱗莖的發生都是在每個切段基部首先產生,且每段鱗片上誘導產生小鱗莖的數量,也呈現由下至上遞增的規律,這種誘導產生小鱗莖的特性與整株生芽的特性相一致,呈全息對應的關係。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以大蒜的蒜瓣及甜葉菊、花葉芋和彩葉草等多種植物葉片為材料,進行同樣的試驗,都能觀察到這種全息現象。

套用

植物全息的規律套用於農作物的生產實踐已產生了令人吃驚的效果。如栽種馬鈴薯時,傳統的習慣是以塊莖上的芽眼挖下作“種子”。人們根據植物全息原理推測:馬鈴薯在全株的下部結塊莖,對於全息對應的塊莖來說,它的下部(遠基端)芽眼結塊莖的特性也一定較強。為了驗證這一點,他們選擇幾個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分別取遠基端芽眼切塊與近基端芽眼切塊進行栽種對比實驗,果然不出所料,前種處理(遠基端)均獲得增產。
其實,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所採取的一此措施也是符合植物全息律的,只不過未意識到罷了。如農民留玉米種時,總習慣把玉米棒中間或偏下的籽粒留下作種,而這種方法是符合生物全息律的。因為玉米棒是在植株的中部(或偏下)著生的,而作為植株對應全息的玉米棒,其中間(或偏下)著牛的籽粒,在遺傳勢上也一定較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