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頸鉤嘴鶥海南亞種

棕頸鉤嘴鶥海南亞種(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nigrostellatus),是棕頸鉤嘴鶥的一個亞種,是中國的特有亞種。分布於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島。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嘴細長而向下彎曲,具顯著的白色眉紋和黑色貫眼紋。上體橄欖褐色或棕褐色或栗棕色,後頸栗紅色。頦、喉白色,胸深栗色而具白色縱紋,腹部濃栗褐色,上背深褐色。虹膜褐色;嘴上嘴黑,下嘴黃;腳鉛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22-30g,♀23.5-28.5g;體長♂160-180mm,♀158-180mm;嘴峰♂16-20mm,♀17-20mm;翅♂71-78mm,♀69-75mm;尾♂75-87mm,♀74-83mm;跗蹠♂29-31mm,♀27-29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緣灌叢中,也出入於村寨附近的茶園、果園、路旁叢林和農田地灌木叢間,夏季在有些地方也上到海拔2300米左右的闊葉林和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海南省。

生活習性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所吃食物主要有竹節蟲、甲蟲以及雙翅目、鱗翅目、半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其他還吃少量樹木和灌木果實與種子,以及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習性: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性活潑,膽怯畏人,常在茂密的樹叢或灌叢間疾速穿梭或跳來跳去,一遇驚擾,立刻藏匿於叢林深處,或由一個樹叢飛向另一樹叢,每次飛行距離很短。有時也見與雀鶥等其他鳥類混群活動。繁殖期間常躲藏在樹葉叢中鳴叫,單調、清脆而響亮,三聲一度,似‘tu-tu-tu’的哨聲,常常反覆鳴叫不息。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最早在3月末即見有營巢產卵,通常營巢於灌木上,最晚在7月初還見在產卵或孵,在貴州赤水凱旋海拔650米的山塊上發現一巢築在馬桑樹上,距地高約1米,巢呈圓錐形,巢內徑9厘米,深8厘米。巢內已產2卵,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24-25毫米×17-18毫米,重4-4.5克。1984年7月6日在四川甘洛縣海拔1600米處找得一巢,築於灌木上,距地高約2米,巢呈杯形,主要由草葉、蕨葉、樹皮、樹葉、八仙花枝葉等築成,內墊細草葉,巢的大小為外徑10.5厘米×12.0厘米,內徑5.5厘米×7.5厘米,深9.5厘米,高12.5厘米,巢內有卵4枚,純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25-26毫米×18-18.4毫米,平均重4.3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