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碳循環觀測系統是一種用於生物學、林學、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學科領域的環境與農業分析儀器,於2013年10月9日啟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森林生態碳循環觀測系統
- 產地:美國
- 學科領域:生物學、林學、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
- 所屬類別:分析儀器 > 環境與農業分析儀器
森林生態碳循環觀測系統是一種用於生物學、林學、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學科領域的環境與農業分析儀器,於2013年10月9日啟用。
森林生態碳循環觀測系統是一種用於生物學、林學、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學科領域的環境與農業分析儀器,於2013年10月9日啟用。主要功能森林生態系統碳含量的變化。服務內容測定森林生態系統中碳含量的變化。1...
由此可見利用生態生理學調査數據對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進行驗證很難做到,且精度不高。模型分析和數據同化技術是一種可行的尺度轉換途徑,在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過程中要特彆強調對群落內部和冠層上的氣象要素、二氧化碳和水汽濃度的垂直分布等的觀測,儘可能多地測定生態系統碳循環和水循環過程參數,這有助於模型...
森林碳循環過程 大氣CO2濃度升高的直接作用和氣候變化的間接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般認為,CO2濃度上升對植物起著“施肥效應”作用。因為在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中,CO2作為植物生長所必須的資源,其濃度的增加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強,從而促進植物和生態系統的生長和發育。目前,大部分在人工控制環境下的模擬實驗結果也...
浙江省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與固碳減排重點實驗室成立於2009年,隸屬於浙江農林大學管轄,獲得國家林業局“林業碳匯計量監測資質”,成為國家森林碳匯開發與碳匯計量監測的權威機構。2009年12月,浙江省科技廳批覆同意由浙江農林大學申報的“浙江省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與固碳減排重點實驗室”成立。浙江省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與...
以往的觀測與模型研究主要側重在各尺度或多數過程上分別進行,缺乏對不同尺度生態系統過程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當前碳循環模型的發展趨勢為:一、建立全球碳循環動態模型,並更加注重碳循環的機理過程,模擬從幾卜年到幾個世紀的不同時間尺度上的碳循環動態(Walker&Steffen,1997)如在GCTE計畫中,現有全球動態植被模型(...
1. 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 主要從森林生態系統各組分的碳固定、森林生態系統碳釋放及土壤碳釋放模型參數最佳化和森林撫育對森林生態系統碳吸存影響等方面研究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途徑。該系列研究得到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研究生創新計畫項目和博士啟動費等項目資助。2. 退化森林生態系統重建 通過抗旱...
大別山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因此,建設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開展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長期定位觀測、科學研究、技術示範和科技服務,將為國務院《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大別...
森林生態系統一直被認為是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因此眾多有關全球碳收支的大型國際碳計畫也都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研究重點,近年來已在北美洲和歐洲的森林生態系統中開展了廣泛的通量觀測研究(如Wofsy et al,1993 Black etal, 1996Goulden et al, 1996, 1998,Lee et al.,1999)。歐洲和北美加拿大境內的北方針葉...
這種方法是生態系統碳通量直接測定的一種,其優點之一是設備的成本低,便於進行不同生態系統類型和不同生態系統管理方式間的碳通量的比較;其另一優點是可以用氣體採樣法進行室內的多種氣體的精細分析,因此能夠同時測定CH.等痕量氣體的通量。 但是,該方法的缺點是不適宜於森林或高稈作物群體的測定,更為嚴重的缺點是被...
浙江錢江源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位於浙江省錢塘江流域,採用一站多點模式。三個站點分別位於錢塘江源頭的開化縣(東經118°18′-118°38′,北緯28°54′-29°30′)、錢江流域中游的建德市(東經118°34′-119°15′,北緯29°22′-29°50′)和錢塘江下游的杭州市富陽區(東經119°56′-120°02...
本項目將基於數據-模型融合技術,將遙感及地面觀測資料庫與碳循環過程模型庫結合起來,建立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數據-模型融合系統;在此平台上定量評估觀測資料誤差與短缺、模型結構及初始值差異、最優參數搜尋算法等對參數估計值及機率分布的影響,進而評估觀測數據與模型結構的不完備性所導致的關鍵參數估算的不確定性...
本書以陸地生態系統CO2,H2O和能量通量的長期觀測研究為核心,在系統闡述國際通量觀測進展的基礎上,重點論述和介紹了中國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路(ChinaFLUX)建立以來,在觀測網路的運行機制,生態系統碳通量的觀測理論、技術和方法,典型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的碳通量特徵及其環境控制機制,碳通量模型模擬、尺度擴展...
《遙感數據與植被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的同化研究》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孫睿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是預測未來大氣CO2、認識大氣圈與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等科學問題的關鍵。衛星遙感數據與植被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相結合,有助於實現區域或全球碳收支的估算,但模型參數眾多,不確定性大,...
開展了一系列不同時間尺度的樹木徑向對氣候的回響規律研究。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由兩部分組成,自動氣象站和林木生長觀測系統;可實時監測風速風向、溫濕度、淨輻射、土壤溫度濕度、土壤熱通量和降水(包括固態降水)等氣象要素,林木生長(徑向生長和高生長)、光合作用、莖流與蒸騰、林間土壤碳循環等生物要素。
濕地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僅次於森林生態系統的最大碳庫,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對全球氣候變化表現出較高的敏感性。本項目選取三種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典型濕地(城市次生濕地、人工濕地、湖泊濕地)作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了濕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機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①通過連續三年的野外觀測,對濕地生態系統...
浙江廟山塢自然保護區為例》通過對廟山塢林區水文、土壤、氣候和植被的定位觀測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系統總結了廟山塢主要森林類型生態學研究成果;介紹了廟山塢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及其區系特徵,闡明了廟山塢主要森林類型小氣候特徵、水文過程特徵、生物量和碳儲量特徵,以及養分循環特徵,揭示了廟山塢森...
圍繞生態系統CO2通量、土壤呼吸、CO2運輸及影響根際水分運移的界面生態學問題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通過森林蒸發散的模型與模擬、流域水資源調控機理研究水循環過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包括森林資源管理,健康評價,生態系統動力學與持續管理等方面。
1.5.2 森林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 1.5.3 森林的水質改善功能 1.5.4 森林水文模型研究概況 1.6 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 1.6.1 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概述 1.6.2 生態系統碳儲量和碳平衡 1.6.3 土壤碳固定、吸收和排放 1.7 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1.7.1 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定義 1.7.2 森林生態系統...
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特徵及其環境控制作用研究"的支持下,有超過22個森林、草地、農田站結合野外植被、土壤生理生態學實驗對碳、水及能量通量進行觀測。ChinaFLUX的觀測研究站點(網)已達79個(觀測塔83座),其中包括18個農田站、19個草地站、23個森林站、15個濕地站、2個...
為多學科、多種研究方法的集成研究提供了綜合性實驗研究基地,各個通量網路都強調採用多手段和多方法對土壤、植被和大氣的各種要素以及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水循環關鍵過程進行綜合觀測,為開展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循環和能量傳輸過程的綜合研究提供有效的數據集,同時也為資源、生態和環境科學領域的國際性合作提供了工作條件和...
2017年作為第一作者於世界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論文“Carbon stocks and changes of dead organic matter in China's forests”,該成果填補了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的空白。研究方向 過去5年,主要從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方向的研究,系統研究了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和碳匯速率,關註:(1)區域尺度森林...
(3) 發現城市植被生長普遍高於鄉村植被 。被科技導報作為2016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在生態環境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之一進行報導。(4) 發現計算各種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的通用模型 。這個模型聯通植物生態學原理、遙感與氣候觀測數據,為區域至全球生態系統生產力製圖和監測提供了有力手段。(5) 發現苔蘚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
先後在植物分類與分布,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的結構、功能、動態和管理,森林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回響,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和氮循環,人類活動對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及土地利用變化及生態系統評估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現任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和國家生態與環境野外觀測研究站專家組副組長...
(973)項目 “我國生存環境演變和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究”,並負責多箇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課題,如“亞洲季風區海-陸-氣相互作用對我國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課題),“西北乾旱氣候的變化規律、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課題)和“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研究”...
綜合研究中國典型生態系統水循環和碳循環的動態過程、環境控制機制和動力學模型 構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與循環綜合研究信息系統與平台。站點分布 現有的微氣象觀測站點包括4個森林站(長白山、千煙洲、鼎湖山、西雙版納),3個草地站(海北(3種類型的草地)、內蒙古、當雄)和1個農田站(禹城)。16個箱式法觀測站...
(973)項目 “我國生存環境演變和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究”,並負責多箇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課題,如“亞洲季風區海-陸-氣相互作用對我國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課題),“西北乾旱氣候的變化規律、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課題)和“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研究”...
InTEC模型(integrat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model)是Chen等(2000)開發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綜合集成模型,主要用來模擬加拿大北方森林生態系統碳匯/源在過去100年的時空變化特徵,它是所見到的唯一考慮了林分年齡及森林擾動(火災和伐木)影響的模型,適合於研究各種森林管理措施對森林碳吸收的影響。模型概...
於貴瑞,張彌,溫學發,張雷明,伏玉玲,孫曉敏,韓士傑. (2010) 二氧化碳儲存通量對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的影響. 套用生態學報.21 (5) : 1201 – 1209 於貴瑞,方華軍,伏玉玲,王秋鳳.(2011) 區域尺度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及其循環過程研究進展. 生態學報, 31( 19) : 5449- 5459 黃輝, 張勁松, 孟平, 伏玉玲, ...
“基於地面觀測與近地面遙感數據融合的生態系統評估參照係數據集構建”,國家重點研發計畫(2016YFC0500202,2016/07–2020/12),課題負責人.“森林群落精細結構提取及其內在規律研究”,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QYZDY-SSW-SMC011-1,2016/08–2020/12),課題負責人 “基於地面雷射雷達的森林結構參數提取和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