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林集-漠河原名
雪人的故鄉-雪人谷、胭脂溝、古黃金之路、雅克薩古戰場、北極光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大森林、大冰雪、中俄大界河更是獨具神采,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當地特色產品松針茶、鹿膽酒、藍莓、木耳、蘑菇、靈芝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棲林集
- 外文名:qi lin ji
- 當地特產:松針茶、松針酒、藍莓、靈芝等
- 特色景點:北極村、雪人的故鄉-雪人谷等
- 特色節日:北極光節、雪人節
棲林集-漠河原名,今西林吉鎮隸屬漠河縣管轄。位於縣境中部,東鄰老潮河,西靠臥龍山,為漠河縣城。西林吉鎮,原名“棲林集”(原址位於今鎮址北9公里處的額木爾河西岸,今農業三連駐地),屬漢語地名,“棲林”是清末對少數民族的稱呼。集是集市之意,棲林集即少數民族交易的集市,1968年修築鐵路和林業開發總體設計,逐步演變為“西林吉”。
清代中葉,“棲林集”是漢族商人與鄂溫克、鄂倫春獵民易物交換商品的集市,隸屬布特哈總管管轄。清末,1909年(清宣統元年)隸屬漠河總卡官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始隸漠河設治局,後隸漠河縣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3月,並人呼瑪縣,隸屬漠河區管轄,1950年改為第五區。60年代後期,為開發林區,設立了西林吉林業局。1973年3月,設定古蓮區。1981年8月,正式設定漠河縣,縣政府駐地西林吉,設定鎮的建制。
縣城西林吉鎮是1981年恢復建立漠河縣時,沿用開發大興安嶺原古蓮區時的西林吉鎮。西林吉原名叫作棲林集,也叫作齊林集,是額木爾河流域一個氣候比較溫和的地方,是野生動物、鳥類比較集中的地方
西林吉鎮位於東經126°2′15″北緯53°20′19″, 坐落在漠河縣中部。老槽河自南而東繞城北流。大林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把城鎮分為橋南、橋北兩個區。大林河在鎮東郊與老槽河同匯於額木爾河。西林吉鎮就建在大林河、老槽河兩條河流交匯沖積形成的山間小盆地平原上。
西林吉鎮始建於1970年。1974年國務院批准建立西林吉鎮。1981年恢復漠河縣後,國務院決定漠河縣政府駐西林吉鎮。
關於西林吉的傳說:據鄂溫克族老獵民傑斯克說,在二百年前此地就已有棲林集之名。棲林集屬漢族語言。古代文獻多稱鄂倫春人棲林、萋林、乞麟、麒麟、赤林,清代當地人背稱鄂倫春人為棲林人。1978年在修築嫩林鐵路和開發大興安嶺北部林區的總體設計中,又將棲林集寫作西林吉,西林吉在鄂倫春語意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因此定名為西林吉。棲林集原址距鎮9公里。位於縣城東北部。
西林吉因漢人對鄂倫春歷代稱謂而得名。原棲林集在額木爾河(原名阿爾巴昔哈河)中游棲林集河口的對岸,這裡地勢開闊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豐盛,是歷史上遊獵民的天然圍場。內地的漢族商人相繼到這裡來居住。坐地與鄂倫春、鄂溫克獵民進行易物交換。漢族商人用內地帶來的火藥、子彈、鹽巴、糧食、手飾、絲織品等換取獵民的鹿茸、麝香和毛皮等物。由於明末清初,俄國人哥隆克侵擾和清政府向獵民收取毛皮賦稅,曾一度使一向遊獵於外興安嶺的獵民,在每年冬季雲集到黑龍江南岸的額木爾河流域,他們從各條支流出發,來到棲林集這裡進行交易。當時額木爾河流域被稱為貂鼠(灰鼠的故鄉),清政府規定獵民年滿18歲的成丁,每年交貂皮(貢稅)一張,也可用兩張灰鼠皮頂替一張貂皮。
在漠河金礦開辦時期,這裡的貂和灰鼠幾乎滅絕。由於無獵可狩,大部分獵民返回原來的地方。其中一部分向南轉移到牛耳河一帶。常從內地來這裡的漢族商人也相繼到漠河金礦經商。隨著捕獵資源的減少,棲林集這個交易場所也就消失了。
獨特的地理位置更造就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雪人的故鄉-雪人谷、胭脂溝、古黃金之路、雅克薩古戰場、北極光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大森林、大冰雪、中俄大界河更是獨具神采,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地處祖國最北部邊陲,地理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地上森林廣茂,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山野果、山野菜、山藥材遍布群山峻岭,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寶庫。
當地特色產品松針茶、鹿膽酒、藍莓、木耳、蘑菇、靈芝等深受大家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