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鱗耳蕨

棕鱗耳蕨

棕鱗耳蕨 (學名:Polystichum polyblepharum (Roem. ex Kunze) Presl)是鱗毛蕨科、耳蕨屬植物。植株高40-8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密生線形灰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4-22厘米,基部直徑4-5毫米;葉片寬橢圓狀披針形,長37-70厘米,中部寬15-20厘米,先端漸尖。葉草質,上面疏生、下面密生長纖毛狀小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灰棕色線形和較大鱗片;羽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灰棕色線形鱗片。孢子囊群圓形,每小羽片3-7對,主脈兩側各1行,近邊緣或中生,生於小脈末端或近末端;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近全緣。

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在中國分布於江蘇(宜興)、浙江(天台山、普陀山)。生長於海拔100-400米的山溝林下濕地。

棕鱗耳蕨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根狀莖可入藥, 性味微苦,涼。歸肺、脾經。 清熱解毒,止血。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流行性感冒,病毒發疹等。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數據缺乏(DD)。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植株高40-8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密生線形灰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4-22厘米,基部直徑4-5毫米,黃棕色,腹面有縱溝,密生灰棕色線形、披針形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狀披針形和寬披針形,長達20毫米,寬達7毫米,先端尾狀,邊緣具不規則疏齒;葉片寬橢圓狀披針形,長37-70厘米,中部寬15-20厘米,先端漸尖,能育,向基部不變狹或略變狹,下部不育,二回羽狀;羽片20-26對,互生,斜向上,具短柄,披針形,先端漸尖,向基部下側逐漸變狹,基部不對稱,中部羽片長7-10厘米,寬1.4-2.2厘米,一回羽狀;小羽片15-20對,互生,具極短的柄,矩圓形,長1-2厘米,寬0.50-0.75厘米,先端急尖,具銳尖頭,基部楔形下延,上側波狀或近全緣,具三角形耳狀凸,下側具長芒,羽片基部上側一枚最大,具缺刻;小羽片具羽狀脈,側脈4-6對,二歧分叉,明顯。葉草質,上面疏生、下面密生長纖毛狀小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灰棕色線形和較大鱗片,大鱗片狹披針形,具光澤,長達12毫米,寬達2.5毫米,先端漸尖,邊緣具齒;羽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灰棕色線形鱗片。孢子囊群圓形,每小羽片3-7對,主脈兩側各1行,近邊緣或中生,生於小脈末端或近末端;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近全緣。

近種區別

棕鱗耳蕨葉與分布於日本的近緣種Polystichum longifrons Kurata相似,不同在於後者葉片窄橢狀披針形,葉柄、葉軸鱗片較窄,葉柄鱗片黑棕色,孢子囊群生於小羽片近邊緣處。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在中國分布於江蘇(宜興)、浙江(天台山、普陀山)。生長於海拔100-400米的山溝林下濕地。

生長習性

  • 孢子及孢子萌發
棕鱗耳蕨的孢子深黃褐色,單裂縫,裂縫長約為孢子全長2/3,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腎形,孢子壁厚,表面具脊催她蜜估狀紋飾,孢子大小為(28-39)34微米×46(37-55)微米。
接種15天左右,孢子萌發。萌發時,孢子壁自裂縫處開裂,產生一條初生假根,初生假根較細弱,直徑約9-12微米,初生假根生長方向與原葉體原始細胞分裂產生絲狀體的方向垂直,孢子萌發類型為書帶蕨型祖戶勸(Vittaria-type)。
  • 絲狀體
接種20天左右,原葉體原始細胞經過連續分裂形成絲狀體。絲狀體常為單列,具3-5個乘頁細胞,絲狀體頂端出現第一個毛狀體;有時在絲狀體2-4個細胞長時,絲狀體前端縱裂為雙列細胞。絲狀體細胞圓筒形,壁薄。孢子壁此時尚未脫落。
  • 片狀體
接種30天左右,絲狀體頂端毛狀體相鄰的第二個細胞縱向分裂,進入片狀體階段;若絲狀體時期不出現毛狀體,則絲狀體前端細胞斜向分裂,進入片狀體階段。片狀體最初為舌狀,隨後在片狀體前端中央出現生長點。
  • 原葉體
接種40天左右,片狀體前端分生組織活躍地細胞分裂,進入幼原葉體階段。分生組織細胞體積小,排列緊密。幼原葉訂船譽體兩翼不發達,隨著發育,兩側細胞增多,細胞大小均勻,生長點逐漸下陷。幼原葉體階段,毛狀體開始在其背腹面出現。
接種55天左右,原葉體發育成熟,成熟原葉體為寬圓狀心臟形,兩翼略向左右擴展,體薄,長約1.5-6毫米,寬約1-4毫米。原葉體邊緣細胞較小,排列整齊緊密;兩翼細胞較大,四邊形,細胞內葉綠體大多呈橢球喇滲霸狀,分布均勻。原葉體發育為三叉蕨型(Aspidium-type)。
  • 性器官
接種55天左右,精子器出幾您紋捉現,混生於假根叢中,每個原葉體上的精子器數量在十餘個到幾十個不等。精子器近球形,直徑約45-55微米,由3個細胞(基細胞、環細胞和蓋照腿嘗細胞)組成。精子器成熟時,其內充滿精細胞,側面觀扁圓球形。
接種約60天,頸卵器出現。頸卵器長於原葉體生長點之下到基部假根附近這一範圍內,每個原葉體上的頸卵器數量在幾個到十幾個之間。成熟的頸卵器頂面觀為銅錢狀,由4列細胞組成,頸部直徑約40-50微米,側面觀可見其頸部高80-100微米,為4-5層細胞。性器官類型為薄囊蕨型。
  • 毛狀體
毛狀體為單細胞,呈棒狀,內含葉綠體,長約7-15微米,頂端具腺體分泌物,大多早脫落。毛狀體最早見於絲狀體末期頂端,或在片狀體後期和幼原葉體時期首次出現,最終在原葉體邊緣和背腹面表面均有分布。原葉體上半部與毛狀體相連的邊緣細胞一般不突出,原葉體下半部與毛狀體相連的邊緣細胞部分突出,一般突出1-2個細胞,在邊緣分布均勻而緊密,每隔1-3個邊緣細胞生一個毛狀體。
  • 假根
孢子萌發時產生一條初生假根,隨後在絲狀體、片狀體基部次生假根逐漸增多,到原葉體時基部的背腹面都長有大量假根。假根最初為無色管狀,基部比尖端粗,直徑平均約12微米,假根內含少量的葉綠體或無,部分假根發生彎曲,隨著原葉體生長假根逐漸變成黃褐色。

主要價值

棕鱗耳蕨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根狀莖可入藥, 性味微苦,涼。歸肺、脾經。 清熱解毒,止血。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流行性感冒,病毒發疹等。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數據缺乏(DD)。
  • 絲狀體
接種20天左右,原葉體原始細胞經過連續分裂形成絲狀體。絲狀體常為單列,具3-5個細胞,絲狀體頂端出現第一個毛狀體;有時在絲狀體2-4個細胞長時,絲狀體前端縱裂為雙列細胞。絲狀體細胞圓筒形,壁薄。孢子壁此時尚未脫落。
  • 片狀體
接種30天左右,絲狀體頂端毛狀體相鄰的第二個細胞縱向分裂,進入片狀體階段;若絲狀體時期不出現毛狀體,則絲狀體前端細胞斜向分裂,進入片狀體階段。片狀體最初為舌狀,隨後在片狀體前端中央出現生長點。
  • 原葉體
接種40天左右,片狀體前端分生組織活躍地細胞分裂,進入幼原葉體階段。分生組織細胞體積小,排列緊密。幼原葉體兩翼不發達,隨著發育,兩側細胞增多,細胞大小均勻,生長點逐漸下陷。幼原葉體階段,毛狀體開始在其背腹面出現。
接種55天左右,原葉體發育成熟,成熟原葉體為寬圓狀心臟形,兩翼略向左右擴展,體薄,長約1.5-6毫米,寬約1-4毫米。原葉體邊緣細胞較小,排列整齊緊密;兩翼細胞較大,四邊形,細胞內葉綠體大多呈橢球狀,分布均勻。原葉體發育為三叉蕨型(Aspidium-type)。
  • 性器官
接種55天左右,精子器出現,混生於假根叢中,每個原葉體上的精子器數量在十餘個到幾十個不等。精子器近球形,直徑約45-55微米,由3個細胞(基細胞、環細胞和蓋細胞)組成。精子器成熟時,其內充滿精細胞,側面觀扁圓球形。
接種約60天,頸卵器出現。頸卵器長於原葉體生長點之下到基部假根附近這一範圍內,每個原葉體上的頸卵器數量在幾個到十幾個之間。成熟的頸卵器頂面觀為銅錢狀,由4列細胞組成,頸部直徑約40-50微米,側面觀可見其頸部高80-100微米,為4-5層細胞。性器官類型為薄囊蕨型。
  • 毛狀體
毛狀體為單細胞,呈棒狀,內含葉綠體,長約7-15微米,頂端具腺體分泌物,大多早脫落。毛狀體最早見於絲狀體末期頂端,或在片狀體後期和幼原葉體時期首次出現,最終在原葉體邊緣和背腹面表面均有分布。原葉體上半部與毛狀體相連的邊緣細胞一般不突出,原葉體下半部與毛狀體相連的邊緣細胞部分突出,一般突出1-2個細胞,在邊緣分布均勻而緊密,每隔1-3個邊緣細胞生一個毛狀體。
  • 假根
孢子萌發時產生一條初生假根,隨後在絲狀體、片狀體基部次生假根逐漸增多,到原葉體時基部的背腹面都長有大量假根。假根最初為無色管狀,基部比尖端粗,直徑平均約12微米,假根內含少量的葉綠體或無,部分假根發生彎曲,隨著原葉體生長假根逐漸變成黃褐色。

主要價值

棕鱗耳蕨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根狀莖可入藥, 性味微苦,涼。歸肺、脾經。 清熱解毒,止血。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流行性感冒,病毒發疹等。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數據缺乏(D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